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道逻辑推理的小学数学题

(2020-01-23 13:26:59)
标签:

教育

一道逻辑推理的小学数学题

 

空闲着无聊,找一道小学数学题做做。

凤凰网上有一道,先抄录如下:

 只要一说起逻辑推理,绝大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侦探和断案,因为这种能力是侦破案件最为核心的一种能力。而实际上,逻辑推理能力绝不是仅仅局限于此,它与我们的学习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数学的学习,如果没有逻辑推理能力,那么很难学好

所谓逻辑推理,就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所以,逻辑推理又被称之为演绎推理。这种推理形式,可以很好地校正我们思维的严谨性,对于我们学习数学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牵涉到逻辑推理的数学题,通常来说,难度比较大,因为他需要推理者拥有严谨的思维以及强大的分析能力,进而才能在题中找到隐藏的信息。也许你认为小磊有点夸张,不要紧,小磊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道很火的小学数学逻辑题,别因为这是一道小学题,你就嗤之以鼻,相反,这道题很诡异,别说你去解答了,家长就是想看懂答案都不容易。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道题吧。

 

小学数学题:丙的数字究竟是多少?

小张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和其他数学老师不同,他更喜欢考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正因为如此,张老师班里的学生,大多数逻辑思维能力都不差。有一次,张老师挑选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逻辑题,并且让班里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三位学生(甲、乙、丙)来作答。

张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小纸条发给了这三位同学,并且说道:每张小纸条上面都写了一个正整数,他们的和是14,你们不可以直接告知他人手中的数字是几,但是可以通过对话来传递一些信息。

在思考了一会之后,甲先对乙和丙说从我拿到的数字来看,我能够肯定你们两人的数字一定不相等。 

乙在听了甲的话后,陷入了思考,不过很快便对甲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我们两人的数字之差一定比丙的大。

    丙听完了甲和乙的对话后,依然没有说话(注意:这里不考虑甲和乙见到丙不说话后能否推理出结果)。假如,甲、乙、丙三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当,也都足够的聪明,并且只要有人能够推理出三人的数字分别是什么,那么那个人就会在第一时间说出来。

请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推理出丙的纸条上的数字是几吗?

     小磊点评:

不得不说,这道题的题看上去确实让人感到诡异。为什么明明甲和乙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数字,并且丙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却问我们丙的数字是多少,这令很多人感到疑惑不已,甚至认为题目有误,正因为如此,据说能看懂答案的人也不超过10%如果你不懂逻辑推理,那么你连答案也许都看不懂。

其实,这是典型的逻辑推理题,甲和乙的对话,表面上看,确实没有给出任何数字,然而,实际上却为我们排除了很多的可能性,甚至,就连一句话都没有说的丙,其实也是在为我们排除干扰信息。想要知晓隐藏在对话后的信息,那么必须要用到逻辑思维。

那么,各位读者,对于这道小学数学题,你们是否能够答对呢?欢迎发表评论一起探讨!

                  *****                   *****                ******

我做了,答案是:在++=14在甲是奇数、在乙等于812的条件下,丙的数字有5种可能即12345思路如下:

1  ++=14,注意,14是个偶数。

2  拿到的,肯定是个奇数,是1357911之中的一个、(但不可能是13)。他对奇偶数的基本特性很熟悉,所以马上说从我拿到的数字来看,我能够肯定,你们两人的数字一定不相等。 因为甲拿到的既是奇数,所以余下的(乙+丙)之和,也只能是奇数13119753,不可能是偶数这样,乙与丙,若一个是偶数,另一个就必定是奇数。所以说人的数字一定不相等。

3  拿到的数,最起码是8,或是9101112所以乙就对甲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我们两人的数字之差一定比丙的大。这个乙,脑筋动得快,一下子找到问题的关键。我门则慢慢的通过以下枚举来分析,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乙拿到的数最起码是8,或是9101112。否则他是不敢下我们两人的数字之差一定比丙的大这个结论的。但这个结论还不精准,实际上应是(乙-甲)之差一定比丙大,不能是-乙)之差一定比丙大。

4  下面枚举所有的可能性,并判断(-) > 丙的条件是否满足:

 

      满足(-) >  *               满足(-) >  *  

11  1   2                                       3    10    1     *      

11  2   1                                      3     9    2      *     

9   4   1                                       3     8    3     *    

9   3   2                                       3     7    4          

9   2   3                                       3     6    5         

9   1   4                                      3     5    6         

7   6   1                                      3     4    7          

7   5   2                                      3     3    8          

7   4   3                                     3     2    9                

7   3   4                                     3     1    10           

7   2   5                                    1    12    1     *  

7   1    6                                      1    11    2     *  

5   8    1     *                                1    10    3     *  

5   7    2                                       1     9    4     *  

5   6    3                                       1     8    5     *  

5   5    4                                       1     7    6  

5   4    5                                       1     6    7  

5   3    6                                       1     5    8  

5   2    7                                       1     4    9  

5   1    8                                       1     3    10    

                                                   1     2    11  

                                                  1     1    12   

 

这样,合格的共得9组,即:  

         

       5     8     1    

      3    10     1    

     3     9     2   

     3     8     3    

     1    12     1    

     1    11     2    

     1    10     3    

     1     9     4   

     1     8     5   

 5   一句话都没有说,实际上是因为他拿到的数,最大是5,不会是6或更大的数。如果丙是6,则乙最少为8,甲最大为1,才有8-1=7>6,但8+1+6=15已超过14了。所以他认为甲、乙说得都对,默认一句话都没有说如果他拿到的是67以上,可能就会提出异议。丙也不简单。

6   这道小学数学题名为:丙的数字究竟是多少?其实也不精准。会被人误会成丙只能是一个数字。其实,丙得字,5种可能性,且有9甲乙丙

 使=1,也有三组可能:甲、乙、丙为  5  8  1      3  10 1  1  12  1 

7  请教小磊老师,这样分析,是不是合符严谨的逻辑推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