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第二轮教研】:《韵律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
(2013-05-03 13:19: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音乐 |
1、
学习任何东西,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的学好。因此,我们应该先培养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这才是关键所在。首先,我们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乐于参与其中。比如,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点,选择适合的教材来展开教学。
例如,玩“扮家家”的游戏
研讨题:
2、 模仿是创造的条件。
当然,要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观察、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只有幼
儿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才能更加自信的展现自己。因此,教师在和孩子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帮助幼儿积累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这样,他们给人的意想不到肯定也会更多。
例如: 《我是小兵》的活动
老师先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解放军的图片,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解放军。孩子们看见了他们扛枪、踏步、升旗、敬礼等图片。接着,还和孩子们玩了解放军的游戏,通过这些帮助,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解放军叔叔的神气与勇敢。
在孩子们对解放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老师就和孩子们开展了《我是小兵》的活动。选择了一首短小、节奏感鲜明、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我是一个兵》给大家欣赏,孩子们合着音乐,自然而然的做起了踏步、拍手的动作。
老师还运用了导向性的提问“解放军叔叔有些什么神气的动作呢?”激起幼儿的回忆,起到对知识经验的有效迁移。于是,孩子们跟着音乐模仿起了敬礼、打枪、开炮、踏步等有力的动作(在模仿的过程中,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次鼓掌,都会使幼儿更加的投入的)。
在一次次的动作中,有的孩子有了其它的发现。如:他们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敲起了鼓、吹起了喇叭、握着望远镜观望、升着国旗等,逐渐的在模仿已知解放军动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联想,加入了其它动作的创编,解放军的动作被不断地丰富了起来,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研讨题:
3、 探索是创造的方法。
探索是一个过程,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幼儿跟着做,幼儿缺乏自己发现的机会。而现在提倡的教学则是要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活动中关注了让幼儿自己感受、理解、探索、发现,让幼儿有多一些的机会独立思考、大胆表现。
例如:韵律活动《小鱼和鲨鱼》
老师给大家播放了小鱼游动的音乐,给幼儿提出了发散性的问题,如“海里有些什么样的小鱼?”“小鱼在海里会怎么游?”“它们在海里可能会做些什么事情?”老师事先不给幼儿一点示范的动作,而是让幼儿自己来尝试小鱼在海里的动作。
孩子们兴奋的忙开了:有的用手臂做鱼翅在身体的两边摆动、有的用两手做鱼尾巴在后面摆动、有的左右手交替着倒着游、有的游得高高的有的向地面上游、有的边游边吐着泡泡、有的蹲在椅子的旁边玩起了“躲猫猫”……
孩子们自由的想象着鱼儿在海里的各种样子,完全跳出了以前学小鱼游要在身体的两侧或是前后摆动的框架,有了更多的尝试。接着,老师又播放了鲨鱼游动的音乐,也让幼儿自己来尝试一下鲨鱼的动作,“鲨鱼是长得怎么样的?”“鲨鱼在海里会怎么游呢?”
孩子们非常的投入,他们用幅度比较大的动作来表示鲨鱼庞大的身体游过来了;还有的孩子瞪大了眼睛、张开了嘴巴;还有的孩子用手指做出了锋利的牙齿……
在这个活动中,从头至尾,老师都没有示范一个动作给幼儿,而是运用启发和鼓励,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以及相互的学习来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中更加的投入,参与性更高,能更大胆的表现自己。当然,他们的“天马行空”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总之,我们只要在活动中多放手、多鼓励、多启发,孩子一定会有更多的创造。
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