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11日
(2012-05-11 21:31:16)
标签:
澜溪镇幼儿园教育 |
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有何表现
关键词:游戏精神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使得孩子的课内读物也与日俱增。为幼儿选择适合的读物,已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儿童读者期待的儿童文学不是严肃的训诫,而是令人轻松的欢乐;一个可以让他们畅游其中的幻想世界,而这样的幻想世界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获得。
一、游戏精神概念的界定
(一)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1][1]
(二)
游戏是一个古老的文学话题。游戏亦是儿童的一项基本娱乐活动。儿童文学之所以与游戏性相结缘是因为儿童游戏具有娱乐性,幻想性,自由性。而游戏的这些特性又恰是儿童文学所必不可少的。
幼儿对游戏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是因为他们在游戏中可以逃脱成人规则的约束,获得自身的自由,而儿童文学表现游戏性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此。
儿童有强烈的游戏心理,活泼好动的幼儿的天性,抓住这一点,赋予儿童文学作品一种游戏精神,会更吸引幼儿,使他们从中感到极大的满足。
二、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幼儿文学具有很强的游戏性。不同体裁的作品以其各自独特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游戏的方式,主要有扮演,模仿,演绎生活中的角色和情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能为儿童展开游戏活动提供蓝本,或在内容上注入游戏的因素,使幼儿在活动中手、脑、口并用,在快乐中得到启蒙。
下面我从儿歌、儿童诗、儿童童话、儿童故、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儿歌是最具“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体,是活在孩子们口头的文学。谁在孩提时代不曾念唱过儿歌,幼儿以念唱的游戏形式从儿歌中得到欢乐,得到满足。
例如,张继楼的《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这首儿歌内容单纯,简单,幼儿一听就懂,便于念唱。作者更加巧妙地使用了“跳”“弹”“跷”“摇”“跌”等一连串的动词。把小蚱蜢得意洋洋而摔一跤的可笑行为描写的生动传神,幽默风趣。想想一群可爱活泼的孩子把小蚱蜢这一连串的动作,惟妙惟肖的给表演出来,让孩子在善意地嘲笑声中改掉骄傲自满的毛病,会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
接着看金志强的《找朋友,勾勾手》“小猴小猴找朋友,见到小猪勾勾手;勾勾手,勾勾手,小猪跟着小猴走。小猪小猪找朋友,见到小狗勾勾手;勾勾手,勾勾手,小狗跟着小猪走。找朋友,伸出手,勾勾手;小猴小猪和小狗,大家成了好朋友。
这是一首小动物找朋友的儿歌。小猴找到了小猪,小猪找到了小狗,最后三个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形象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勾勾手”,“拉拉手”这一系列的“小动作”也都是幼儿在生活中常做的动作。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某个小动物,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幼儿在轻松游戏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这往往比空洞的告诉幼儿“大家要做好朋友,相亲相爱”效果会更好。
《拍手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你拍一,我拍一,天天起早练身体。你拍二,我拍二,天天要带小手绢儿。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后换衬衫。你拍四,我拍四,消灭苍蝇和蚊子。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壳别乱丢。你拍七,我拍七,吃饭细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你拍九,我拍九,吃饭以前要洗手。你拍十,我拍十,脏的东西不要吃。
这首儿歌把抽象乏味的数数和具体的卫生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并伴随着幼儿“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动作。作者正是巧妙地把“呆板”的卫生习惯和简单的幼儿动作结合起来,达到了动静结合,既教给了幼儿数数又教给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何乐而不为。
(二)
古人说“诗言志”,“诗缘情”,抒情性是诗的基本特征。儿童诗抒发的是儿童率真的情感。
例如柯言的《小弟和小猫》“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有淘气,明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妈妈叫他来洗澡,装没听见他就跑;爸爸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咯咯地笑。姐姐抱来个小花猫,拍拍爪子,舔舔毛,两眼一眯“妙,妙,秒谁跟我玩,谁把我抱?”弟弟伸出小黑手,小猫连忙往后跳,胡子一撅,头一摇:“不妙,不妙!太脏太脏我不要!”姐姐听见哈哈笑,爸爸妈妈皱眉毛,小第听了真害臊:“妈!妈!快快给我洗个澡!”
这首诗善意地讽刺了小弟弟淘气,不讲卫生的行为。欣赏完此诗,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一个生动活泼而又“邋遢”的小弟弟,他那“爬”高又“爬”,满头满脸都是泥,“伸”出一双小黑手和“闭”上眼睛“咯咯”笑的样子,正是幼儿最率真的样子。有哪个孩子不淘气呢?让幼儿演绎自己的故事,是最真实不过的。我相信幼儿会“争”着 “抢”着扮演诗中的角色,如小弟弟,妈妈,爸爸,姐姐还有一只被拟人的小花猫。
鲁兵的《小猪奴尼》是幼儿诗中的佳作。诗中写的是一只脏小猪奴尼,最后变干净的过程。全诗生活气息浓厚,幼儿情趣极镇。我认为这首诗可以改编成剧本,以幼儿演绎剧本中的角色和情景的形式表现出来。剧本中的人物有:顽皮的小猪奴尼,奴尼的妈妈,羊姐姐,猫阿姨还有牛婶婶,这一连串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构成了整篇文章。小猪奴尼的顽皮形象跃然纸上。幼儿是活泼好动的,爱模仿的,让幼儿带着小动物的头饰,穿上小动物的“衣服”带着属于他们的稚嫩的童音,站在舞台上,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儿童作品不一定都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充满“游戏精神”的作品,是另一种层次的游戏体现。
例如《蜜在哪里》这篇文章,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并不一定要以直接游戏的形式传授给幼儿。幼儿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蜜蜂了,花粉进行对话,有利于引起幼儿的兴趣,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三)儿童童话
童话是一种优美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儿童童话往往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儿童童话的艺术幻想植根于幼儿生活。在幼儿生活中特别是游戏活动中,往往鲜明地体现出幼儿的幻想性。幼儿的游戏中不断产生“童话”。
例如托尔斯泰的著名童话《大萝卜》经改编成《拔萝卜》之后更适合幼儿的需求。这篇童话讲得是大家合力拔出一个长得巨大的萝卜的故事。其中有老头儿,老婆儿,孙女儿等人物还有小狗小猫小耗子等动物。开始只有老头一个人在拔萝卜,后来大家都来帮忙,拔萝卜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大家把大萝卜给拔出来了。通过一个人来“拔”大萝卜和一群人来“拔”萝卜,这一连串的“拔”字体现了游戏的因素,幼儿会不自觉的伸出手来帮助老头他们一起拔萝卜。作者将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富于魅力,使幼儿乐于接受。并且作者还把这篇文章处理的有声有色。他们相互呼喊——“老奶奶,老奶奶,快来帮忙拔萝卜”“哎!来了,来了”……“嗨呦,嗨呦”拔呀,拔的情态,与孩子真是声息相通,这篇文章构成一幅活泼生动,欢快热情,情趣融融的景象。
又如淼海的《悄悄话》在形式上和托尔斯泰的《大萝卜》有些相似。文中是主角是一群小动物:小鸡,小羊,小青蛙还有小熊。从山上滚下来一块大石头,堵住了小羊家的门口。小鸡小羊小青蛙都跑来帮忙推,而小熊却不愿意,最后小青蛙想出了一个办法,小黑熊就帮小羊推掉了石头。
这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把小动物边说边推的动作连到了一起,使童话更富于动作性,更适合幼儿欣赏。
(四)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主题明显,内容偏重写实,情节生动,充满幼儿情趣。梅子函的《东东西西打电话》是一篇佳作。作品写两个小孩因家里装了电话而奔走相告,互打电话的故事。刻画了两个幼稚、快乐、想急切感受新生活的孩子的形象,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幼儿在欣赏这篇文时会迅速地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并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打过电话,或许在扮娃娃家时打过电话,那么这篇文章就会唤起他们愉快的体验。
(五)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最吸引幼儿的在于它语言明丽清纯,渗透着幼儿的情调和情趣。
例如夏辇生的《抬轿子》:男孩子,搭轿子,女孩子,坐轿子,一颠一颠出村子。女孩戴着野花环,活像一个新娘子。“去哪呀?”男孩子问。“找新郎!”女孩子说。“新郎在哪呀?”男孩子瞪大眼睛找。“太阳里!月亮上!”女孩子咯咯笑弯了腰。轿子掉转头,“嗵嗵”往回抬。任女孩子捶,任女孩子嚷,抬轿子的都成了哑巴样。回到大树下。“叭!”轿子散了,新娘摔了。哑巴扯开嗓门大声嚷::新娘子送上太阳,送上月亮,谁跟我们抬轿子、斗嘴、过家家?”作品写乡村孩子玩抬“新娘”出嫁的游戏情景。表现孩子们天真无邪,两小无猜的纯真情谊。孩子们摹仿承认们的社会生活,其游戏本身就有趣,通过作者用浅显易懂,明丽清纯的语言再现出来,更是生动形象,童趣盎然。那“一颠一颠”和“瞪大眼睛找”的稚趣,那“戴着野花环”和“咯咯笑弯了腰”的乐趣,那“任女孩子捶任女孩子嚷”和“谁跟我们抬轿子,斗嘴,过家家”的痴趣,无一不把孩子们的游戏情趣表露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六)儿童戏剧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和主要的娱乐,学习方式。儿童戏剧为适应这个特点,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十分接近幼儿的游戏活动。
例如孙毅的《一只小黑猫》就有这样的台词:
小黑猫
老爷爷
小朋友
老爷爷
剧情至此,台上台下的小朋友互相呼应,一起回答老爷爷,分不清是台上小演员的回答,还是台下小朋友的回答,大家完全沉浸在戏剧特定的情境中忘乎所以,演出蜕变成了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游戏了,使全场的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柯言的《小熊拔牙》写的是小熊独自在家,“先唱个小熊歌”“再跳个小熊舞”玩得好开心。想起妈妈离家时的嘱咐,便“先洗洗小熊眼,再擦擦小熊嘴巴,熊鼻子抹一抹,熊耳朵拉两拉,熊头发梳三梳。”“洗”“擦”“抹”“拉”“梳”动作性极强,幼儿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或“游戏精神”,它满足了幼儿的需要,满足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得到了自由,狂欢,充满幻想的童年。
三、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的误区
首先,我国儿童文学作家中有许多把儿童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教育的说服手段和方法,而没有从幼儿自身的需要出发。作家想要创造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全身心地走进儿童的游戏世界中去。
其次,我想说童年只有一次,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儿童作品时切莫用粗暴的功利心挫伤孩子爱书的感情,为孩子选一本好书,让他们的人生从“愉快的阅读”开始,给孩子一个健康快快乐的人生。
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启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