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南行(1)西江千户苗寨该不该去

(2018-11-24 05:07:05)
标签:

旅游

文化

杂谈

分类: 旅游与游记

   又要去旅游了,这次的目标是贵州、重庆、四川。网上搜了一下,‘西江千户苗寨’进入了选项,可是游客的评价却截然相反。有的说它最完整的保存了苗族的“原始生态”,要了解苗族的风情,就去体验吧。有的说它是又一处人工打造的景区,街道、房屋、风雨桥都是新建的,就是把云南丽江、桂林阳朔的步行街搬到了这里。谁是谁非,还是去看看吧。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境内,虽属于雷山县所辖,但它到州府驻地凯里的距离更近,只有35公里。虽然路途并不遥远,但重重叠叠的大山,还是把这里与外界隔离开来,使这里的民风、民情得以保存,西江苗寨就位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山间河谷盆地。

 

         http://s13/mw690/0033nevMzy7p80YYLx21c&690

 

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驶下新修的凯雷高速公路,顺着山势爬上爬下,终于来到山间狭长的平地-停车场,换乘景区的游览车,几分钟就到了苗寨的入口,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把寨子一分为二,众多的吊脚楼,就建在河两边的山坡上,高高低低,宛如一个山城。

 

         http://s8/mw690/0033nevMzy7p80XYvkzc7&690

 

虽然名叫‘西江’,但这里并没有叫‘西江’的河,而叫‘白水河’,它与珠江水系的‘西江’没有任何关系,却是长江水系‘沱江’的最最上游之一。

 

我们的导游‘燕子’不失时机的向我们介绍‘西江’的来历。最先的苗民来自黄河中下游平原,说起来他们还是我们山东人的老乡呢。

 

5000多年以前,作为东夷人之一的苗族部落,在蚩尤的带领下沿黄河西进,与炎帝、黄帝的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长时间的征战,他们最终败于河北的涿鹿地区,首领蚩尤也被黄帝擒杀,苗族的先民被迫逃离最初的家园,离乡背井,一次又一次的南迁。

 

在数次的大迁徙中,苗族分化成许多不同的分支。最先到达黔东南的是‘赏氏族’,随后‘西氏族’也来了,他们向‘赏氏族’借了这块宝地,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起名为‘西江’。

 

在苗语中,‘西’指的是‘西氏族’,‘江’指的是‘借’,所以‘西江’指的不是河流,而是这个地名的起源历史。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苗族与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西江寨门的两侧,站立着身着民族服装的苗女,虽然说不上漂亮,但以黑色为基调的的上衣,花里花哨的彩裙,银光闪烁的头饰,鲜艳的花朵,慢悠悠的舞步,还是给人一个不同于阳朔西街、丽江古城的景色。

         

         http://s15/mw690/0033nevMzy7p9ysIzAG4e&690

两条南北方向的街道,构成苗寨的主要通道,沿河的街道叫‘游方’街,汉语的意思就是‘情人’街。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川流不息,不长的河上建有六座风雨桥。桥上部楼、塔、亭、门相连,檐角飞翘,绘龙雕风,样式各不相同;桥面两侧设有长凳、护栏、形成长廊式通道。这种桥梁,方便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为苗寨增添了风彩。

 

       http://s8/mw690/0033nevMzy7p8108KqP57&690

 

向远处眺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从上而下,鳞次栉比的倾泻下来,虽然密密麻麻,却也规章有序。清一色的灰瓦屋顶,两三层的木制小楼,散发着浓浓的乡间气息。青石敷设的阶梯般山路,穿梭在吊脚楼之间,通向寨子中心的芦笙场,那可是苗民祭祀、开会、歌舞、聚餐,和欢迎重要客人的地方。只不过为了发展旅游,扩建了两条街道,它们更加宽阔、平整,鹅卵石或青石的路面,琳琅满面的商铺,饭店,一条名之为‘古街’,一条名之为‘游方街’,使绝大多数的游客,仅停留在这两条主街上,不再寻找那最原始的阶梯式山路,漏掉了去‘品尝’原汁原味苗寨的机会。

 

         http://s2/mw690/0033nevMzy7p812dhsJ51&690

 

        http://s12/mw690/0033nevMzy7p8y2u7kn7b&690

 

1982年,西江被贵州省列为东线民族风情游的主要景点,自此拉开了西江苗寨大建设的序幕,修路、建桥、宾馆、店铺、民宿……,这些外表颇具‘苗’区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八个独立的村寨,已经连为一体,虽然还有‘苗汁苗味’,但‘商业’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先不说音乐酒吧,连那非洲手鼓也出现在步行街的商店之中,也难怪部分游客说‘没啥看头’,就是一些为发展旅游而新建的建筑。

 

不过,若细心的去‘品尝’,苗族风情还是很浓的,比如风雨桥上悬挂的匾额,那些字就值得考究。一号风雨桥上的【哿嗡僦】,二号风雨桥上的【嘎铥僦】,三号风雨桥上的【僦哟妃】,四号风雨桥上的【僦岽乧】,猛一看都是汉字,仔细瞧却不认识,导游讲它们是苗族文字,‘僦’读 jiu,苗文的‘桥’字。【哿嗡僦】读 ge weng jiu,汉译名“龙潭桥”,因为桥不远处的水潭中曾有一条神龙。【嘎铥僦】读 ga diu jiu;苗语的意思是“螃蟹”,意即“螃蟹桥”。【僦哟妃】读 jiu yo fei,是个倒装词;苗语中“哟妃”有恋爱,爱情或情人的含义,译成汉名就是“情人桥”了。【僦岽乧】同样是倒装词,读 jiù dōng dǒu,“学子桥”的意思,因为桥的对面就是西江中学。看风景、认苗字,你可不能漏掉这些景色哟。 

              http://s13/mw690/0033nevMzy7p813mXlG0c&690



              http://s1/mw690/0033nevMzy7p814femYf0&690


              http://s15/mw690/0033nevMzy7p815zN149e&690
 

在苗族文字以外,更具苗族风情的是‘长桌宴’。景区的饭店很多,不管是豪华的,还是低挡的,基本上看不到方桌、圆桌,都是清一色的长条桌,从几米到十几米的长度,客人一个挨着一个,相向而坐;菜肴完全汉化了,几菜一汤,那些典型的苗民菜,如鼓藏肉、鼓藏鱼、酸汤鱼、捣鱼、辣椒骨、血灌汤、龟凤汤、绵菜粑等,别管好吃不好吃,你见都见不到。可是劝酒的场面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http://s7/mw690/0033nevMzy7p8y0M9rUa6&690

 

几个穿着盛装的苗族姑娘,端着酒壶,拿着酒碗,边舞边唱,挨个向客人敬酒;按照她们的规矩,客人是不能用手碰到酒碗的,只能伸头张嘴去喝,既品酒味,又体验美女献酒的氛围。可美女们遇到漂亮的小伙子,就不再规规矩矩的敬酒了,而是献个不停,直至小伙无法忍受,‘斗’的大家笑个不停。

 

         http://s14/mw690/0033nevMzy7p8y3L0yF5d&690

 

也许我们来得巧,当天是重阳节,西江镇宴请老人。过去是沿着街道摆放长桌,一百米或二百米的长桌,现已成为旅游景区的西江镇,已不可能摆设这样的长桌了,如今,西江的长桌宴搬进了芦笙场。我们碰巧路过,只见不少人围观:十几头猪肉、几大盆鱼、青菜、萝卜,大锅、铁铲,但锅下燃烧的是液化天然气,已经现代化。十几排长桌,已有不少身着苗族服装的老人入座,不知道他们将吃的菜肴,是否还是苗民的传统菜?不管咋说,这种苗族风情还是让我们这些游客开了眼界

 

         http://s6/mw690/0033nevMzy7p8yc5Zjv85&690

 

 

       http://s5/mw690/0033nevMzy7p8y5Gzn664&690

 

 

        http://s2/mw690/0033nevMzy7p8y8iF3ja1&690

 

导游带我们参观了苗寨博物馆,它位于古街的东南端,牌子还真响亮,“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据说是2015年正式挂牌。博物馆是由苗族建筑风格的六栋两层楼组合而成,一楼为砖混结构,二楼为木质结构,外观为苗族独特的吊脚楼。 1220 余件苗族文物和 350 余张有代表性的图片、画像、书籍,从苗族历史、生产、生活、节日、音乐、歌舞、服饰、银饰、苗药、建筑、巫文化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展示出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印象最深的展品,还是苗民来历的神话,说苗族是蝴蝶的后代。早在远古时期,一只蝴蝶从‘枫木’中孕育而生,后来与‘水泡’产生了恋情,生下了十二个蛋,孵出了龙、虎、水牛、蛇、蜈蚣、和姜央兄妹,姜央是苗族的祖先,当然“蝴蝶”就成了苗族的始祖了。苗族先民把这个“蝴蝶”称之为“妈妈”,表示她与先民有亲属关系。供奉她,可以保佑村寨安宁,子孙繁衍,五谷丰登。

 

诞生于黄河下游东夷人的后代,怎么就成了‘蝴蝶’的后代呢?虽然我们是一百个不相信,但黔东南的苗民,确实把蝴蝶作为图腾进行崇拜。据说那一带苗民七年一小次、十三年一大次的“牯藏节”,其祭祀的祖先,就是 “蝴蝶妈妈”。

 

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导游又领着我们去爬‘苗王山’。一提到山,首先想到的是村寨外的地物,可导游却带领我们在高脚屋间拾级而上,左拐右拐,不断向上攀登。这些高脚屋多是三层建筑,一层喂养牲畜,二层客厅卧室,三层储藏谷物、饲料。有些靠‘街’的高脚屋已经改做商店、旅店,出售着自酿的酒、自织的布、和各式的纪念品。至于旅店,虽然外看还是苗族的式样,其实三层都改作成房间,钢筋水泥的楼面、钢筋水泥的柱子、砖墙外贴着木板,虽然还是高脚屋的样子,但其内部设施已经现代化。

 

         http://s6/mw690/0033nevMzy7p8yfSGAlf5&690

 

越往上走,气味越大,鸡粪味、猪粪味、人尿味...,五味俱全;一条条狗狗闲卧房前,一群群鸡鸭四处觅食,好像居民大部不在家中,他们可能在某个岗位上上班。这里才真正是原汁原味的苗寨。

 


              http://s9/mw690/0033nevMzy7p8ydyDvq38&690
        

 

        http://s10/mw690/0033nevMzy7p8AbiFRvb9&690

 

好容易爬上一块较大一点的平地,也就三四十个平方的空间,导游说,这里就是‘苗王’的家,鼓藏堂。

 

          http://s3/mw690/0033nevMzy7p818a6Rk92&690

 

好像苗王也未在家,我猛然想起,在步行街上曾看到‘苗王银楼’‘苗王饭店’,莫非苗王正在那里打点自己的产业?

 

导游又介绍‘苗王’的来龙去脉。清朝以前,西江苗族村落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连土司也没有。每个族群自古由寨主统领,掌管生产、治安、民俗等大小事务。这些‘官员’称"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等,不同性质的‘官员’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着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领袖已不存在,但“鼓藏头”和“活路头”还是延续了下来,一个负责祭祀祖先及社会事务,一个负责农田耕作生产,并由各自家族中的老小世袭,至今还是如此,只不过人们俗称他们‘苗王’罢了。

 

           http://s8/mw690/0033nevMzy7p817h17p17&690

 

听着苗王的故事,闻着粪便的气味,这才是最真实的苗寨。

 

我猛然想起一些人,对西江苗寨旅游设施建设的指责,好像景区是人造的,不真实。试想如果叫他们住在木板搭建的吊脚楼中,睡在嘎枝嘎枝作响的床上,闻着牲畜粪便的气味,诅嚼着异味的干肉……,他们会来这里旅游吗?

 

西江千户苗寨的成功之处,在于既保留了大部分的苗族风情,又适宜游客的生活习惯,还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提高了这些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的生活条件,这样的景区好的很,值得去看。

 

 

    http://s11/mw690/0033nevMzy7p810Vwy65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