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3 = M个相邻奇数和
”的三种通解
一 一个自然数三次方的分解问题
现在的初中学生,所遇到的一元方程,比我五十年代初时所遇到的,不知要难出多少。上星期天,一位南庄中学的初一学生,做“北大”出版的习题,做不出来,就“请教”我。这简直是考我了。一看题,就觉得有难度,一时还想不出来,有点尴尬。我说,你等一下,让我先做做看。
这道题是:一个自然数M的立方,可分解为M个连续奇数的和。如:
2 3 =
3+5
3 3 =
7+9+11
4 3 =
13+15+17+19
5 3 = 21+23
+25+27+29 … 问:在M
3的分解中,其中有一项是2013,则M是多少?
二
两个三角形数的比较
一个自然数M的立方,可以、且唯一的分解为M个连续奇数的和,这个规律是怎样发现的,暂且不去想了。一看,就觉得它既呈三角形排列,又是一个公差d=2的等差数列,叫它为“奇数三角形”罢。它与公差d=1的三角形数相似。而公差d=1的三角形数,是有公式可计算的,即它是1至M的数列之累加和R。R=Σ1M
= M (M+1) / 2。这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呢?我于是左右排出这两个三角形:
M
3
分解的首项S
末项W d=1的三角形数=
1至M的累加和R
13 =
1
1
1
·
1
23 =
3+5
3
5
·
·
3
33 =
7+9+11
7
11
·
·
·
6
43 =
13+15+17+19
13
19
· · ·
·
10
53 = 21+23
+25+27+29
21
29
· · · ·
·
15
63 = 31+ … …
… +41
31
41
· · · · ·
·
21
…
…
… …
分析如下。
三 正算:由M
3的M,求最末一项奇数W与首项奇数S
直观就看出,“奇数三角形”的末项奇数W与三角形数的累加R有以下规律:W﹦2R-1。例如
2
3时,M=2,R=3,有W=2×3-1=5。3 3时,M=3,R=6,有W=
2×6-1=11 。…等等。由于
R= M (M+1) / 2,所以末项W=2R-1= M
(M+1)-1。而首项S﹦W-2 (M-1)﹦ M (M-1)+1
这样,若已知M,即可算得R,又算得末项W和首项S。例如:
M R= M (M+1)
/ 2 W= M
(M+1)-1 S= M
(M-1)+1
数
列
验算M
3
3
3×4/2=
6 3×4-1=
11
3×2+1=7
7+9+11=27
3 3 = 27
5
5×6/2=15 5×6-1=29
5×4+1=21
21+23+25+27+29=125
5 3 = 125
10
10×11/2=55 10×11-1=
109
10×9+1=91
91+93…
+109=1000 10
3 =1000
四
反算:由最末一项奇数W计算M与首项奇数S
已知M,计算W、S是正运算。而已知W,计算M、S则是反算、逆运算。
由W=2R-1知R= (W+1) / 2、由R= M (M+1) / 2 知M (M+1)= 2R。最后S=W-2 (M-1)
。
例如,某数M的立方,分解为一些奇数之和,只知最后一个奇数W=29,求某数M=?
反算步骤为:
1 由W计算R。R= (W+1) / 2
、
得
R= (29+1) / 2 = 15
2 由R计算M (M+1) 。M (M+1)= 2R=W+1
、
得 M (M+1)
=2*15 = 29+1=30
3 最后由M (M+1) 计算M 。M =30 / (M+1)、
M
<√30﹦5.48、 得M=5
4 首项S=W-2 (M-1)=29-2
×(5-1)﹦29-8=21
5 验算: 21+23+25+27+29 =125
, 而5 3=125 ,正确。
五 反 算 解 题
上面这道习题,仅知道2013是M
3分解中的一个奇数,不是首数S、也不是末数W。所以只能硬把2013当作末数W看待,用反算来解题了。即W=2013,则反算如下:
1 由W计算R。R= (W+1) / 2
、
R= (2013+1)/2 = 1007
2 由R计算M (M+1) 。M (M+1)= 2R
、
M (M+1) =2*1007= 2014
3 最后由M (M+1) 计算M
。
M<√2014﹦44.87,得M=45
4 用正算来验证:M=45、则
R = M (M+1) / 2 = 45× 46 / 2 =
1035
W = 2R-1=2069
S = W-2 (M-1 )=2069-2×44 = 1981
2013正在1981与2069之间,即453 = 1981+1983 +1985+ …+2011
+2013 +2015+…+2067 +2069 ,证明M = 45正确。
我费了大概30分钟,终于算得此题,松了一口气。答:M
= 45。
以上解法是第一种解法,即先求最末奇数W来解题。
六 第二种解法,由首项奇数S着手来解题。
做完题,心情放松,于是又想:是不是可以先求首项奇数S来解题呢?
由于首项是奇数,所以可用2 K+1来表示,第二项则为2 (K+1) +1 (也可用2 K+3,但不方便),第三项则为2 (K+2)
+1、… … 因为共有M项,
所以最末项为2 (K+M-1)+1=2 M+2
K-1。
这样,首顶至末项的总和,可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R = ( 首+末 )÷2×项数M 。
于是有方程 M
3 = 首顶至末项的总和R。
M 3 ﹦(2 K+1+2 M+2 K-1)
÷2×M,经推算便得 K=M (M-1) /2 ,所以
首项 S = 2 K+1= M
(M-1)+1
末项W=2 M+2 K-1= M (M+1)-1
,竟如此简洁。
现计算如下:
M K=M (M-1)
/2 首项 S = M (M-1)+1 末项 W=M
(M+1)-1
M
3
1
0
1
1
13=1
2
1
3
5
23=3+5
3
3
7
11
3 3=7+9+11
4
6
13
19
4 3=13+15+17+19
5
10
21
29
5 3=21+23+25+27+29
如果是反算,已知S求M,则M (M-1) = S-1。M=(S-1) / (M+1)。 如:已知S=21,则有
M (M-1)=20,算得M=5。而W= M (M+1)-1
=5×6-1=29。
前述习题中,如果把2013当作S,则M (M-1) =
S-1=2012,近似M=√2012=44.86,取M=45。
验算:M=45、
S=45×44+1=1981,后面16个奇数即为2013,说明M=45正确。
七
第三种解法,由“正中间项”Z着手来解题。
写完第二种解法,当天晚上又想,是否可以从“正中间项”着手来解题呢?因为等差数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中间项的左右两项之和等于正中间项的2倍。但这要分两种情况:
1、 M 3的M是奇数。如3 3 、5
3 、7 3 、9 3 等等。而正中间项Z等于M
2。这是因为M 3分解为M 项,则M 项的平均数为M 3 / M =
M 2 ,正中间项Z正是此平均值。而正中间项左右两侧的各项,其平均值也等于Z。如5
3=21+23+25+27+29。它正中间项Z= 5
2=25,左右为23、27,平均值为25。还有21、29,平均值当然也是25。
正中间项Z= M 2
,计算太方便了。于是,
首项S=Z-M+1
如 5 3 时, S =5
2-5+1=21
7 3 时 S =7 2-7+1= 43
…
末项W=Z+M-1
如 5 3 时 ,W=5
2+5-1=27
7 3 时 W=7 2+7-1= 55
…
2、 M 3的M是偶数。如2
3 、4 3 、6 3
等等。正中间项Z却是一个偶数。这不合要求,不取。只取其左右侧的奇数Z-1与Z+1,两者平均数也是Z 。如4
3=13+15+17+19。它的正中间项Z是4
2=16,不取。取左右两侧的15、17与13、19,它们的平均值都为16。
正中间项Z= M 2
不取,仅作为过渡值。于是,
首项 S =
Z-M+1
如 4 3 时 S =4
2-4+1=13
6 3 时 S =6 2-6+1 = 31
…
末项W=
Z+M-1
如 4 3 时 W=4
2+4-1=19
6 3 时 W=6 2+6-1 =
41 …
前述习题中,也可用“正中间项”着手来解题。如果把2013当作“正中间项”Z,反算,则M
=√Z﹦√2013=44.87,取M=45。有了M,算S,即转为由首项着手,于是
S = M (M-1)+1=1981,
W= M
(M+1)-1=2069。2013在1981与2069之间,所以M=45正确。
八 公式汇总
定理:一个自然数M的立方,可以、且唯一的分解为M个连续奇数的和。即:
M 3 =
(2 K+1 ) + ( 2 (K+1)
+1) + (2 (K+2)
+1) +、… … + (2 M+2 K-1)
,或
M 3
= 首项S 1 + S2 + S3 +
… +中项Z + …+ SP
+ … + 末项 W
。则:
已知
M
求得 R= M (M+1) /
2 首项S = M
(M-1)+1 末项W=
M (M+1)-1
已知
M
求得 K=M (M-1)
/2
首项 S = 2
K+1
末项W=2 M+2 K-1
已知
M
求得 正中项Z= M
2
首项S = Z-M+1
末项W=Z+M-1
已知末项W 求得
R= (W+1) /
2
M
(M+1)=W+1
首项S=W-2
(M-1)
已知首项S
求得 M
(M-1)=S-1 项W=S-2 (M-1) = M
(M+1)-1
已知 正中项Z
求得 M
=√Z
首项S=
M (M-1)+1
末项W= M
(M+1)-1
这些公式,就是我4天来忙碌而得到的成果。老伴常催我“吃饭了”、
“吃饭了”,我却仍在计算思索,说:好,来了。小狗贝贝,也在我坐椅后面,抬着头、张大眼,望着我,我回望贝贝,觉得比孙子孙女还乖、还可爱,很有趣,便会心一笑。
退休无事,我不愿白白浪费光阴。在“活到老学到老”这一上点,我做得还可以。不过,对于一个知识浅簿的人来说,所得的成果,也只能这样肤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