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作文写作:创造 机遇 执着
(2015-10-21 08:26:36)
标签:
作文专题教学 |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立意构思:从材料层面来看, “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的追求”指出“机遇”与“执着的追求”是“创造”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中侧重“执着的追求”。而 “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则是强调“机遇”对于“创造”的重要性。但两种评论均有一个重要的中心词“创造”,这也就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创造”所需具备的条件。不管从什么角度入手都要以“创造”为核心话题展开。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描述一次创造的经历、可以叙写关于创造的情怀、可以编写故事等。
具体的构思立意:我们要思考“创造”到底与那些条件有关呢?①“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说明“创造”确实需要机遇;②“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说明“创造”必须具备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持之以恒的毅力;③“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说明“创造”有时须付出一定的代价;④“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说明“创造”还要善于联想(或联系的重要性);⑤“经过化验,发现烧瓶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说明“创造”离不开实践,等等。例:构思模式(并列式、层进式)
“创造与执着”
(执着追求,创造辉煌)
【写作总结】
1、审题立意偏差:只写“抓住机遇”,不写关于“创造”,有半离题的嫌疑。
2、命题不清晰:《创造》(题目太大)《能为敢为》(有离题嫌疑)《固执是创造的灵感》(“固执”?贬义) 标题太长不够简洁,还有部分无题的作文(—2分),影响了文章的中心和完整性。好的作文标题如《追求不息 创造不止》《创造不简单》等。
3、论证论据:
迪生”等素材的运用比较陈旧,论据不够丰富,观察体验生活不足,因此写作比较生硬,
反映我们平时的积累还没有真正利用好。语言表达缺乏哲理性和形象性;还有不足800字
的文章。
4、卷面字迹部分试卷潦草,需适当练字规范卷面字迹工整。
【范文参阅】
创造需要执着追求
高三(1)班
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但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所以我认为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曾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烘瓶摔下,发现烧瓶只裂却并不破碎。日后某日看了一则车祸新闻才联想起将这种特别现象转驾到车的玻璃上,经他辛苦研究获得世界法国科学突出贡献奖。当他弄坏烧杯和看到新闻时,是一个奇妙的机遇。但如果没有他多年累积的追求科学精神,那么这个机遇是否将要悄然溜走呢?
我一直坚信,对于不珍惜机遇的,不执著追求的人,机遇只会给他带来终身遗憾。
在鸿门宴上,项羽在某一瞬间不够坚定,没有了执著于称霸天下的雄心,所以他不杀刘邦,养虎贻患,最后反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上天总会将成功隐藏在一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大山后面,再用一束光去指引我们,而这束光可能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不要担心自己曾失去过翅膀,只要我们执著追求梦想,便能成为飞跃大山的人。那束光就是机遇,比机遇更重要的便是执著追机。
牛顿,人们众所周知伟大的科学家。他抓住了“苹果砸落地”这一个遇,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多么振憾人心啊!但创造只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个特别的机遇吗?要知道他在被苹果砸地这个事情所深思前,他已经是剑桥大学圣三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他在学习物理这条路上已经执著了许久并且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苹果落地全世界各地都会发生,也有无数个人都曾见过,为什么没有人像牛顿那样提出“万有引力”呢?牛顿有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华普集团的缔造者翦英海,他曾用行动告诉我们,执著追求比机遇更重要。许多人说翦英海对于过幸运,超了好时代投了好商机。但却没有看到他创业之初的重重挫折。处在那个时代人千千万万,而他怎么就成为了被幸运之神眷顾的那个人呢?其实,翦英海是一个为理想而始终不渝的人。他说:“感谢机遇,也感谢自己在多苦多难时都没有放弃”。
大多时候,机遇总是调皮的藏在你的身后,如果你能执着追求,不动摇,它才会从你的身后走出来,变成对你最有利的机遇。选好方向,不怕风雨兼程,执着追求,创造成功就在彼岸。
[简评] (48分)原文标题是《执着追求》,建议修改把“创造”加进去,体现原材料的立意核心。本文总体上论证思路清晰,“那束光就是机遇,比机遇更重要的便是执著追机”这样的过度使条理更清晰,事例、比喻论证方式多样,结尾收束点题中心突出。另外建议去掉“上帝”这样的表述。
以好奇为始,坚持为力
高三(5)班
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因失手将一个烧瓶打落在地,创造了一张使玻璃更牢固且不易破碎的办法。因为这个创造,他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认为创造需机遇,更需要执著,也有人认为创造并不艰难与遥远。而在我看来,创造的确不遥远,但我们必须以好奇心为始,以坚持为力,才能得以前进。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
创造并不遥远,但你不一定有“好奇”这把钥匙去抓住问题的关键。人人都知道苹果会从树上掉下,但那时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人都知道物体放在水中时会使水面升高或溢出,但只有阿基米德创造了浮力定律。很多东西,都潜藏在生活的细节中,于是拥有一棵永不停息的好奇心。以及愿意追究事物本源的执著,才是创造的第一步。若别涅迪克没有去追究那个“裂而不碎”的玻璃瓶,没对那件事情产生好奇,那这项创造就也不会出现了。
但是,光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好奇”仅仅是始,帮你打开大门,为你指引方向,但更重要的是,以坚持为力,一步步迈向成功的殿堂。
众所周知,贝多芬在26岁时开始失去听觉,至48岁完全耳聋,但他依旧没放弃对音乐的创造,他常嘴里咬一根细棒,借以传递钢琴的震动来感受作品的效果。他虽然听不见,但始终在这条路上坚持着,创作了许多震撼世人的钢琴曲。无独有偶,海伦凯勒幼时虽重病失去视觉听觉甚至语言能力,但她凭惊人的毅力创造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辉煌,而别捏迪克在实验中遭受到的挫折又有谁能知道?冰心曾语:“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它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创造并不遥远,但也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感叹别人的运气或是机遇的同时,为何不多想想自己是为何只能如此。
以好奇为始,坚持为力,创造其实就在我们附近。
[简评] (47分)文章开篇就明确了论点“创造的确不遥远,但我们必须以好奇心为始,以坚持为力,才能得以前进。”立意准确,符合材料。中间层进市过度条理清晰,如“但是,光有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
结尾回照标题,结构完整。
高三(5)班
在如今这个世界中,人们常常叹道当下已无可使世界为之震惊的发明创造,有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像19世纪喷薄而出了许许多多对日后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许多科研工作者回答说是因当下生活的浮躁使其无法专心致志去纯粹研究或是发明什么。但我认为,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理由,更重要的是,他们抓不住机遇。因为他们的浮躁使他们丧失了许许多多的创造!在我看来,创造需要机遇,并且还要抓住机遇去执著去追求,得机遇者得创造。
前不久,我曾看过一篇这样的故事:“法国化学博士别捏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这违背了常理,于是他封存了那个烧杯并注明问题。一天他偶然看到因车祸导致乘客被玻璃划伤的事故,这才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一系列化验与探究,这才发现裂而不碎的原因是一溶液在烧杯中蒸发后留下一层薄膜,他将其运用在车子的防风玻璃上,因为这个发现,别涅迪克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是的,正是因为别捏迪克抓住机遇,他观察到了那掉在地上裂而不碎的烧杯,这才有如此伟大的发明。试想,如果没有那个“碎”了的烧杯,他会有这个发现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说明了机遇于创造的重要,创造好像一个建筑,而机遇则像基石,没有基石又何来建筑呢?所以说,得机遇者得创造!
最近,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轰动,我也关注了这件事,一开始中国于1967年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他们经过层层筛选,仍没有找到适合的材料。一次,他们小组偶然在翻阅中草药医书发现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受到了该句的启发,他们集中火力,毕其攻于一役,无论当时实验条件有多差他们都克服了下来,执著想要完成这次研究创造,这才有了今天的青蒿素!正是因为他们相信《肘后备急方》并不断奋斗,抓住了这个机遇,这才有了青蒿素这么伟大的发现,成功地令外国人对中草药刮目相看!试想,如果她们没有发现葛洪的这句话,是不是不会有日后的青蒿素诞生?答案也是肯定的!
抓住机遇并为之执著努力,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创造!契机即机遇,它也许时时刻刻都有,但你却不一定抓住,正是因为那电光火石的惊鸿一瞥,这才有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
所以,抓住机遇,把握机会,也许创造就在不久后诞生,得机遇者得创造!
[简评] (47分)文章开篇就明确了论点“得机遇者得创造”立意准确,符合材料。论据新颖充分,如“屠呦呦”的事例;语言句式表达变化多姿,善于运用设问等修辞,如“如果没有那个“碎”了的烧杯,他会有这个发现吗?答案是否定的!”。整个文章开合自如,结构完美。
【他山之石】
战国·悲歌·遗想
宁夏一考生
魏,战国七雄改革的先驱。魏文侯胸怀伟略,任人唯贤,摒除弊政,终使魏国盛极一时。然而,文侯之后,仅历两世,继任者便废除先王之法,从此,魏国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赵武灵王,只要你稍微懂得中国帝王谥号学问,就会感觉一种霸气悄然袭身。这位君主执政之年,恰逢秦、齐崛起,以及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可能是外患意识太强,他对军事改革情有独钟,“胡服骑射”之策既出,四夷震服。尽管如此,赵国并非是最后一个为秦所灭。赵武灵王至死也没明白,光靠皑皑金甲和铮铮铁骑,是征服不了幅员辽阔的中国的。
吴起,战国一代奇才,深得楚悼王器重,被委以重任,试图力挽狂澜。孰知时运不济,悼王早逝,自己被敌视变法的“楚之贵戚”射杀于悼王尸身之旁。人亡政亡,前功尽弃。
带血的光环
海南一考生
烧瓶掉在地上,本属实验失误;两客车相撞,本属交通事故。而它们却让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受益非浅,使他获得了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于是,有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甚至是唾手可得。
果真如此吗?试想想,如果别涅迪克没有好奇心,没有探索精神,没有乘客受伤的代价,别涅迪克能到达成功的颠峰吗?放眼到整个科学界,甚至整个历史长河,又有哪项“创造”是轻而易举呢?
诺贝尔在四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多达四百次实验。期间发生了好几次爆炸,他的弟弟和四个助手都因此殒命,他的父亲由于惊吓、伤心而半身瘫痪。许多人好心劝说他放弃这项冒险的事业,他却回答:“创造新事物哪能不冒险?但我不怕!”斩钉截铁,落地有声。周围的居民因为爆炸已经深为恐惧,向他提出强烈抗议,向政府控告他,不准他在市区里做实验。他只得把实验仪器搬到湖中一条船上,继续实验,终于取得成功。
美国动作巨星史泰龙,初出道时,怀着对影视艺术的无尚热情,向一个又一个导演毛遂自荐,然而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冷嘲热讽,一次又一次被人拒之千里。但他没有气馁,或许真的上苍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得到一位导演的赏识,而他也不负众望,凭借《第一滴血》一举成名。今天,许多人看到这部经典之作时,又有几多人会想到他曾经承受过的血泪般的屈辱?
著名科学家彭加木一生立志改造边疆生态环境,他放弃到国外深造的大好机会,要求到边疆工作。二十多年来,他矢志不渝,先后十多次离家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并且不顾危险深入环境险恶的罗布泊地区,不幸以身殉职,至今遗骸尚未找到。彭加木,注定永远是科学界的一座丰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成功人士的光环上,却很少去破解他们“创造”的密码。请记住:
光环固然耀眼,但带血的光环更加耀眼!
坚持•追求•创造
海南一考生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一颗善于洞察生活的头脑,他们不会忽视生活中任何一个异常的元素,他们会将这作为难得的机遇,深入研究,从而有所开拓、有所创造。
总是有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去探究未知世界里的谜团。别涅迪克由一只裂而不碎的烧瓶研制出裂而不碎的安全玻璃,主要得益于他对科学的敏感。达尔文由美洲和欧洲两地生物的异同而提出生物进化论,更得益于他不舍的探索。
总有一个方向促使人们向它发出挑战。奥斯特始终坚信电与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闭合切断电源,最终发现了电磁互相转换的原理,也正是借着这个原理才使人们对电磁波有了新的认识和利用。敢于坚守一个方向努力拼搏的人们往往成为创造的宠儿,因为创造的成果也要感激他们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
总是坚信凤凰涅槃之后一切会更加美好。居里夫人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生活赐予她的灵感,让她从沥青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虽然她为此付出了美好而宝贵的时光,但她无怨无悔。为了科学,为了创造,纵使红颜变成了白发,但只要有创造性的成果来回报殚精竭虑的付出,也可以无悔矣。
总是陶醉于深秋里片片灼热的红叶能在风霜中快乐地吟唱。达•芬奇为了画那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鸡蛋,也能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由画鸡蛋而开创了全新的绘画生涯。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考验,他采撷到的红叶是永不褪色的。
总是坚信有追求就有快乐,有追求就有创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助手先后用了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不曾得到满意的杂交品种。为了找到远源的雄性不育稻,他与助手征程万里,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日复一日地在一簇簇野草堆里搜寻。凭借着这份执著与追求,一块沼泽地里的希望找到了他,既而开创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可以说袁隆平就是那位飞上天空摘到星星的伟人,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执著追求的激情与行动,就会有创造的果实。
总是坚守理想的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达到创造的高峰。爱迪生说创造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为了发明电灯做了1600多次实验,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因为站在执著追求的至高点上,他成功了,他为世界创造出的光明划破了黑暗的笼罩。他不在意追求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他坚信机遇就藏在执著的身后,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会有成功的创造。
其实,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是缺少那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著追求的恒心。要是两项兼得,幸运女神就会眷顾垂青,还怕创造不出成果?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主题鲜明、材料丰富、思想深厚的佳作。文章的题目暗含了主题,“坚持•追求•创造”三个词语精炼的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文章在开头段提出这一观点之后,采用并列结构组合材料,奥斯特、居里夫人、达•芬奇、袁隆平、爱迪生等等科学家、艺术家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坚持、追求与创新的关系。结尾点题,呼应开头,这样全文形成了严谨的论证结构。大量典型事例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说服力大为增强。总体来看,这篇文章的写法暗含了典型议论文的要求,实用、有效,值得借鉴。
【亮点透析】切合题意:文章的题目暗含了主题,“坚持•追求•创造”三个词语精练地表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才能有所创造。
结构严谨:文章在开头段提出观点之后,采用并列结构组合材料,奥斯特、居里夫人、达•芬奇、袁隆平、爱迪生等等科学家、艺术家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坚持、追求与创新的关系。结尾点题,呼应开头,这样全文形成了严谨的论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