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文算指》中“带从开方”一题的详解

(2020-08-31 11:26:26)
标签:

教育

文化

同文算指》中“带从开方”一题的详解


  

 

在现代,已知正方形面积AA=M求其边长A的计算,叫开方 M=AM=AA=864,则A= M= 864=29.3938769。。。这种纯然的数值开方,可以称之谓正宗传统的开平方。它是自乘的逆运算。

但在中国古算中,若已知长方形面积AB=M及边长的差A-B=D时, (边长的A+B=D )求其边B A的计算,也叫开方,不过增加二个字,叫带从开方。如AB=864A-B=1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 B2 +12B = 864 通式表示为 X2 +bX = F 。其中一次项系数b=12,古称为“从法”。X2 bX一起开方,便称之为带从开方 算得B=24。有了B=24,则A=36

由此可见,这种带从开方,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值开方,即不是自乘的逆运算,而是一种解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扩展一下,也可用来解一元三次方程。

带从开方的具体开法,表面看,与正宗传统的开方相仿,但实质不同。中间运算也比传统开方要烦复得多。我曾做过二道带从开方 题,一道是数书九章中的古池推元,一道是缉古算经中的开三次方X3+136X2+5918.72X=125974.233

成书于1613年明代的同文算指》中,便有近20带从开方题。我又要用现代手算方法复习一下,并对第一题原文作一解释,以检验我的解题能力。

 

 

   再说带从开方”的原理

 

中国古算有个传统,无论除法或开方,都是按千、百、十、个,一位一位求算,而不是一次性求算的。例如M=237169X=237169=487,不是马上算出487,也不是先求出A=450,再求出B=37的,而是先求出A=400,再求出B=80,再求出C=7,共三次。那么是不是就将X分为ABC,即令 X= A+B+C呢?不, X始终只分解为两个位的ABA是高位,B是低位。

第一轮A1=400是高位,B1=80是低位。第二轮A2=A1+B1=480是高位,B2=7是低位。第三轮A3=A2+B2=487是高位B3= .。。。是低位。这样就可以一位位一直开方下去。

 

带从开方,解 方程X2 +bX = F X一位一位求算的,于是令X=( A1+B1)。则

 X2+bX =(A1+B1) 2+b (A1+B1) =F…(1)   F叫自由项。

先估出A1(是估,不是算。怎样估?有点玄,说白了就是一个凑),用A1代入,得 A12+bA1=V1 …(2)  

由于A1 V1必定小于F,计算F-V1=F1F1叫第一次剩余项。

经过上述计算,得剩余项F1,再估B1(是估、凑,不是算)。用B1代入公式。这个公式还是(2)的形式 B12+bB1吗?不是的。怎样算呢?答,由于已用A1算过,即用(2)式算过 ,整个方程就剩余为 (1)-(2)=(3)了。所以应该用(3)式计算。下面看 (3)式如何来。

(A1+B1)2+b(A1+B1) =F              … (1)   可展开成等价的  

A12+2 A1B1+B12+bA1+ bB1  = F          … (1)   

    -  A12                        -bA1            =V1          … (2)      

2 A1B1+B12                 + bB1   = F-V1 =F1     … (3)

B12+(2 A1+b)B1 = F1                      … (3)

  变换为      (B1+2 A1+b) B1 = F1                      … (3)

    现在就用B1代入方程(3)计算,得 (B1+2 A1+b) B1=V2  如果V2=F1,开方开尽。如果V2不等于F1,则计算F2=F1-V2,叫第二次剩余项,再开下去。

 

这里,要注意(3)式的X项系数已由(2)式的b,变为现在的(2 A1+b),增加2 A1了。由此可知,为什么不能用(2)式的道理。

如果还要开下去,就进入第二轮。

按先例,又要估A2,但现在不必再估A2了,因为有了(A1+B1)作为A2,且方程剩余项F1也有了,所以不必再估A2了。

再估B2(是估,不是算),用这个B2,代入(3)式算。但要注意,此时X项系数(2 A1+b)中的A1变为A2,成为(2 A2+b)了。代入B2后,(3)式成为(B2+2 A2+b)B2=V3 ,如果V3=F2,开方开尽。如果不相等,则计算F3=F2-V3,叫第三次剩余项,再开。这样可以一直开下去。

要注意,每一次代入B,都要小心注意X项系数的变化,要调整X项的系数(2 AN+b),其中ANA1A2A3

这就是 带从开方的原理、计算步骤与方法。

 

 

    同文算指例一原文的解释

 

同文算指例一:

假如有直田积864步,阔不及长12步,求阔几步。

题意:直角长方形农田,长A、阔B,已知面积F=AB=864平方步,A-B=12步。求B=接着便用带从开平方算得B=24

 

原文,及我的解释如下:  

1  列实定位、以带纵12随首位列之。 / 长方形面积864称为实。将864与带纵12,列为二行,作筹算布局。

2  初商2,记格右,亦列首点下。 / 先确定初商为22的算筹放在点下。所谓,实际上是开平方时两位一撇的记号。2放在十位的点上,初商2,即20,又记于右侧。

3  以并带纵1,共3 。乃变壹贰,注三 /  即初商2与带纵12中的1合并2+1=3,即20+12=32,将3附注在1下,这样,原1232都可看到。

4  相呼二三除六。/ 20*32,先是2*3=6实际是20*30=600

5  三上捌,变二。/ 三上捌,指323,在下行,8648在上行。现800-600=200,筹算相减,8变为2

6  二二除四 / 再算20*32中的2=40

7  贰上陆变二。/ 864中的64-40=24 64现变为24,即6变为2。但末位4不动,所以原文不再说了。

完。首段余实224步  即原实864,减去20*32=640之后,剩下224

上述原文即先定初商2020+12=32  864 -(20*32)=864-640=224

由于是筹算,所以原864不保留,己变为余实224了。

 

以下是求次商。

8  次倍2作4,为廉法。/  2即初商,次倍24,即2*2=4,实际是2*20=40。之所以要乘2,这是手工开平方的特点,即X2 的导数2X

9  挨退位下,亦列带纵,以廉4并纵一,其下列5,/  2*20+12=52

10  次商4,记格右,亦注末位点下,为隅法。以并隅2下,注六/  选择次商4,放在个位记号下。52+4=56,因为已有5,所以将2改为6

11  乃相呼除 /  于是用乘法口诀,在余实224中扣除乘积24*56

12  先呼5、4除20, 进抹2 /  24*56=244先筹算4*50=200,在224中抹去200,留下24

13  呼4、6、24。恰尽。得阔24步。/  再筹算4*6=2424 -24=0,便抹去24。除尽了。

最后,初商20加次商4 ,得24,即阔24步。

应该指出,同文算指》的叙述太简略。当然,实话实说,用文字来叙说筹算的带从开平方的确十分困难。即使略有古算开方知识者,也很难理解清楚。

 

对上述原文的解释,简直是我详签一样的摸索出来的,见下面的具体运算,就可明白其大意了。

 

    

 

F=AB=864A-B=12,可以得到A=(B+12) 。于是F=AB=B+12B =864   

 B2 +12B = 864 。以X为所求量,则 通式可表示为:  

 X2 +bX = F    X2 +12X = 864 。注意,一次项系数b=12

 

 X2 带着12X一起开方,除法形式的手算开方如下

 

初商                      2  0         A1 =20

除数(A1+b=20+12 =32        /  8  6  4         F

                                                               -  6  4  0       20*32

                                                                  2  2  4       F1

    

                    

                                           次商                         4          B1=4   A1=20         

除数(B1+2A1+b=4+2*20+12=56   /  2  2  4         F1     

                                       -  2  2  4          4*56                 

                                                  0          F2

     B=20+4=24    A=36    AB=36*24=864   正确

 

 

   带从开平方”的灵活运算

                                            

古代筹算或珠算,不留底。每算一次,算筹就变化。只有一位位算才可运筹。所以开方的各个商,只能以万个,一个个估。

现在用笔算,能留下全部数据,可以作多位数的加减乘除,所以估商时不必一位位估,也可以估二位数。开过头还可以来一个负商,去抵消。最后把各商加起来就行。只是有一个原则,剩余值为0。我自创一例于下,不怕见笑。

 

X2 +12X = 864    X=

 

  初商                     1  3        A1 =13

除数(A1+b=13+12 =25        /  8  6  4                  F

                                                             -  3  2  5              13*25

                                                                   5  3  9          F1

                    

                                              次商                     6         B1=6        A1=13         

除数(B1+2A1+b=6+2*13+12=44   /  5  3  9            F1     

                                       -  2  6  4          6*44                 

                                          2  7  5           F2

                

                                             次商                       7          B2=7         A2=13+6=19         

除数(B2+2A2+b=7+2*19+12=57   /  2  7  5           F2     

                                       -  3  9  9         7 *57                 

                                        - 1  2  4          F3 

       

                                            次商                        -2       B3= -2  A1=19+7=26         

除数(B3+2A3+b= -2+2*26+12=62   /-  1  2  4                F3     

                                           +  1  2  4             -2*62= -124                 

                                                       0          F4 

X=13+6+7-2=24

通过这个算例,说明带从开平方也有灵活性,做多了,也就不太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