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
(2014-05-22 13:12:2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哲理思辨 |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摘要]
[关键词]:
一、宗白华与《美学散步》
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
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
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
空间艺术(静) |
时间艺术(动) |
|
雕刻 |
拟容艺术 |
模仿自然 |
绘画 |
诗 |
有定联想 |
园林建筑 |
音 |
无定联想 |
(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
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
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
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
宗白华在《艺境》中说:“杜甫诗云:‘篇中接混茫’。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
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
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
(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
1、音乐:(时间表达)
许慎《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
什么是音乐?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
而音乐语言的演变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的慢慢演变的,古代的乐不是纯粹的音乐而“长言之”的歌唱境界,心情激动的时候就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舞蹈境界,就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音乐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逐渐的演变过程,在产生音乐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舞蹈。宗白华又提出在由逻辑语言到音乐的过程就是就产生了“字”和“声”,“字”就是概念
而音乐也就由最初的嘈生、响声到后来的“咬字行腔”,如《乐记》中说:“声成文,谓之音”由乐音构成乐曲,形成音乐形象。这种合于律的音和音组合起来,就是“比音而乐之”,这就含有节奏、和声、旋律。而节奏、和声、旋律它是音乐的核心,它是形式,它是内容,所要为欣赏者表达的一种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善。在稽康《声无哀乐论》中有:“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甘境”即是指美境,“和域”即为音乐美境。在《论语·八佾》中也记载:“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又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音乐应该是“尽善尽美”也就是音乐要表现的真、善、美的境界。
所以音乐的境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由字、声、行文到后来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表现了音乐随时间的演变而达到逐渐的成熟。然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是在于抒情性,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是随着不同的时期时代反映不同的音乐美感,来表达不同的社会现实,故而音乐所反映的是时间艺术,也就是音乐美的范畴主要是从时间里的形象概括的。
2、书法:(传达空灵动荡的境界)
中国的朝代众多,字体也多,当时被官方统一的字体有小篆、隶书、楷书,不同书法所表现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楷体的境界更多宁静、匀整,意境偏静、偏小,而行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草书“纵心奔放”,比较随意奔放的是草书。但是所有的书法都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然而在明人丰坊的《笔诀》里描述更详细,《笔诀》里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缺,斯众美随之矣。”[3]①因为中国字起始时是象形字,所以在字的结构里、笔画里、章法里,都显示着象形里的骨、筋、肉、血。邓以蛰说:“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地,则为表现之事也。……然骨与筋为笔画成立之根本,无此二者则无所谓笔画,亦无所谓书法也;故称之为笔画之实质,无不宜也。”[12]
于是宗白华说:“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3]161于是书法境界就凝结于骨筋之内,就有一种生命的灵气。
所以中国书法就表现一种艺术美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3]他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进行分析。作者在此不强加论述,从用笔方面宗白华从艺术美的角度深度论述了“一笔之美”,故张彦远所说的“一笔而成,气脉贯通”这一笔并不是一条不断的直线,而是指有始有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而中国书法透视着结构美和空间美,这就要怎么处理字的结构,处理空白出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与笔画同等的艺术效果,宗白华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一重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3]171-172中国书法主要表现的是以形为主,于是就要表现形式美的布局和结构的分配。最后要达到书法的境界就要有书法的章法,那就是一气呵成,有创造性,能从中窥探出宇宙的包容。
宗白华认为书法的境界出了在基本的在生命意识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上就是在于合理的搭配组合,结构的布局分配。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辅相成,空白与实有之间的相互呼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配方式所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不管是颜真卿书法中宫敞豁,意境恢弘;还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都表现了对气、韵、神、文、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强调。[11]45,最主要的还是要表达出各种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就如他《中国书学史.绪论》编辑后语中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底,舞蹈底,建筑底抽象美。”[14]
3、园林建筑:(境生于象外)
中国园林建筑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说:“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15]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只有一篇专门研究园林建筑的论文《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此篇论文从两个方面讲了建筑美学的思想,那就是飞动的美和空间美。
所谓飞动的美,就是最初古代的工匠把动物的想象运用到园林建筑中,给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感觉有飞动的感觉,也就是有生命。如在《诗经·斯干》中“如跂斯翼,如失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就表现了飞舞生动的气韵,也就是中国建筑里说的“飞檐”。
建筑的美表现在飞外还有最重要的境界美那就是空间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16]此表达的就是从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时空,从而感受和领悟,宇宙和人生所获得的哲理。最能表现这种宇宙人生的哲理的是,云南昆明的,世界第一长的对联,其中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就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艺境在于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表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思考宇宙人生。
三、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和空间意识
从而书法所表现的是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如张旭的狂草,在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里描述到:“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18]张旭书法描绘自然形象,抒发情怀,表现事物动象,创造似音乐,象舞蹈的境界。创造书法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与张旭的一段佚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亲身体验公孙大娘的舞剑之后,由形、神、气而悟书法,书法中有虚有时,有诗歌的韵律,有音乐的节奏。
我们可以把各门艺术用一个字串联起来,那就是“舞”舞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典型,书法画法趋向于舞,建筑的飞檐表现舞姿,然而天地也是舞,因“诗之天地之心”,“大乐天地同和”所以诗歌音乐同舞。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益。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这三远“仰山颠,窥山后,望远山”,[19]视线流转,由高转深,由深传近,再横向于平远,汇成一个节奏化的行动;此外由画家俯仰往还的视线抚摩,眷恋高远、深远、平远,而反映了绘画的层次的空间意识。在如园林建筑中的空间艺术,有走廊、窗子、楼、台停、阁等这些地方都可以观望,都服从艺术境界的空间美。宗先生说:“建筑为由自由空间中隔出若干小空间而又联络若干小空间而成一大空间之艺术。”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左思在《三都赋》中说:“八级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云:“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都表现了美学的足够的空间意识。
同时中国古代的诗也描写了空间意识,如“凿翠开户牖”、“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等这些诗句都都表达了小中见大,从小空间到大空间,的空间意识,空间的诗韵节奏美。
然而在书法也表现同样的空间意识,在书法里“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3]92就如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悟书法,就表现了虚灵的空间意识。就是因为“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行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3]171
四、总结
然而宗白华认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舞”是它最直接、最具体的自然流露,“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11]
在《美学散步》中无论是谈诗歌、音乐、园林建筑、绘画、书法
致谢语:感谢曾毅老师对我的论文的指导。
注释:
①此段出自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第162页的小字注释部分。
②此段出自《意境的现代阐释》p72(宗白华意境思想以生命哲学为基础,不少学者己有共识。也有人认为王国维借鉴了生命哲学,如童庆炳在《维纳斯的腰带》一书中指出:“王国维主要是吸收了德国哲学家尼采、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把境界看成是生命力所激发而成的真实氛围和空间,所强调的是作品的真实氛围之美。”
[参考文献]:
[1]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16.
[2]林同华.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2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http://202.202.164.6/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
[5]阎国忠等著.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51.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25.
[7]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85.
[8]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张彦远撰,承载译注.历代名画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0]杨天宇撰.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67.
[11]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2005119202.htm
[12]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171.
[1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12.
[14]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03.
[15]叶郎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
[16]计成撰,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1.
[17]沈复著,欧阳居士译.浮生六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53.
[18]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70.
[19]郭熙著,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51.
[20]乐黛云主编,胡继华著.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168.
[21]王德胜选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
[22]云慧霞.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