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第二轮教研】:《韵律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

(2013-05-03 13:19:54)
标签:

教育

分类: 音乐

                      韵律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

                                 王莉娟

 

     大家都知道,音乐可以使人的精神获得无比的享受。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能挖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中,韵律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他们能根据音乐的情绪做出相应的韵律动作,以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这些都比较符合他们好动的年龄特点)。同时,韵律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只有让幼儿从小养成了自己学习、动手创造的能力和习惯,才是良好的教育。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而是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和能力逐步地展开,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探索了一些做法。如: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模仿体验、引导幼儿自由的探索,逐渐地培养起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今天就来聊聊我们的一些做法。

 研讨题:                                                              

    你觉得在你平时的活动设计中会关注什么?并举例说明。

1、  兴趣是创造的源泉。

学习任何东西,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的学好。因此,我们应该先培养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这才是关键所在。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乐于参与其中。比如,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来展开教学。

例如,玩“扮家家”的游戏

   老师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总是在“娃娃家”里抢着抱娃娃、摇娃娃,做着一些轻柔地动作。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利用游戏的时间,老师给大家播放了《摇篮曲》的音乐,听着悠扬与宁静的乐曲,孩子们自发的做起了抱娃娃、拍娃娃、摇娃娃等动作,无须过多的言语,孩子们一下子就用动作表现出了摇篮曲的风格。

   于是,老师再让幼儿展开想象,“听着这个轻轻的音乐,你觉得还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呢?”(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发散思维),继续播放着音乐,老师用眼神鼓励幼儿自己来试一试,很快地,有的孩子学起了小鸟飞;有的孩子学起了小鱼游;有的孩子随风轻轻地摆动;有的孩子开出了朵朵的花……。

   当然,老师在发现幼儿有好的动作的时候,要及时的表扬,并跟着他们做一做,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你看,刚才还只有抱娃娃、摇娃娃、拍娃娃的动作,现在一下子就丰富了许多。在这个过程中,从孩子们一个个投入的小脸上,感觉到了他们无比的幸福、快乐,有了兴趣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收获也会更多。

研讨题:

    说说“模仿学习”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2、 模仿是创造的条件。

当然,要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观察、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只有幼

儿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才能更加自信的展现自己。因此,教师在和孩子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帮助幼儿积累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这样,他们给人的意想不到肯定也会更多。

例如: 《我是小兵》的活动

老师先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解放军的图片,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解放军。孩子们看见了他们扛枪、踏步、升旗、敬礼等图片。接着,还和孩子们玩了解放军的游戏,通过这些帮助,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解放军叔叔的神气与勇敢。

在孩子们对解放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老师就和孩子们开展了《我是小兵》的活动。选择了一首短小、节奏感鲜明、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我是一个兵》给大家欣赏,孩子们合着音乐,自然而然的做起了踏步、拍手的动作。

老师还运用了导向性的提问“解放军叔叔有些什么神气的动作呢?”激起幼儿的回忆,起到对知识经验的有效迁移。于是,孩子们跟着音乐模仿起了敬礼、打枪、开炮、踏步等有力的动作(在模仿的过程中,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次鼓掌,都会使幼儿更加的投入的)。

在一次次的动作中,有的孩子有了其它的发现。如:他们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敲起了鼓、吹起了喇叭、握着望远镜观望、升着国旗等,逐渐的在模仿已知解放军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联想,加入了其它动作的创编,解放军的动作被不断地丰富了起来,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研讨题:

 请你说说“探索学习”在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

3、 探索是创造的方法。

探索是一个过程,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幼儿跟着做,幼儿缺乏自己发现的机会。而现在提倡的教学则是要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活动中关注了让幼儿自己感受、理解、探索、发现,让幼儿有多一些的机会独立思考、大胆表现。

例如:韵律活动《小鱼和鲨鱼》

老师给大家播放了小鱼游动的音乐,给幼儿提出了发散性的问题,如“海里有些什么样的小鱼?”“小鱼在海里会怎么游?”“它们在海里可能会做些什么事情?”老师事先不给幼儿一点示范的动作,而是让幼儿自己来尝试小鱼在海里的动作。

孩子们兴奋的忙开了:有的用手臂做鱼翅在身体的两边摆动、有的用两手做鱼尾巴在后面摆动、有的左右手交替着倒着游、有的游得高高的有的向地面上游、有的边游边吐着泡泡、有的蹲在椅子的旁边玩起了“躲猫猫”……

孩子们自由的想象着鱼儿在海里的各种样子,完全跳出了以前学小鱼游要在身体的两侧或是前后摆动的框架,有了更多的尝试。接着,老师又播放了鲨鱼游动的音乐,也让幼儿自己来尝试一下鲨鱼的动作,“鲨鱼是长得怎么样的?”“鲨鱼在海里会怎么游呢?”

孩子们非常的投入,他们用幅度比较大的动作来表示鲨鱼庞大的身体游过来了;还有的孩子瞪大了眼睛、张开了嘴巴;还有的孩子用手指做出了锋利的牙齿……

在这个活动中,从头至尾,老师都没有示范一个动作给幼儿,而是运用启发和鼓励,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以及相互的学习来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中更加的投入,参与性更高,能更大胆的表现自己。当然,他们的“天马行空”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总之,我们只要在活动中多放手、多鼓励、多启发,孩子一定会有更多的创造。

 

抛问:

    请老师谈谈观摩本轮三节示范课的感想,活动中执教教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策略?如果我们自己来设计或磨课,你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开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