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数列和的求法
一
先做一道习题
这个问题是由一道初中一年级习题引起的。盈盈请教唐爷爷一道课外题:
7个自然数,由小到大排列成A B
C D E
F G,其中C=A+B
D=B+C E= C+D F=
D+E G= E+F
。这7个数的总和是2010,问A+B+C最大是多少?
一看就知道,这个数列,类似于“斐波那契数列”,即自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此题只给前7项之和,实际上是要求起始数A、B是多少,且B>A。
因为背不出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只得按题意硬做。先求7项之间的的关系:
项N
1
2
3
4
5
6
7
总和
数值F()
A
B
C
D
E
F
G
2010
关系
A
B
A+B
B+C
C+D
D+E
E+F
2010
即
A
B
A+B
A+2B
2A+3B
3A+5B 5A+8B
13A + 20B
7项之和 A+B+C+D+E+F+G=2010
即
13A + 20B = 2010
这不是一个不定方程吗?细想一下,解A、B要满足下列条件:
1 A、B是整数,B>A
2 A必须是偶数,且尾数为0
。因为如果尾数不为0,则B不可能是整数了。
3 于是,设A=10、20、30 … 计算B =
(2010-13A )/20 。试算如下:
A
13A
(2010-13A
)
B = (2010-13A
)/20
注
10
130
1880
94
可以
20
260
1750
87.5
( 以下A=20、40等、不取 )
30
390
1620
81
可以
50
650
1360
68
可以
70
910
1100
55
B<A 不取
有了多组A和B,就按题意比A+B的大小:
A=10 B=94
A+B=104 不是最大
A=30 B=81
A+B=111 不是最大
A=50 B=68
A+B=118 最大,此时C=A+B=118,所以
A+B+C=236
实际上,这个数列就是:
A
B
C
D
E
F
G
总和
50
68
118
186
304
490
794 2010
这道题,当我是初中生时,肯定只能得0分。或许可以先设A、B,再去凑总和2010,但这决不是正路。真难为我们的初一学生了。又请问出题老师,如何给学生讲解呢?他们能理解、独立解题吗?我怀疑可能另有解法吧。
习题做完,我就想:如果已知最初的两项数值A、B,则整个数列已经确定不移。那末它的通项公式怎样求呢?前N项之和又怎样求呢?我就以这道习题为出发点,来思考这个问题,于是有了下文,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
引起我的第一个思考:广义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
※ 1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
斐波那契数列最初两个数A=1、B=1,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数学书上就用 F[A,B]表示“广义斐波那契数列”,
上述习题的数列便可表示为
F[50,68]。
有一个卢卡斯数列,A=1、B=3,就表示为 F[1,3]。
为了区别,我把“F[1,1]的斐波那契数列”称为“典型斐波那契数列”,且项号为 n。而“广义斐波那契数列”的项号为 N。
典型斐波那契数列,有通项公式:
F(n)=(1/√5)×{[(1+√5)/2]^n
-[(1-√5)/2]^n}
……… ( 1 )
由于
√5=2.2360679775
1/ √5= 0.4472135955 所以:
F(n) = 0.4472135955 ×(1.618033988749 ^
n- (-0.618033988749) ^ n)
又由于(-0.618033988749) ^ n很小,所以也可简化为:
F(n) = 0.4472136 ×(1.618034 ^ n )
……… ( 2 ) (四舍五入取整数)
如n =6 时,则F(6) = 0.4472136
×(1.618034 ^6 ) = 0.4472136×17.944 =
8
※ 2
P、T
与N、n的关系
当A、B为任意数时,F[A,B] 有通项公式吗?现列出项数N与A、B的关系:
项N
1
2
3
4
5
6
7
8
通式F(N)
A
B
A+B
A+2B
2A+3B
3A+5B
5A+8B
8A+13B
如要写成通式,就只能是F(N)=PA+TB,其中p是A的系数,T是B的系数。如N=6时,
F(N)=F(6)=3A+5B,
P=3、T=5。所以要先知道P、T,才能算出F(N)。现列表一,看N与P、T有什么关系。结果高兴的发现:P、T恰恰就是一个典型斐波那契数列:
表一
项N
1
2
3
4
5
6
7
8
数值
A
B
C
D
E
F
G
H
关系
A
B
A+B
B+C
C+D
D+E
E+F
F + G
即
A
B
A+B
A+2B
2A+3B
3A+5B
5A+8B 8A+13B
A系数P
1
0
1
1
2
3
5
8
(典型斐波那契数列)
B系数T
0
1
1
2
3
5
8
13 (典型斐波那契数列)
P、T
既是典型斐波那契数列,就配上对应项号n,分别表示为:
P 与 N、n 的关系:
N
1
2
3
4
5
6
7
8
9
1
0
11
P
1
0
1
1
2
3
5
8
13
21
34
N = (N-2
) 1
2
3
4
5
6
7
8
9
T 与 N、n 的关系: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T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N = (N-1
)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此发现:
1 P与T是项号移了位的典型斐波那契数列。
2 T的项号移了1位,这时N-1=
n。
3
P的项号移了2位,这时N-2=n。但有异常,即在首项之前多了两项:1、0。现在先不管这多出的两项,因为它对“通项”计算没有影响。而要在计算“前N项数列和”的时候,才有影响,到时再说。
※3
套用典型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广义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于N与n有一个固定的差值1与2,对应着同一项的T、P,由此我就想到,可套用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先求出
广义斐波那契数列的系数P、T,再计算它相应的值F(N),即
P =F(n) =F(N-2) = 0.4472136
×(1.618034 ^ (N-2) ) ……… ( 3 )
T=F(n ) =F(N-1) = 0.4472136
×(1.618034 ^( N-1) ) ……… ( 4)
F(N)= PA+TB ……… ( 5 )
因此,如果有了A、B,就可以计算第N项的值F(N)。
例:已知A=50、B=68 ,N=6,求数值F(6)。分三步。
1 P=F(N-2) = F(4) =0.4472136 ×(1.618034 ^ 4
) = 3
2 T=F(N-1) = F(5)= 0.4472136 ×(1.618034 ^5)
)= 5
3 F(N)=
F(6)=PA+TB=3×50+5×68=490,正确!
又例
项号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卢卡斯数列F(N)
1 3
4
7
11
18
29
47 76
123
199
322 …
已知A=1、B=3、N=11,求数值F(11)。
1 P =F(N-2) = F ( 9) = 0.4472136×(1.618034
^ 9 ) = 34
2 T =F(N-1) = F(10) =
0.4472136 ×(1.618034 ^10) ) = 55
3 F (N) = F(11 )=
PA+TB=34×1+55×3=199,正确!
计算当然比一步到位的“典型通式”要多算几步,但毕竟可以套用“典型通式”来计算了。这就是我独立思考的成果。开心一笑。
三
引起我的第二个思考:广义斐波那契数列前N项数列和的求法
※ 1 “典型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
我查了网页,找不到“典型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但发现有两个公式可以利用;
奇项
F1+F3+F5+F7+ …
+F(2n-1)=F(2n)
偶项
F2+F4+F6+F8+ …
+F(2n)=F(2n+1)-1
两式相加,即可得前n项数列之和。我核算后发现,不管n是奇、是偶,均有
前n项数列和ΣFn=F1+F2+F3++F4
……
+F(n)=F(n+2)
-1 ……… ( 6 )
以下是核算典型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和: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斐波那契数列 F
(n)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斐波那契数列和ΣFn
1
2
4
7 12
20 33
54 88 143
n
F(n)
手算和ΣFn
n+2
F(n+2)
公式( 6 )计算 F (n +2)-1
4
3
7
6
8
7
5
5
12
7
13
12
6
8
20
8
21
20
7
13
33
9
34
33
8
21
54
10
55
54
9
34
88
11
89
88
※ 2 “广义斐波那契数列”前N项数列和
现在要计算“广义斐波那契数列”前N项数列和,实际上是计算
ΣFN=Σ(PA+TB)=ΣP×A+ΣT×B
由于P、T是“典型斐波那契数列”,所以ΣP、ΣT的计算也可以套用“典型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6
)。由于求和公式要用到(n+2)项,所以在套用前,先得把项号N与n的关系搞清础。对于P来说,移动了2项,即N-2=n,所以(n+2)=
N。对于T来说,移动了1项,即N-1=n,所以(n+2)=N-1+2=N+1。于是,
ΣP = F(n+2) -1 = F(N)
-1。注意到,在P数列中,首项之前还有一个系数1,这次求和时要补加进去,所以:
ΣP = F(n+2) -1+1= F(N)=
0.4472136 ×(1.618034 ^ N )
………
( 7 )
ΣR= F(n+2)-1=
F(N+1)-1 =0.4472136
×(1.618034 ^ (N +1)) -1
……… ( 8 )
现计算F[50,68]的前N项数列之和。
1 先算 P: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
1 2 3
4
5
6
7
8
9
10
F(N) 50
68
118
186
304
490
794
1284
2078
3362 5440
8802
P
1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N n =
N-2
手算和ΣP
n+2
ΣP= F(n+2)= F(N) =0.4472 ×(1.618 ^ N
)
3
1
1+1=2
3
计算 F(3)
=
2
4
2
1+1+1=3
4
F(4)
=
3
5
3
1+1+1+2=5
5
F(5)
=
5
6
4
1+1+1+2+3=8
6
F(6)
=
8
7
5
1+1+1+2+3+5=13
7
F(7)
=
13
8
6
1+1+1+2+3+5+8=21
8
F(8)
=
21
2 再算 T: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n
1
2
3
4
5 6
7 8
9 10
F(N) 50
68
118
186
304
490
794
1284
2078
3362 5440
T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N n = N-1
手算和ΣT
n+2 ΣT= F(n+2 )
-1== F(N+1)-1=0.4472 ×(1.618 ^ (N +1))
-1
3
2
1+1=2
4
计算F(4) -1
=
3-1=2
4
3
1+1+2=4
5
F(5)
-1
=
5-1=4
5
4
1+1++2+3=7
6
F(6)
-1
=
8-1=7
6
5
1+1++2+3+5=12
7
F(7)
-1 =
13-1=12
7
6
1+1+1+2+3+5+8=20
8
F(8)
-1
=
21-1=20
8
7
1+1+1+2+3+5+8+13=33
9
F(9) -1
=
34-1=33
3
最后计算ΣFN=Σ(PA+TB)=ΣP×A+ΣT×B………
( 9 )
N
ΣP
A
ΣR
B
ΣFN=
ΣP×A+ΣT×B 手
算
3
2
50
2
68
236
50+68+118 =236
4
3
50
4
68
422
236+186 =
422
5
5
50
7
68
726
422+304 =
726
6
8
50
12
68
1216
726+490
=1216
7
13
50
20
68
2010
1216+794 =2010
8
21
50
33
68
3294
2010+1284 =3294
※ 3 综合为下表: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
1
2
3
4
5
6
7
8
9
10
F(N)
50
68
118
186
304
490
794
1284
2078
3362
5440 8802
P
1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T
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Σ
FN
50
118
236 422
726 1216
2010
3294 …
以前我不知道递归式数列的求和方法,通过分析对比,想不到它也可以套用“典型公式”,并且不太麻烦。这已超出了我的期望,我不禁又要开心一笑了。
四 结 束 语
1 “典型斐波那契数列”求第n项数值的通式:
F(n) = 0.4472136×(1.618034 ^ n )
………(
2 )
2 “典型斐波那契数列”前n项数列和公式:
Σ
Fn=F1+F2+F3+…+F(n)=F(n+2)
-1
………
( 6 )
F(n+2) =
0.4472136×(1.618034 ^( n+2) )
3 “广义斐波那契数列”求第N项数值的通式:
(已知开始两项A、
B)
P = F(N-2) = 0.4472136×(1.618034 ^ (N-2) )
………
( 3 )
T = F(N-1) = 0.4472136 ×(1.618034 ^( N-1) )
………
( 4)
F(N)= PA+TB
………
( 5 )
4 “广义斐波那契数列”前N项数列和公式:
ΣP = F(N) = 0.4472136 ×(1.618034
^ N )
………
( 7 )
ΣR = F(N+1)-1 = 0.4472136
×(1.618034 ^ (N +1)) -1
……… ( 8 )
Σ FN
=ΣP×A+ΣT×B
………
( 9 )
分析有规律的数据,使之归纳为一个公式,这是我的兴趣与目标,或许也是我的一种微小的能力,而且不止一次的得到一些成果。虽然有的公式早已有了,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但这些成果都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决不是抄袭、抄书。例如关于整除中“截尾后减尾乘几”的方法、生成勾股弦数的公式、MP或一个自然数分解为几个相邻奇数之和的方法、扩充了尼科梅彻斯公式、奇奇神算珠的产生方法、计算星期几的推敲、平方数列和公式,乃至关于圆锥、圆球体积公式的推证等等,都是在多次戆算后才得到结果的。这次做了一道初中的习题,竟有如此收获,忙了差不多两天,情绪很好。辛苦了,歇一下吧。老伴要我去买菜了。
人生不在乎玩耍享乐,要生活得自己满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