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游天姥吟留别(齐鲁名师讲堂国家课程项目)

(2012-06-07 22:22:19)
标签:

杂谈

标题与过页感言 

                  感性阅读,理性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赏析

 

 

          

 

诗歌教学是传统文学篇目中较难驾驭的。我们应该摈弃纯理性的传统阅读,而回归诗性的、感性的阅读,注重诗歌作品中诗人情感的迸发,作品情感的流露。诗无达诂,却可意会。歌咏吟诵,才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批文入情,才能点评出诗句的精妙之处;疑义相析,也可进行多元赏析。让我们在吟诵、鉴赏、写作等活动中感悟诗歌之美,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王春华

 

 文本呈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好课细品

                     自由的梦境:超越现实

                   执教:山东省泰安一中 王春华

                   点评: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侯成宾

师: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是永远无法企及的一座山峰,而他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他诗歌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这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板书题目)

【点评】导语简洁明了,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

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点评】用了多媒体之后,很多老师容易忽略板书。规范的教师板书对学生有示范作用。

(课件展示)

1.体会诗歌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点评】目标制定准确,抓住了本课教学重点。目标突出,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效果的检测。

 

一、        诵读:整体感知

 

师:品一首诗就犹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吧。

   (生读,老师在同学们之间指导)

【点评】教学第一个环节注重学生诵读,抓住了诗歌教学的根本。诵读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尤其对于诗歌教学。

师:好,停一停。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孙晓茜

【点评】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展示自我。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最好平台。

师:请孙晓茜有感情地读一下。

(孙晓茜读完,同学们鼓掌)

师:孙晓茜同学朗读的挺有感情,但是美中不足的地方,谁来说说。

【点评】注重指导学生的诵读,教给学生方法。通过大量的诵读,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大致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隐含的关于文字的、意境的、情感的诸多问题由隐而显。

生:读音有误,应该是脚著谢公屐。

师: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提醒一下是节奏。

生:节奏断句有误应是“失/向来之/烟霞”她读成“失向/来/之烟霞”

【点评】注重师生互动,让他们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学习层次。互动交流可以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火花,有助于课堂效果的自然生成。

师:不错,同学们的感悟力还是很高的,我也想有感情的读一读,不过我不是朗读而是背诵,有遗忘的地方请同学们提醒一下。

(师有感情背诵,声情并茂,生鼓掌)

【点评】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好,对学生诵读是一种极大的感染和带动。

师: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打开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他是梦里游天姥山

师:这首诗是什么体式的,看一下注释,别是什么意思?

【点评】注意引导学生读“诗眼”,抓住了重点。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生:别东鲁诸公

师:是送别诗,还是留别诗?

生:留别诗。

师:吟是什么意思?

生:诗歌的一种体式。

师:除了“吟”,诗歌还有什么体式?

生:“歌”“说”。

师:“说”是诗歌的体式吗?

生:不是,说是议论文体的。

【点评】整体感知一环,是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部分,王老师以诵读方式切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本真。学生从读准字音、到把握节奏、再到读出字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在一系列环节中,能真切感受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同时也初步体会到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教师又以自己的背诵为学生示范,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感召,又是一种引领。而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诵读方法的指点,让学生学到诵读的技巧,也真正是“授之以渔”。诵读中不忘整合有关古代诗歌的文体知识,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便于他们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特点,有利于记忆,客观上可以促进朗读和背诵。

 

二、仙境:梦幻神游

 

师:歌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除了歌、吟。还有行,比如《琵琶行》;还有引,比如《李平箜篌引》。这些都是古代诗歌的体式。我们来看题目,游天姥,作者是在什么时候?

生:梦里

师:作者为何梦中游天姥山?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把诗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点评】注意引领学生读重点句子,以此解读诗歌内容,这样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学生对主问题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生: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师:什么特点?

生:高、险而且神秘。

【点评】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理解诗句内容,比生硬的灌输现成的结论要好。

师:神秘体现在何处?

生:云霞明灭或可睹。

师:能不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这段?

(生有感情的读)

【点评】再让学生诵读,注意诵读的层次,使每一遍朗读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走进文本。

:那么作者向往天姥山高、险、神秘的景色特点,也想目睹天姥山的风景,于是他在梦中怎样去的?

生:飞过去的。

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生:急切的、迫不及待的。

师:于是作者就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美妙的奇幻的景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生齐读)

【点评】在整体感知之后,便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环节,王老师从破题入手,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梦幻神游”之特点,特别是点拨学生诵读“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等重点语句,让学生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天姥山的高险奇绝,神秘莫测。在此之后,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飞渡”二字的意蕴,领略作者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急切之意,也为下面的学习环节的展开作预设。而学习方式来看,学生提取重要信息、分层次诵读等,都是自主进行的,突出了语文学习的自我习得的特点。

 

   三、所遇:超越现实

 

师:古人点评这段梦境时说描写了“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请同学们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并加以体会。(课件展示)

【点评】教师的归纳是在前面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谓“水到渠成”。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是危景。

师:这里有两个动词用得比较好,那两个动词呢?

生:“吟”和“惊”。

【点评】让学生自我感受作者炼字炼句的精妙。体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

师:能不能分析一下?

生:熊在咆哮,龙在吟鸣,幽深的丛林使人战栗,层峦叠嶂的山峰也受到了惊吓。

师:那么奇景呢?

生:“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师:让我们来齐读这一句,感悟一下梦中的奇景。

(生齐读)

【点评】再次让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师:谁能把这个梦中奇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

生:云黑沉沉的好像下雨的样子,水波起伏像升起的烟雾,月光从云中决裂而出,山峦都被崩塌摧毁了,仙府的石门轰的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师:描绘的奇景是非常生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是雷电将出之前的铺垫,“咵”的一声闪电掠过,山峦被摧毁了,石门轰的一声打开,原来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仙人居住之处是诗人神往的地方。“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仙境氛围?

【点评】教师善于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一步步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王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对意境的理解很巧妙的概括为“危景、奇景、所遇”,使学生对文章的主体部分的认识一目了然,学生寻找答案也易如反掌。

生:自由。

:不受羁绊。

师:这正是作者向往的,梦中奇景感染了作者,梦中所遇神仙,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微妙的变化?

生:有变化。

师:什么变化?想一想梦中危景时作者是什么情感?

:恐惧。

师:除了恐惧还有什么?

生:惊喜。

师:很好,当见到仙人和谐自由的氛围时,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向往。

师:作者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妙的画卷,在描绘画卷时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种惊惧,那种兴奋,那种神往,都是可以想象的。当这样的梦境离开时,梦醒时分作者情感又是怎样的?

生:“恍惊起而长嗟”。

师:能不能模仿一下?

生:哎——

师:仰天长叹,作者叹出了什么?

生:想到了残酷的现实,梦中自由和谐的景色和现实的无奈与慨叹形成了对比。

师:有人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乃诗中神来之笔,你是怎样理解的?(边读边悟,课件展示)

【点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开放解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生:这首诗有浪漫主义色彩,醒来后才知自己是在梦里,于是有落差感。

【点评】学生在诵读体验中感受到诗歌的浪漫风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主题风格

师:这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对比。

师:体现在哪里?

生:烟霞是梦境的美景,枕席是现实中生硬的、冰凉的实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于是作者感叹了什么?

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课件展示)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点评】在这一环节,王老师巧妙地借助古人对诗歌主体部分的评价:“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引领起学生对该部分的学习。从整个教学内容来看,王老师既引导学生感受“吟”、“惊”等重点词语,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又能从整体上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在感受作者梦幻世界里发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的同时,深切感受作者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特别是“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神来之笔,更能让学生感受作者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有助于理解作者“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真情流露。当然,这个地方如若能进一步联系作者的生平与个性特点,更能加深学生对类似诗句的理解。

 

 四、争鸣:自由梦境与现实无奈

 

1:面对黑暗现实发出了这种感慨,不是消极的思想,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是暂时发牢骚。

2:我感觉这句是消极的。毕竟现实与梦境有极大的差距,再加上当时李白受排挤,应该有消极的成分。

3:我认为是消极的。从东流水可以看出作者感慨的是一去不复返,可以说是作者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了,于是悲观。

4:我并不认为是消极的。这里只是作者一时的感触,历史上也证明作者并没有及时行乐,放纵自己。

【点评】以上14四位学生的回答均很精彩,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解读的特点。只有教师点拨恰当,才能点燃学生活跃的思维。

师:很好。我们要联系李白以后的生活就可以知道:李白在六十多岁时依然“仗剑报国”,依然投入军伍之中为国效力。一时的牢骚不能说明及时行乐,这只是感慨当时自己受排挤的忧愤。忧愤之后作者激昂的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是用来言志的,作者的志就在于此,这也是这首诗主题升华的地方。

【点评】教师总结适时、全面到位。

作者追求的是个性自由,但权贵束缚着他,他也追求政治,但他理想的政治是自由的、解放的。他也曾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时,也曾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让学生看黑板总结这节课)作者因向往天姥的奇景梦中寻景,但梦毕竟是虚幻的,作者不禁感慨什么权贵都随风去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浪漫主义诗风在盛唐推向了高潮,让我们怀着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有感情地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点评】通过再一次诵读将本堂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思想的升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师生齐背)

【点评】当堂背诵,诗歌教学的着力点落实得好。背诵诗歌对语文教学很重要,同时可积累知识。

师:“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就是一颗永远都不停止追求、永远都不向权贵降低身份的巨星。他消失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涤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奔腾着、照耀着!

【点评】作为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有困难的。而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又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环节,王老师让学生围绕“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一关键语句展开争鸣,有四位同学能联系作者生平很好地阐述了个人观点,谈的很客观且言之有理。这种理解,显然比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的更有意义,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教师的适时总结,既全面又到位,其主导作用发挥充分。而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在集体诵读中再次感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掷地有声的激情宣言,再次领略李白的坦荡胸襟及不羁情怀,将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研讨反思

 

                激活诗歌教学的情感诵读

                 王春华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以情感诵读为主线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我对诗歌鉴赏课的一次尝试。

一、情感诵读,整体把握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反复思考诗歌教学是不是就应从这节课的主线——诵读教学入手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授课结束之后我也想了几个课堂主线,但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诵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孩子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二、整体诵读,把握诗歌的节奏、情感

在阅读之前,我给学生设置了几个阅读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情感。学生朗读时发现美中不足的地方就及时纠正;老师范读时教给学生如何品读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意蕴;授课时从诗题解析入手品味诗境,品味诗境时也是以诵读为主进行揣摩。

三、有效提问赏析诗歌

无论是参赛课、公开课,语文老师如何提问,提什么问题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关键。围绕这节诗歌教学,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1、我们欣赏一首诗的时候,往往应该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打开诗歌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2、作者为何梦中游天姥山?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把诗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目的是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三、难点重点问题的讨论

    这首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梦中意境的赏析和主题思想的探究。这两个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文本: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作者向往天姥山高、险、神秘的景色,也想目睹天姥山的风景,于是他在梦中怎样去的?

4、古人点评这段梦境时说描写了“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请同学们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读一读并加以体会。

5、有人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乃诗中神来之笔,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读:这一段描述诗歌中梦中“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是危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奇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梦中所遇。分析这一段时仍采用诵读、再现情境、情感赏析为中心模式。

文本: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读:这里是作者思想感情集中体现的地方,也是人们颇有争议的地方: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加以明确:李白在六十多岁时依然“仗剑报国”,依然投入军伍之中为国效力。一时的牢骚不能说明及时行乐,这只是感慨当时自己受排挤的忧愤。忧愤之后作者激昂的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是用来言志的,作者的志就在于此,这也是这首诗主题升华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按照这样的模式:“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主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展开教学,以诗歌诵读为主线贯穿其中各个环节,通过诵读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

        诵读涵泳 含英咀华

         侯成宾

诵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尤其对于诗歌教学,诵读更是基石。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只有反复诵读,读出语气来,读出情感来,读出气势来,才能领略到诗歌的种种精妙,才能感悟到诗人酣畅淋漓的文笔和浩荡磅礴的气势。王老师教授这节课时就注重了诵读这一点,抓住了诗歌教学的核心。

在没有理解的前提下通过诵读先整体感知,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在学生诵读的同时,王老师在字音、节奏、断句、情感方面的及时指导给学生明确了诗歌诵读的方向。在诗歌教学中,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充分认识到诵读的质量对于形成学生认知与能力的重要作用。王老师本人就很擅长诗歌朗诵,她高亢激昂、情感充沛的背诵给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通过大量的的诵读,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大致感知,在感知的过程中,隐含的关于文字的、意境的、情感的诸多问题由隐而显,这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提供条件。一些问题所蕴含的知识,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也将逐渐清晰明确起来。

在分析诗歌意境时,王老师仍然以诵读为牵引,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意境画面,再现时也依然是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出来,这就是多样的诵读。例如:导入时,老师让同学先整体诵读,目的在于注音和断句;在读音和断句无误的情况下可以大声朗读,目的在于感受气韵声律;在基本弄懂全文的基础上,又采用有感情的诵读,达到以声传情。此外还有王老师的范读、学生的略读、研读等多种方式。

这节课的亮点除了出色的诵读教学之外,还有就是主问题的设计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诗歌的意境和思想的探究,学生对主问题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王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对意境的理解很巧妙的概括为“危景、奇景、所遇”,使学生对文章的主体部分的认识一目了然,学生寻找答案也易如反掌。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即以文本的亮点为支点,紧扣文本的亮点设计主问题,往往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诗歌的主题所在。对于其中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历来皆有争议,这也是文本的疑点。主问题“你如何理解这句诗”可以激起学生探疑解惑的欲望。教学中,对某个问题有分歧,有冲突,才能引发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必须善于利用并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苏轼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只有明白自己在诵读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方能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