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反转型投资,是彼得林奇最有心得的一种投资策略,他曾经在汽车股上按照此类投资法则获得过巨大的收益。困境反转有不少类型,我这里主要说三种:
第一种是行业的景气周期造成的。例如石油行业,由于2008年次债危机引起大跌,尽管09--14年有一波大反弹,但后来的运行大c浪创出了新低。这个阶段,几乎所有的石油和石油服务类型的企业都受到了重创。例如中海油服,杰瑞股份等。由于石油的价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经过漫长的下跌洗礼,石油的价格还会重新站起来,而这些公司如果能挺过去不倒闭,就会重新焕发青春。这种困境反转属于强周期性行业。我们在煤炭,白酒,房地产等行业里也会遇到此种类型。到目前为止,尽管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一轮强劲地反弹,但资本市场并不认同原油价格已经见底,而传达到油服类公司看来还需要耐心等待。这意味这什么呢?悲观者认为未来毫无希望,而乐观者则认为这为未来的资本投资准备了新的领域和动力。
第二种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困境,而最终绝处缝生的公司。这类公司多出现在红海性行业,竞争比较充分。例如零售商业,农业,普通的制造业等。这种公司非常多,不需要列举例子,我们市场的大部分st股可能属于此种类型。例如苏宁云商就属于此类公司。由于电商的冲击,原来的苏宁电器转型过慢,门店扩张过多,造成经营失误,企业陷入困境,几乎被阿里和京东打败。万幸的是张近东及时发现了问题,果断做出转型的决策,开拓线上服务,关闭和完善门店,形成线上线下两翼发展。尽管处理门店资产非常痛苦,但最终实现了目的。当然,互联网商业目前正处于红海的激烈竞争阶段,阿里,京东和苏宁三巨头尽管已经形成,但并没有最终的胜利,所以,困境反转仍需要等待。投资这种股风险比较大必须在估值非常低,而企业确实有反转信号的时候才能进入。不过我们国家由于资产重组比较烂,最后成为依靠内幕信息或虚假重组诈骗的行为。资产重组类型的反转不是不能做,但一定要估值非常低的阶段去做,如果估值很高,千万不要介入。
与这种困境反转有联系的那种“扩张性”企业更加值得警惕。困境企业很多都是因为过度扩张造成的,这就是俗话说的铺的摊子过大,资金链断裂就会形成企业困境甚至破产。可以说一部分扩展性企业可能是进入困境企业的预备队,而困境反转企业是这种扩张企业的收缩和重整阶段。目前很多企业都以什么“生态链”的概念做扩张,其实说白了,所谓的生态链不过是为盲目的扩张找一个借口,从资本市场尽最大可能的圈钱,这种旁氏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是风险极大的标的。困境反转是风险释放后的企业,而生态链扩张可能是积累风险的企业。作为投资者必须把二者严格区分出来。
第三种类型的困境反转比较有意思,这类公司的所在行业很好,成长性颇佳,企业的质地也非常好,但由于投资的项目漫长,或者转型的艰难,在企业的经营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困境。克服了这种困难,企业就从困境中走出来了。例如银行就是如此。在次债危机中,高盛公司一度跌到几美元的低价,但巴菲特看明白了这个公司,大胆进去捞了一把。再例如在2001年左右,网易在美国的上市股票一度跌破0.7美元,几乎要退市了,国内的价值投资者段永平等进去捞了一票,涨了几百倍。其实苹果公司也经历过此类困境反转。对于资本而言,这类困境反转类型最有价值。因为造成困境的投资项目是包袱但也可能是财富,是导致股价暴跌的
因,也可能是激励价格暴涨的因。企业因为这个投资项目而陷入困境,同样因为这个项目走出泥潭而焕发青春。科伦药业就是属于这类典型。
投资此类困境反转企业的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如果进入太早,以为公司摆脱了项目困境,但实际上善后的投资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持有1年以上可能心理上的折磨非常痛苦,在它真的反转的时候,可能抛掉了。如果介入太晚成本会提高,收益率大幅度的降低,当然对很多短线资金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种不吃鱼头的操作策略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股价的趋势明确,买了就涨。问题是必须判断明确,买进有信心才行。最好的介入时机应该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项目被摆脱之时,从财务报告上可以欧奈尔的季度环比出现拐点的时候为基本分析的抓手,股价走势上以底部形态分析为技术抓手,例如三重底,头肩底或者欧奈尔的杯型结构。
转自希玛拉雅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