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huming
humi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49
  • 关注人气: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牙印章收藏系列十一:两枚清代象牙微雕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的印章

(2012-06-25 14:00:20)
标签:

赵孟

吴兴

兰亭十三跋

太极图

渔樵问答

象牙

分类: 我收藏的印章

一、清代   象牙微雕“五老观太极图”印章     叶品兴印
说明: 印面  1.6 cm * 1.6 cm   通高  6.5 cm

边款: 玉堂仁兄大人雅玩  弟孟祖光录跋

       (另一面)微雕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另一面)微雕“五老观太极图”;

 

 http://s8/middle/a6cd04fcgc2f7375287f7&690

http://s5/middle/a6cd04fcgc2f7376a77e4&690

http://s9/middle/a6cd04fcgc2f73787f1d8&690

http://s10/middle/a6cd04fcgc2f737a50809&690

http://s1/middle/a6cd04fcgc2f737caaef0&690

http://s11/middle/a6cd04fcgc2f737ee381a&690

http://s10/middle/a6cd04fcgc2f738098559&690

http://s8/middle/a6cd04fcgc2f73b03eab7&690

http://s11/middle/a6cd04fcgc2f7372d6faa&690

 

    此印象牙材质细腻,包浆醇厚,使用痕迹明显;印面文字宽边细文,铁线篆,中规中矩。印的主人虽已不可考,但从边款可知,是古代朋友之间颇为文气的一样馈赠佳品,此印可贵之处在于其印边的微雕:

    一面微雕“五老观太极”图,画意幽古,松枝虬展,五老松下观图,神采弈弈;所绘人物的造型各异,表情刻画生动;“五老观太极图”是清代民国的常见纹饰,是五个老人一起观看一幅画的场面。而在大多数此类纹饰当中,五老观图中的画轴里,通常为一个含有太极图案,所以我们往往也将此纹饰称为“五老观太极图”。根据南宋《齐东野语》对五个老人记载:“至和五老则杜衍‘丞相,祁国公,八十’、王涣‘礼部侍郎,九十’、毕世长‘司农卿,九十四’、朱贯‘兵部郎中,八十八’、冯平‘驾部郎中,八十八’……前辈耆年硕德,闲居里舍,放纵诗酒之乐,风流雅韵,一时歆羡。后世想慕,绘而为图,传之好事,盖不可一二数也。”几百年来,五老观太极图的内容形象已成为一幅雅俗共赏的吉祥图,至今还能在古代的绘画、砖雕、木刻、刺绣、陶瓷等一些作品中领略到他们的风采,作为国人心目中多寿多福的象征,受到了民间藏家的喜爱。

    另一面微雕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七》。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他生于南宋,虽贵为宗室后裔,但生逢宋元之变,一生境遇随之跌宕起伏。元世祖时,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极高。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又称《定武兰亭跋》,该文包括了赵孟頫对《定武兰亭贴》的真伪审定、鉴赏感悟、研习体会,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书学理论,为后世学者考证《定武兰亭帖》,研究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及元人的书法审美观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亭十三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等重要书学理论。

    第七跋原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注释: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要用心安排。因为字的结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是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变。王羲之的笔法与字势是对古代的成法做了巨大的变革,他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完全出于自然天成,所以过去和现今的人们都以其为宗法。南朝齐梁之间的人,他们的书法在结字上不是不古朴,而是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这种情况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领悟了。但是古人的成法是终归不可以丢掉的。二十八日于济州南部等待开闸时题写。
    附录:
    独孤本《定武兰亭》传世善本在赵跋前后尚有吴说、朱敦儒、钱选、鲜于枢、柯九思、徐霖、董其昌等人题跋或观款,又经冯铨、梁清标、安歧诸家收藏。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后,此本及诸家题跋遭火毁,残卷改装成册,近代流入日本,现藏东京博物馆。此册中《定武兰亭》残存3片,赵跋及临本残存14片,各家题跋残存10片。所幸冯铨曾以赵氏《兰亭十三跋》及临本墨迹上石刻入《快雪堂帖》中,兼之刘雨若毫厘不爽的刻技,使得今天仍能从拓本中能欣赏到《兰亭十三跋》的全貌,是一大幸也。

 

 

二、清代   象牙微雕印章(带原盒)     【 王祥生印 】
说明: 印面  1.5 cm * 1.5 cm   通高  6.1 cm 

边款: 祥生世叔大人钧鉴  世晚高陵张復焕敬赠

(一面)微雕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另一面)微雕“渔樵问答图”;

(另两面)微雕《兰亭集序》全文


http://s8/middle/a6cd04fcgc345dccc6a97&690

http://s7/middle/a6cd04fcgc345dbe5b826&690

http://s14/middle/a6cd04fcgc345dc01ddad&690

http://s4/middle/a6cd04fcgc345dc2db673&690

http://s15/middle/a6cd04fcgc345dc3f039e&690

http://s10/middle/a6cd04fcgc345dc642bd9&690

http://s9/middle/a6cd04fcgc345dc7bff48&690

http://s6/middle/a6cd04fcg79ed62e449d5&690

http://s3/middle/a6cd04fcgc345dbce6192&690

       此印是一个晚辈送给晚清画家王承堪的一件馈赠佳品,象牙材质,色泽温润,牙纹细密,包浆醇厚;印面文字细边粗文,为较为少见的隶书。王承堪,[清]字祥生,号露萧,浙江长兴人。毓奎子。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举人画工山水,得其毓辰世父之传。(《两浙輶轩录》、《怀清室文稿》)

    印章四面满刻,一面微雕“渔樵问答图”,另一面微雕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另两面微雕《兰亭集序》全文;“渔樵问答”典故宣扬的是耕作隐居之乐,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寄以摆脱凡尘俗事羁绊的期望。微雕元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和《兰亭集序》全文则表现出浓厚的文人气息。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