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转帖)

(2012-09-02 17:50:48)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法篆刻

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

董其昌 (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华亭(今属上海)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任庶吉士、编修,皇长子讲官,天启五年 (1625)仕至南京(明朝自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仍设部分中央机构)礼部尚书,崇祯七年(1634)退休,越三年病故,终年82岁。
历史上,诗、文、书、画均属全国一流的,当推北宋苏东坡、元朝赵孟烦、明朝董其昌。赵孟频卒后谥文敏,明人把董其昌比作赵孟颊,卒后也谥文敏
    其昌著作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容台别集》等,于书画理论、品评、鉴赏等方面可谓超越前人,但是以载道的文、艺术境界卓越的诗,则为罕见。比之苏,赵,仍有逊色。
   董其昌擅长山水画,师法宋人及元四家,董源、巨然、米芾、赵伯驹、赵令穰,他都仿。树石潇洒,烟云流润,有闲逸幽雅的情趣。但以仿古小景为多。如把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可谓后世《芥子园画谱》的前奏。即便是一些创作山水,也令人感到是诸家笔墨的堆砌,而非真山真水。清钱杜《松壶画忆》:古来诗家皆以善变为工。若千篇一律,有何风趣?使观者索然无味矣!余谓元、明以来,善变者莫如山樵(王蒙),不善变者莫如香光(董其昌)
   董其昌晚年懒于作面。清人顾复《平生壮观》云:先君与思翁(董其昌)交游二十年,未尝见其作画。案头绢纸竹筵(shà,求书画的白纸扇)堆积,则呼赵行之洞、叶君山有年代笔。翁则题诗写款用图章,以与求者而已。又据程庭鹭、姜绍书、朱彝尊等记述,为董代笔的还有赵文度、僧珂雪、沈士充、吴振、杨继鹏、吴易等,足见董其昌对于绘事没有老而弥笃地加以钻研、提高。
   应该说,董其昌的书法成就超过了绘画成就。现代书画鉴藏家王季千说过;董其昌的字胜于画,画常缺乏技巧能力,他的思想上的成就大于手上功夫。我宁愿将他置于逸品>>>在书法上我将董其昌列为神品>,因其极富技巧,并且充满了神奇的新精神。董其昌17岁参加松江府考,自以为文可夺魁,不料知府衷贞吉嫌他书法不佳,取为第二,遂发愤学书。将近50岁时,他曾自叙学书过程:余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徵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辄耳。比游嘉兴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王羲之《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此,况学道乎?董共昌还曾把自己的书法与赵孟频比: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共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但在老年跋赵孟钅J保辞返厮担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赵孟)。今老吴,始知吴兴书法之妙,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吴兴亦云:俗子朝学执笔,夕已自夸。>今知免矣!

故论者认为,董其昌的书法到70岁后始臻高峰。崇祯元年(1628),董其昌已74岁,清明节,邀好友陈继儒至别业同观社会(迎神盛会),对陈说:今日始悟书法,觉从前皆未得正龙正脉。他拿出新仿晋人《曹娥碑》《洛神赋》二帖给陈继儒看。陈深觉董书硧有长足进步,以往未得正龙正脉” 信非逛语
    正由于董其昌锐意进取,老而弥笃,能撷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深受后人推崇。如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书字神品董华亭(其昌),楮()墨空玄透性灵。除却平原(颜真卿)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瑞图)、邢()” 

    董其昌的书法盛名,还缘于清康熙皇帝玄烨的推崇。玄烨偏爱董书,每加临摹。如对董其昌写的《昼锦堂记》,跋称:字体遒媚,于晋、唐人中独出新意。并把此记摹制屏风,置于座右,称道:宁不远胜镂金错彩者欤?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一时追逐功名的文人士子,无不以学习董书为干禄正体,求仕捷径。
   论者认为,康熙皇帝玄烨爱好董其昌的字,乾隆皇帝弘历则爱好赵孟畹淖帧F涫挡蝗唬雍肜御制的《三希堂法帖》看,全书32册,赵孟钫5册,董其昌占4册;但如把散见各册的董其昌题跋加起来,则肯定超过5册。可见,弘历对董其昌的字也是十分看重的。 
    玄烨也好,弘历也好,他们所看重的是董其昌的正、行二体书。即以《三希堂法帖》所收董书而论,占篇幅最多的《邵康节无名公传》《龙神感应记》《仿曹娥碑》《孝经》《传赞》等,都是正、行二体书
   我觉得,如以正、行二体书的成就而论,董其昌显然不如赵孟睢2还缏鄄菔椋蚨妒び谡浴6洳啦菔樽髌凡欢啵蛭床菔榻铣佟M蚶荒(1603),董其昌已49岁,以行书写了《罗汉赞》《初祖赞》,然后用狂草写跋:癸卯三月,在苏之云隐山房,雨窗无(),范尔富、王伯明、赵满生同过访。试虎丘茶,磨高丽墨,并试笔乱书,都无伦次。(2)笔画细劲,字体完全模仿唐怀素《自叙帖》。他写的长卷《琵琶行》,未署岁月,但自称:余以醉素(怀素)笔意,仿佛当时清狂之状,得相似不()?
   董其昌书《苏轼<烟江迭嶂图>题诗》,未署岁月,但于末尾称:余以张长史(张旭)草法书此。字体与《琵琶行》相同。可见,他的草书开头是学怀素、张旭的。
   无锡市博物馆藏董其昌草书《仿怀素体书唐人绝句》手卷,末尾书:其昌书唐人绝句,仿怀素体。辛亥(1611)腊月廿二日。其时,董其昌57岁,虽有怀素笔法,但已多出己意,自立门户。
   南京博物院藏董其昌草书五言诗:剑戟何森森,坐隐巢居子。君家武库中,有戈何不止?(3)未署岁月,看起来草书技艺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

    董其昌书《吕仙(洞宾)诗卷》,未署岁月,全诗28字:“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成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开头两行犹似行书,而后越写越草,诗后大书:“此为吕祖(洞宾)诗,以桦皮书东老(沈思,号东老,宋朝人。《侯鲭录》有东老遇吕仙故事)壁者。拓本流传人间,颇类醉素。老杜(甫)《饮中八仙》有张长史(旭)。长史癫,怀素醉,皆神仙中人也。当素师豁然大悟(唐陆羽《怀素别传》有怀素与邬彤、颜真卿论书而得顿悟故事) 时,与吕祖见钟离(权)后境界何别?其昌书。”(图4)随想随写,越写越佳。从吕仙拓本(当然是好事者为之)想到怀素、张旭;从钟离权点化吕洞宾想到怀素对书法的“豁然大悟”,寥寥数十字,简直是一篇草书论文。
    董其昌草书王维五言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荆扉。青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图5)经专家考证书于77岁,系董氏传世草书中年份最迟者,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笔意较为凝练沉稳。

     董其昌草书书体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即49岁书《罗汉赞》《初祖赞》跋文的起始阶段,多有模仿怀素《自叙帖》的痕迹。多用中锋,笔画细劲,起伏变化较少,单字连笔较多。如”“”“”“”“”“等字,都是一笔写成。再是77岁书《王维五言诗》的老年阶段,笔力内蕴,笔势圆转,任其自然,少着痕迹。除了”“两个阶段,还有一个中间阶段。试以《吕仙诗》《剑戟诗》为例,其特点是博取众长,自立门户,中锋侧锋并用,细笔粗笔多变,转折起伏较多。这一创作年岁应在6070岁,是董其昌草书的黄金时期。
    欣赏董其昌的草书是一种美的享受。董其昌的草书能达到这一境界,主要因素有:
一、以前代草书获得较大成就的张旭、怀素为范本,而又有所取舍。如舍细劲笔画,使粗细有致,富于变化,不徒有筋骨而有血肉;舍奔流急湍式的用笔,而显得缓急有致,雍容舒展。譬之武术,前者是硬功,后者是软功,以绵裹铁。正如赵孟颊《跋东坡书<醉翁亭记>》:(苏东坡)又云: 余书如绵裹铁。>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裹铁也。
二、能在学习张旭、怀素的基础上,撷取众家之长。近自赵孟颊、米芾、杨凝式,远至二王、魏晋。更由于精通书法,凡字之正、欹,大、小,映、带,呼、应,莫不是矛盾的统一。
三、继承连绵书,推向新高峰。晋王献之善连绵书,称为一笔书,即数个字一笔而下,不停不辍。张旭、怀素都有一笔书;但如张旭《古诗四帖》中的五行车”“谢灵运书等字,虽连绵直下,艺术效果并不见好。怀素《自叙帖》中的作起于汉”“虽姿性颠等连绵书,效果也不见好。唯董其昌《吕仙诗卷》中的与吕祖见钟离后境界,《高都护骢马行》中的安西”“云满等字,令人越看越佳,爱不释手。
四、草书忌做作,忌修饰,最好出之自然。明末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可谓评之中肯,得其三昧。
    在董其昌的草书遗珍中,我也有幸分得一脔(lu`n)。说起此事,纯属偶然。那是20世纪60年代,正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的年代,董其昌被某大报以整版篇幅揭批为恶霸。对他的书画,有些人碰都不敢碰。我在杭州一家经营书画买卖的裱画店里看到一幅董其昌的草书小中堂,被用白绫裱得很长。不晓得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看中了白绫裱头,竟把天头撕去另派用场。撕时十分粗鲁,伤及画芯。乍看起来,画芯和地头像被撕剩的残件。我说:董其昌的字,可惜残了。老板说:正因为残了,卖不掉。我读了读中堂上的字:松暗水涓涓,夜凉人未眠。西峰月犹在,遥忆草堂前。董其昌。(6)始知全件文字并不残,只是天头被撕去时略伤”“”“三字。我即以人民币5元买下,并请他把地头的裱绫一分为二,移一半作天头。原件原料,裱成短轴。老板同我很熟,还在画芯上头替上一截与绢地色泽相符的旧纸,终于成为一件完整的书轴。我对这幅书轴十分喜欢,深觉此轴确能代表董其昌草书的较高境界。从笔法可以想见,董其昌写这幅字时,心情十分舒畅,落笔十分快捷,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而且是越写越快,越写越好。从西峰月犹在开始,至 遥忆草堂前,行云流水,一泻千里。特别是遥忆草堂前,不但意连,笔也相连,确是超越前人的一笔书。 
    对于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由于康熙、乾隆两帝及其追随者多重正、行书,故董氏草书之遗留民间者一定还多。

[转载]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转帖)

[转载]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转帖)

[转载]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转帖)

[转载]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转帖)

[转载]董其昌的最大成就是草书(转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