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地址:http://www.foooooot.com/trip/3685039/
走山西长城,基本上都是在每年的八月,全因八月份北京还是夏日炎炎,而晋北大地已经进入初秋。
庚子年,经历了半年多反复无常的新冠疫情,终于可以出京疯一次。2019年8月8日寻边大同镇,一个寒暑四季、一个春夏秋冬,大灾之年,活着就是胜利。
时间原因,周次是周六早五点从北京出发,导航直指山西大同新荣区花园屯乡镇川口村。除在高速兴和段多走半小时冤枉路,总体顺利。
第一张时间10:30照片:镇川口村和山西的天,山西的云。
依偎边墙,村东小庙庄正精巧,轻推庙门,神仙正中威坐。从山墙涂写风调雨顺字迹看,庙里供奉可能是雨神吧。


好像永远是这样,起步就输在起跑线上。上墙环顾,同行的三个人已渐变成土墙尽头的小蚂蚁。再回首镇川堡村,
宏赐堡--镇川堡是明天的计划, 明天仍然会再见。
此长城也称台地长城,平阔的黄土地给十多公里边墙防御带来地形压力,墙外百米建独立土台作为军事防御标配。
长城没有大起伏,村间土路或者叫河道伴行土墙,这给我们一天的行走带来快捷。







长城内外旱地广植玉米、高粱,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杂粮。

从一大片沙棘地走过,这植物尖刺野蛮扎划大腿,泛起一片片小红包,空气中花粉强烈刺激,眼睛、鼻腔立马奇痒无比,连续打喷嚏. . . .
.
每年初秋的山西长城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过敏鼻炎的发作,尤其是最近几年,从前的半片开瑞坦解决问题逐渐增量到一片半,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唉~。
文保碑标记,镇边堡段长城已经到了,透过树林感觉镇边堡就在不远,然实际离大边足有一公里多。
镇边堡段长城相对于荒废的土墙保存还算不错的,特别是建有院墙的敌台。



比如这个敌台,南院墙正中部的院门完整地保存在那。



小二对营附近,南北方向的冲水沟地形可能已经几百年,敌台却保存的很好。




文保碑上刻“小二对营”段长城,因在其东部还有个“大二对营”,因此我是比较怀疑原名为小二队营、大二队营,是与长城相关的军事编制的名称。
从紧挨着土墙南的小小村子穿过,只西部的一排砖房建筑的传统精致,向村民打听其他古建遗迹,乡音中含糊不清,大概就是没有什么了。

这边的敌台和院墙也是很难得的完整。


但是院墙洞门夯土明显有新塌落的痕迹,经历几百年风雨,留存下来的遗迹在加速损毁,不知还能挺住多久。

虽以至午后,太阳依然火辣辣,浓荫下几只小羊羔悠闲啃食着青草又给人以清新爽朗。

碧空下田里的油菜花不是那么繁茂,好像过了盛花季节。

逐行中肆意摆拍,像是要抓着这绚烂时光尾巴,笑声里留住这过往瞬间,让这嫩黄的颜色在蔚蓝的天空和古老的城墙下永恒。
行至十五公里,爬上土墙,看东北方向座座敌台矩阵,大有星罗棋布之状。曾经读到的文章和看到的图片,那些介绍长城乡都不能或缺的景致就现实真切地呈现在眼前。


10:30从镇川口村上墙到长城乡是18:00,大约7.5小时,不到17公里的路程,强度勉强1.0。
尚方和鱼哥他们小队昨天已经到达阳高,今天对穿除了在墙上互换车钥匙,没想到还在回程寻访镇边堡时又相遇了。
镇边堡介绍来自网络:
镇边堡,内五堡之一,位于阳高县境内。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驻兵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筑,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
镇边堡北墙较为完好,但原堡门已经毁坏差不多了,现在西堡门已经重修完毕,门额上刻“镇边堡”三字。
西门外正在兴建小广场,工人们热火朝天地猛干,似乎在抢工期。
进西城门,穿行在仿古街,镇边堡东门也搭建脚手架,据说下雨出现险情,在进行抢救性施工。
西墙南部堆放着施工整理出来的部分石构件和碑刻,看似寺庙功德碑之类。
西墙南部还有一个袖珍小院,内有一棵树龄应该在几百年以上的古榆树。
枝繁叶茂的大树,见证了一路走来古老镇边堡荣辱兴衰的生命轨迹。


the
end
1sw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