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阅读:《论语选读》——发愤进取
标签:
阅读专题指导 |
3、发愤进取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注释】 道.道理,指真理。
【翻译】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解读】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解释是:“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杨伯峻的译文是:“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这跟朱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最主流的解读,几乎所有解《论语》的书皆如此。但这样的解释实在是不能服众,也与常识相违。常识告诉我们,得到真理并不难,书上到处都是真理。难的是对真理发生真切的体悟,并切实去践行。
那么,究竟如何解释才合理?“朝”,不是早上的意思,早上听到了道,晚上就可以死了也愿意?那闻道的目的是为啥啊?那孔子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啊?朝,是向死而生,朝向、追逐的意思。一个人,为了追逐大道,为了捍卫大道,我都愿意牺牲我的生命。这应该才是儒家的价值观。“闻”,不是听到的意思,闻的甲骨文像人手拢着耳朵仔细听声音。篆文是门内有耳,表示进入耳朵之内。他的愿意是听到心里去,并领悟了真谛的意思,闻道,也就是得道,能够天人合一了,人彻底溶于大道了。当人和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就能感而随通;“夕”,在古代不是晚上的意思,是月亮的意思。月,在古代也有肉的意思。比如五脏六腑里的肝脾肾胃都是月。
因此孔子的原意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了大道,并天人合一,人和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人就会把天地万物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以天下为公了。一个人领悟了道以后,为了大道哪怕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付出的。其实“朝闻道,夕死可矣”'重在''行'',即实践。一方面,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席不暇暖,为的就是推行他的''仁政''。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不得已,转而讲学授徒,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 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义''是''合理的事、应该做的事''。''舍生取义'' 就是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他人利益、全民利益、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义''是人的外在的行为,二者是统一的。知道了仁义的道理,就要 终身实践它,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道”,具体来说是对内要尽孝悌之道,即尽好自己的本分,从而达到“本立而道生”的条件;对外则要进行“弘道”,即将自身的“克己复礼”延伸到社会体系,把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行动上,去行仁,践仁,从而使天下归仁。
在社会形态飞速转型,世人道德观重大改变,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孔子还能坚持自己的思想,并且时刻想着去改变,挽救日益崩坏的整个世界,这种纵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卫道者精神以及追逐合理社会秩序的浪漫主义情怀的确让人着迷。
反观现实社会,理想在唯物质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不断吞噬下已经面目全非,个人的价值选择逐渐单一同质化,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个疯狂的丛林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已经被异化为了经济基础决定个人生活,实证主义的狂风把全部幻想吹散,媒体过度炒作恶性社会事件使人性本恶的理念根植人心,在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下,提倡“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仅仅为了是促使人们重温传统,更是为了使人们回归自身,从本身出发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从而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合理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注释】
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
省.反省,检查。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省心向善去恶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夕卜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亻十么叫追海,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原文】
【注释】
朽(w):.同“圬”,指涂饰,粉刷。
与(yú):语气词。诛:意为责备、批评。
【翻译】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堵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解读】
做人要言行如一
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既能反映出个人的行为处世态度,也能体现出个人的道德修养。言行如一的人,不仅是言出行随,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而且有些时候还会先做再说,有一说一,绝不夸大其词。言行不一的人与言行如一者的表现正好相反,两种人完全是背道而驰,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走到一起的。做人言行一致是讲诚信的主要表现,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在公司里面,利用上司对自己的信任,就躲到一旁偷懒。等到上司向他要方案的时候,他又推脱自己还没有做好,这就是不诚实的表现。像这种行为,若是偶尔出现一两次还是可以原谅的,但若每次都这样的话,只能说明这个人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没有。
说什么就去做什么,这看似简单,若要落实到生活中却殊为不易。我们身边有许多言行不一者,却缺少言行如一者。言行不一有多种表现形式,比方说,有些人平日里“雷声大,雨点小”,为人眼高手低,言多行寡,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看着很好,可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走了样丿L,到了最后甚至早已偏离了初衷。还有一些人在平日里喜欢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这种人欺上瞒下、言不由衷几乎成了本能。这种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少去履行自己所说过的话。还有一种人,他们的言行完全相悖,完全信奉“厚黑学”。在他们的心里、眼里只有利益,但在表面却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囗号,满嘴的仁义道德,而在行动上却是“为人民币服务”。这种人当众是仁者善人,背地里却是社会和国家的蛀虫,他们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却很大。
言行是否一致,是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信任的重要标准,在结交朋友或选拔人才时,我们应该寻找言行一致者,抛弃那些言行不一的人。试想,大家若是全都言行不一,这个社会就没有诚信可言,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
【原文】
【注释】
叶(shè)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
奚(x):何,为什么'怎么。
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
【翻译】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解读】
不断充实自己
孔子在此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个好学的人,而且,他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比较深奥的学问,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东西,若是没有经过发奋的学习,是很难熟练掌握的。孔子的好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为了证“道”,他曾不远千里跑去洛阝日求教于老子。偶然在齐听到《韶》乐,就深深地沉浸到其美妙之中,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对此,他都是一种自觉的投人,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充实了心灵。
孔子之后,好学成为中国一个优良传统,乐学者历代不乏其人。汉代大儒董仲舒在年轻时为了能够专心的学习,谢绝了一切的社交活动,甚至还将自己的书房给围了起来,几乎与外界隔断了联系。而且,董仲舒还不知疲倦地终日诵读,偶有所得便奋笔疾书,过得悠哉乐哉。他这次“闭关有三年的时间,可在他看来只是几个昼夜而已,对于外界的变化竟浑然不觉。后来,他在官之后,为了能让自己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就冉一次进行了“闭关”,此次竟然长达十七年。在此期间,他完全忽略了时间的存在,不但对《春秋公羊传》有了更加精深的理解,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为后世留下了《春秋繁露》的巨著,更被后人视为“汉代孔子”。
也许有人会问,孔子“乐以忘忧''的“乐,'在何处呢?“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看来,不仅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且通过不断地学习也能给人带来无穷尽的欢乐。因为,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便你的内心有着一丝的忧愁和空虚,也会被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给冲淡和改变。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也是无穷尽的,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这并不能成为求学路上的障碍。只有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做到“发愤忘食''的地步,“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才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即便是在他步人晚年之后依然如故。
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人们更加需要通过学习快速地给自己定好位,通过汲取大量的精神食粮,填补自身心灵上的空虚,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倘若稍有懈怠,就有可能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原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篑(kuì):盛土的筐子。
【翻译】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解读】
贵在坚持
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管是学习也好,修养也罢,抑或是追求成功,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还要懂得坚持。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在本章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而且,他还一再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学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智者蛹过不断追求与探索所得,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永恒价值,学习、理解和把握这些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想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得怀着持久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方能取得成功。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他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不仅遭受到了无尽的讽刺与挖苦,同时还要忍受着身体上的病痛。但他没有放弃,在狭小的房间里,仅凭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和一支笔,他坚持了下来。在耗尽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后,他最终完成了研究,创造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不仅在做学问方面如此,对于其他事情也同样适用。愚公为了打开通道,就率领家人进行移山。但这在智叟的眼中,根本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可是,愚公却坚守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念,相信自己坚持下去,定能搬走大山。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神明,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移走了两座大山。
与做学问和做事相比,孔子更看重的其实是提高个人修养,他的这个比喻也是强调修身进德,要持之以恒,不可须臾停步。提高修养要比做一件事难得多,也比做学问难得多,因为道德的提高没有止境。漫漫人生路,不知何时才能达于仁境,这种感受很容易让人懈怠。所以,有的人刚刚起步,便因看不到目标放弃了:有人走到半道,因为坚持不住放弃了,真正像孔子那样,修成纯粹美德的没有几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仁道的人生路,很像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途中有何止九九八十一难。不要说心起恶念,即便是一念偏私,也会有损道德。在外人面前做得再好,在暗室心生邪念,也是不道德。师常,大家说起修养来总是轻飘飘的,不知何其难哉。孔子之所以说仁道难修,原因盖在于此。通观《论语》,被他认可达到仁境的,也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数人而已。
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儒家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自主性。
贵在坚持的道理很简单,只是能够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在行动之初,总是雄心勃勃,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可是,当他们稍遇阻挠之时,其信心就立刻动摇起来,往往会半途而废,令之前的努力全都化为泡影。究其根本,还是因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所致。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其中,不畏艰苦,才能有所收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就是成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