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自然资源报发文:秀山丽水

(2022-07-22 09:56:01)
分类: 文海拾贝
中国自然资源报发文:秀山丽水

秀山丽水


 

世上最美的声音,是微风弹拨流水的清音。水流向哪里,哪里就有花开,就有鸟鸣,就有淡淡炊烟升起。

在浙江丽水古城的那几日,纵横交叠的川流引领我的脚步,在巍峨耸立的峰岩、风雅原始的古镇、苍茫葱郁的林海、白云袅绕的田畴,呼吸秀山丽水鲜洁的空气。

晨雾中的丽水古城,像一位端坐于青山秀谷间的清丽女子,纤手轻启,抖落一卷迷人的山水巨帙,而缙云仙都便是那稳稳站立的一方纸镇。

缙云仙都是江南名山之一。早有《隋书·地理志》记载:“括苍有缙云山。”九曲练溪,含情凝睇;百里绿廊,山水飘逸。又有鼎湖峰拔地而起,高170米的石柱,素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的美誉。相传,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架鼎炼丹、跨龙升天时,鼎塌成湖,因而得名。水含着水,山偎着水,晨光初绽里,满山的青翠吸吮着氤氲的烟霞,鼎湖峰如同刚出浴的仙子,难怪宋代状元王十朋为她写下了“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诗句。隔了宽阔的水域,鼎湖峰恰似一位慈眉善目的参禅老道,又好似绿色巨掌里竖起的一根大拇指,似乎为这一方丽水秀山点赞。

举步涧水边,那浅碧的山泉载着落花缓缓流淌,将光阴轻染。头顶飞鸟掠过,扇落一片又一片阳光。绿谷、绿泉、绿树,那一浪高过一浪的绿,涤荡世间的尘嚣,淘洗日渐蒙尘的心,还原一个鲜活的本我。

绕过绿波轻卷的潭水,穿过一片葱郁的林海,拾级而上,清凉的山风,顷刻收走了身上的汗水与疲惫。此时的鼎湖峰摇身一变,像是刚从泥土冒出的春笋,顶着星星的嫩绿,又仿似一柄利剑直挑苍穹。诗心千里绕瓯江的白居易,曾为它写下了“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千古名句。只可惜鼎湖至今无路可攀,只有那步虚山与它遥遥相望。而我,也只能在白乐天的诗句构建我对它的神思妙想了。

江南的雨,多情、轻柔、明亮,像一场钩织的梦。那一声娇嫩的婴儿啼,那一曲淋漓的丝弦起,那一纸氤氲的水墨醉。在雨的鸣声里,我们抵达古堰画乡。

细雨中的瓯江,如烟朦胧,白鹭低飞。岸上的游人,江上的白帆,穿梭的画舫,像一场雨追赶着一场雨,令人沉醉在这天然的画卷里。

扬一川马蹄逐流水。我的乡愁,在这古老的渡口睁开眼睛。这跌宕的瓯水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风骨与气质。千百年来,这里的龙泉宝剑不知挥落多少剑客的英姿与寒光?龙泉青瓷温润过多少炊烟旧梦?被人称作石头上绣花的青田石雕,荣耀过多少门庭案头?

码头边那株千年老樟,树冠高达十余米,它的身子已被岁月掏空,只留少许树皮连接根部,却依然枝繁叶茂。它不事张扬,安然于尘世,在岁月轮回里独自完成一场千年的修行。如今,老樟的根脉已经植入古堰的内心,它与古堰已然成为一对生死相依的千古恋人。

伫立在古樟掩映的通济堰楼上,只见若隐若现的古堰,如巨龙,似银蛇,安卧于湍急的瓯江里。据说,通济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工程有拦河大坝、进水闸门渠道、石函、叶穴等部分组成,其拱坝设计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大型拱坝,被称为浙江的“都江堰”,活着的通济堰。它与千年古樟群、古村落构成了水乡无以复制的自然风光。

漫步在湿漉漉的鹅卵石小道上,深感一种回归古时的清幽。茂密的竹林、高大的古樟群,用力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一座座爬满青苔的院落,举着温润娴雅的面容。手持烟管的老人坐在门里,目光清远,神情安详守着一段淡雅的旧时光。每一条小巷,如一串藤蔓连缀着瓯江,串起散珠似的河埠头、浣纱女和乌篷船。仿佛时光倒流,只一眼,就已经醉了。当街的店铺,弥漫热气腾腾的青团的清香。那软糯香甜的青团裹了一层金黄的松花粉,却是儿时最熟悉的美食。只一口,诱人的味道瞬间打开我记忆的味蕾。

温润的丝雨,落在素净的小院里,落在石板的缝隙里。穿行在古雅小巷,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一段枯树根,一面老石磨,一只旧木船,都可以成为高雅艺术品。随意跨进一个个简陋、昏暗夹带着一丝寂寞的画室,斑驳泥墙挂着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作品。画师三十岁上下的年纪,瓯江山水静静流淌在他的画笔下。悄悄进入,直到离开,画师始终没有抬头,一直专注于展开的画布上,我也一直没有出声。艺术不需要喧哗,只需静静注视的目光。这样的画室在老街还有二十几个,它们紧挨在一起,又互不相扰。这是一群追梦的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远离喧嚣,甘愿清贫。一生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叹号,而不是省略号,我们人生本该如此啊。

万亩梯田高筑云朵之上。这是我踏入云和产生的奇妙感觉。天空播下雨花,一朵,一朵,村庄开始发芽。鸟鸣拔节的枝头,唤醒一座墨汁饱满的田畴。扬鞭的牧童,已经骑上笛音远去。刀耕火种的田野,留下一幅细工笔画。一道道,一层层,一沓沓,刻着村庄的年轮与皱纹。

生活在九山半水半分田中的云和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用一种筑田岸、铲田坎的古老技术,向大自然求食,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汉畲两族人民,用他们勤劳和智慧的双手赓续着千年的生命接力,创造云和古老的神话。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云和梯田年复一年地备孕和生产,用丰满的乳汁喂养村庄和牛羊,哺育花朵和炊烟,用一腔乡愁牵我踏上这一片神奇的土地。

远处传来布谷鸟的欢啼。田埂上,低头啃草的老牛,身后跟着一群撒欢的小牛犊。迎面走来一位荷锄的老农,看他的岁数,多像我的父亲。他站在田埂上,望着满眼涌动着排浪似的梯田,点上一根烟,像一位世袭君主,巡视他的万顷田畴。那土地,是他赤脚驰骋的疆域啊。

极目处,层层梯田宛如美丽女子玲珑的曲线,在水光里闪动着一道道清丽的亮眸,连云朵都按捺不住地从天青处侧过脸来,大概是将梯田当成镜子了吧。几行白鹭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在我们的脚边弹起又弹落。这流水一样曲折的波纹,好似涌动在凡高笔下的金色麦浪,透视了整个天空,再由天空透视到我们的视觉以及心灵的波动。云朵扭动的身姿在水光里轻舞。泥屋、炊烟、老牛、牧童、短笛,都仿佛沉浮在这个云水世界里。

转山,转水,转不出我的江南。投半枚落日,就把水描得梦一般多情。溺在云里弹琴,听禅,绣花。把所有的水纳入怀抱,把所有的山揣在怀里。那些水草丰美的岁月,被水滋养并充盈着。明天,我依然会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土皋上,种植诗歌和花朵,让尘土扑满我的鞋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