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颗朝圣者的灵魂在歌唱

(2012-07-11 17:08:10)
标签:

原创

分类: 经典欣赏
             一颗朝圣者的灵魂在歌唱

            -------读张亚明山水散文系列《滇西北纪行》

 

 

                             文/伊豆          
                                                      


      一直生活在江南的我对中国西部的了解,本只停留在古人“边塞诗”里所描写的那种“大漠孤烟直”的辽远与苍凉,我小小的胸腔所能想象的西部,也只是荒芜与贫瘠的代名词。多雨的南国气韵,使我的骨子满盈了一种水乡特有的柔软,无法想象遥远的西部是一块多么苍劲、干燥、蛮荒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在一个个恻恻轻寒的雨夜,捧读张亚明散文系列《滇西北之行》,犹如邂逅久违的阳光,这一篇篇洋溢着审美意象的文字,使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张力与灵魂震撼!

读过张亚明报告文学的人,都会被他那独有的、飞溅着刚性火花、有着强烈穿透力的文字魔力所折服、所融化。他是战斗在报告文学领域里一员骁将,犀利的笔触似一柄倚天长剑,极富思想冲击力的文字长驱直入你的心扉。如《苍天无泪》《五沟大贿选》等,在当今精神严重缺钙的时代,已经难得读到如此剑雄万敌,笔扫千军的铿锵有力的文字了!

三个月来,我系统地读了张亚明先生文化意味浓烈的中篇报告文学《寻找失落的文明》、《伊泰,精神的高原》等,以及长篇力作《中国:跨世纪大调查》、《东方高地的铁血记忆》,无不让我热血沸腾。或许是长期游走在散文世界里的缘故,最能拨动我心灵弦索的却是他的山水散文系列《滇西北纪行》,洋洋洒洒5万多字的散文,让我多了一份对西部文化的凝眸,也让我感悟到西部的博大魂魄、西部的炫目灵光!

先生在《滇西北纪行》开篇之作《西部的审美意象》一开头就说,孔子西行不到秦。我知道西部有许多地方被世人视为生命的禁区,那么,作者为何还要游走西部?是什么力量驱使作家走进这片热土?这又是一次怎么样的行走呢?带着一个个疑问,我跟随作家的脚步走进了西部——

 

 

           http://s1/middle/a6ccefdcgc5764989cbf0&690

张亚明先生的《滇西北纪行》有十多个篇幅,它们像分布在身体内的大小动脉,汇聚成一个开合有致有血有肉的大西北。“我曾在空中鸟瞰西部高原,曾乘火车穿越西部,也曾利用汽车、拖拉机甚至徒步等各种方式在高原上行走”。他是一位行吟诗人,且歌且行,以多角度,全息镜象的视觉效果,饱蘸热情,挥洒豪情,向我们展示了那片神奇的土地。他以清襟凝远,卷千江万顷之波;妙笔纵横,挽昆仑一峰之秀的文字魅力为我们讴歌了一曲“诗化的西部,婉约的西部,更具阳刚之气,豪放之气”的西部。他又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用他那“背负青天朝下看”的深邃、智慧的双眼和雄健的笔力,为我们雕刻出一个立体的大美的西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却徐行。如果说苏东坡的行走是轻松的,甚至是舒缓的。而张亚明先生的行走可谓是一次孤独之旅,心灵之旅,更是思想之旅。他一方面感受吸纳了西部的精神与灵气,另一方面也倾注了他对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物理和人生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在西部阔大的书页上圈山点水,披风抹月,一篇篇反映西部人文地理、民俗风情以及戈壁、大漠、草原、高原、山川、河流等自然风光的散文佳作,表现了西部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最真切的心灵感悟,也对自然的沧桑巨变、人类的坎坷命运寄寓了深深的忧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王维的行走是从容的、惬意的。而张亚明的脚步是沉重的,“在生命禁区的罗布泊我徘徊着,在一望无际的云贵高原我跋涉着,在荒草遍地的新疆戈壁滩上我蹒跚着”我彷佛看见了一位荷载社会责任的作家,正在脚步踉跄地行走在西部曾经的昨天和正在演绎的今天。

“踽踽独行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步都蹚过历史的流沙,每一脚都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张亚明先生有着独特的审美情怀,他善于以思想者的视角穿透事物沉静的表象,破译古老的神秘与神奇。他以诗化的语言写到了古城西安的碑林塔影,陕北高原的纵横龟裂沟壑,夕阳映照的嘉峪雄关,苍凉无言的西夏遗址,敦煌千年的飞天,以及吐鲁番的葡萄……从容不迫地叙述,让我们在一个拥戴庸俗的时代,感受到西部历史的悠久、色彩的斑斓、底蕴的厚重、文化的震撼,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历史纵深感和光耀千古的圣洁与唯美。

 

 

                     http://s13/middle/a6ccefdcgc589ab9e9b3c&690

张亚明先生刚正不阿追求完美的品格铸就了他剑雄万敌,笔扫千军的文风。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那么开阔而凝重,大气而深邃。跟随他的笔触,我们看不到无病呻吟的文字堆砌,更无庸俗、低俗、媚俗之气,而是一种内容丰富、真实生动、意境幽深的审美境界,一腔情真意切、文采斐然的感情倾诉。默默的抚摸西部,你可以读懂苦楝树下沉重的碾石,读懂百年老井旁吱呀响动的辘轳,读懂一位女民办教师桌上的煤油灯、低矮的屋檐下晾晒的山野菜,读懂希望小学孩子们渴盼大山之外世界的眼神……” 笔底浸泪的寥寥几句,像一串带血的啼鸣,展现出西部高原部落生存的壮烈,艰难的喘息,揭示出西部人苦涩无奈的生存状态,我那禁锢在楼群里的灵魂骤然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震颤,在西部人低微、卑贱和容忍中,我看到了西部人的倔强坚韧、西部人的吃苦耐劳、西部人的忍辱负重。逶迤与多变,是西部智慧的外化;深沉与神秘,是西部个性的蕴藏。盛衰与枯荣,苦难与担当,是西部生活的全部内容,高尚与卑劣,英雄与平庸,是西部喷吐的东方思想。作者把自已对世界的感知与生命的深刻体验融浸笔下,一组排比拟人化的表述便使西部大山的神韵尽出,西部的厚重、西部的悲壮、西部的独特、西部的雄浑尽显其中,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气神、胆魄魂。
                                                          

            http://s5/middle/a6ccefdcgc57656630284&690

     现代散文要求生活的真实性、微妙性、丰富性以及时空的置换性,读者渴望真切表现当代现实、真正扣动自己心灵的佳作。张亚明笔下的西部无疑是真实的,他那洞穿喧嚣浮华的哲思眼光,充满了生命体验和人文意识,带给人深刻的理性思索和现实视野。下面这些文字,像掷落在高原的一声浩叹,充满了旷世的悲凉和不解的追问:一幅幅被剥夺了伪装外衣后的赤裸凄清的画面,兀然映现在我的眼前:高山巍峨、沟壑纵横,怪石嶙峋、植被稀疏。贪婪锋利的斧锯之声,急功近利的肆意砍伐,将绿色生命硬生生地剥离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远近一些山头几乎都成了剃光的头颅跪祭苍天,醒目的只是暴露的黑色和褐色的泥土,和一个个发黑的树桩……”山民们把一捆捆木材扛到山下,换回必需的粮食、盐巴和其他用品。植被——这地球的裙裾,便只余下了最后的遮羞布。”“作为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华夏子孙,已把母亲的双乳吸吮的伤痕斑斑。当我们慕然发现,我们的国民已经集体断奶的时候,是否会悔之太晚?

作家以历史的眼光忧患未来,我的心如垂铅般的沉重。

类似这样苍凉的诉说和雄劲的呐喊、浸蘸着凄怆与忧患的文字,在张亚明先生的散文里俯拾皆是,给人以强烈视角冲击的画面仿佛是一刀一刀地刻在纸上,刻在读者的心里,作者的悲悯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也就穿越了文字的空间。

张亚明先生以红日喷薄而出的腾跃姿态,激越跳荡的文字魔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文字硬朗的背后,倾注了作家无限的柔情,热情洋溢的背后,我看见了一个闪光的灵魂,没有一个的人文字能让人如此近距离地拥抱太阳,触摸希望,相信明天。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说: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我想,一位心中装有阳光的人,他的灵魂就会闪光;他的言行就会壮阔;他的生命也就注定辉煌。在张亚明笔下,给我们展现的再也不是原本根植在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贫穷、落后的西部,那个充满荒无人烟、满世界肆虐着沙尘暴的西部。品读张亚明先生的西部散文系列,咀嚼金属质地的激扬文字,我似乎读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强!假如再细细品读《寻找失落的文明》、《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毫不夸张地说,那豪放,还有那婉约,准会让男人更男人,让女人更女人!

人们对于大西北往往是陌生和好奇的,或许还带着某些猎奇和居高临下的目光。而张亚明先生把西部之行当作一种朝圣的旅途,带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本质怀着膜拜的虔诚,带着一种穿越亘古的激情在大地上行走,在自己精神的川流中漂泊攀登。我们就这样有时从山崖边穿过,有时从丛林里翻越,远望盘山路似系在山林之间的丝带,奔跑着的汽车就像是被栓在丝带上拉着走的儿童玩具,远望过去,好像白云就从车下游过,倘若从车窗伸出手去,定能抓到一把云,这些唯美的文字,似山谷的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焦虑。我的灵魂在这些淡定的渴望里,感悟生命的宏大乐章。



                        http://s1/middle/a6ccefdcg7a2574947b70&690

 

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谁都会不自觉地仰望历史的星空,无法停止地追随着思绪的驰骋。先生笔下西部是阳光的,豪放的,伟岸的,他的散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感性的西部人的精神世界。有一天,我忽然对张亚明先生的字产生了好奇,打开字典,查阅的含义;明: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1.亮,与相对;2.清楚;3.懂得;4.公开,不隐蔽;5.能够看清事物6.睿智;7.视觉,眼力;8.神灵。果然名如其人,文如其人-----他的每一个文字无不都在释放着他光明磊落的胸怀!

思想的深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作家如果缺乏思考,那就如同一座房子没有门窗。张亚明先生的散文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有形而上的思辨色彩。在他的眼里,西部每个地方都是一个高处,一个风景的高处,一个生命的高处,一个审美的高处,一个哲学的高处。

拥有了太阳的质地,才有了神圣的文学。在人们心灵迷惘与信仰失落的今天,精神重构与家园回归是未来的趋向,与西部的精神对话和灵魂交融,给张亚明本人,也给读者的血管里注入新鲜的血液。处处律动着生命的心音,处处张扬着蓬勃的生机历史在这里沉思不已金少江,就像一个敞向天空的画廊,又好似一架无弦的千里鸣琴”“一道河,就是一脉文化的源流;一道山,就是一个民族的家园。阅读先生活水般的思想,人生中敏感的细节,阅读大自然的幽明恍惚,天地的博大,阅读大地的血脉贲张,生命的蓬勃生长……我的灵魂被牵引,宛如徜徉于天地间的一缕气息,时而在浑浊阴翳中喘息,东奔西突寻找出口;时而坠入一派花丛的蓊郁香气,侧耳倾听潺潺涓流啾啾鸟鸣;时而又天马行空,沉醉于翻江倒海彭湃激越之中……

 记得在张亚明先生在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东方高地的铁血记忆》说过,“拨开乌云,让星光洒满大地;摒弃物欲,让良知主宰心灵,是我们时代歌者神圣的责任与担当。”

这句话也是对他西部之行最好的注释。一个站在历史的峰巅遥望,把自已的灵魂溶进文字、溶进西部热土的作家,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奋发向上跨越历史的精神高原,也促使我们在民族文化的寻找中鼓荡起理想信念的风帆。

                       

                                                 

                          2012年3月于烟雨念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