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地址:http://www.foooooot.com/trip/1935612/
 
 2018年端午节三天假期算是交代给冀东长城了。
   黄土岭向北至无名口是在今年5月完成的,
 
(见行走长城:黄土岭--无名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c678d10102y0jl.html)今天是黄土岭的反向继续版,向南至九门口,途经夕阳口、庙山口。
   
昨天仍然住在了抚宁县城名字有些雷人的剑南(贱男)大酒店。清晨饱吃早饭,到了黄土岭村没过八点钟。
   
空气清新,阳光正好,一路快活的上了墙才发现登山杖遗忘在村东路边,囧。一路小跑折返回去,今天至少增加了两公里的强度。
 黄土岭关口的几个敌楼拆成基座。
   黄土岭关口的几个敌楼拆成基座。

 
 向南的第1座敌楼也没能幸免拆烂的厄运,所幸其他几座敌楼据守山顶,还算完整。

  下面开始编号:第1楼,基座状。

 
 第2楼,已经坍塌,箭窗分布无规则,从现存结构看很可能是早期经过改建的敌楼。




 
 第3楼建在悬崖边,结构规范,可一览黄土岭口关外敌情。 东西方向三拱并排,楼门开在西墙中部,楼门两侧开有上楼石阶,规格够高。
  东西方向三拱并排,楼门开在西墙中部,楼门两侧开有上楼石阶,规格够高。

  北拱的西向东方向。

   南拱的西向东方向。


   楼橹残缺,东墙仿木结构枋柱近乎精美。


   下面是第3楼的反向角度。







   第4楼东、南墙却非常完好,因此能推断敌楼原貌。

  凉爽气候是爬山的好季节,林间的大花蜘蛛太多了,不注意缠绕在身就太恶心了。

   现在这个位置看黄土岭口像是沙盘模型,非常清楚。

   第5楼,南北贯通楼门,雕花刻卉门柱石有缺损。


   东拱,北向南方向。

   西拱,北向南方向。

   西墙中箭窗下设有双上城登道。






   南墙缠枝刻花相对完整。


   
第5楼后一个起伏,远望第6楼还是个简易无箭窗敌楼。

 
 黄土岭关外这一条古老通道现在住满人家,延伸至很远。


   第6楼唯一楼门开在西墙,登道折返可登楼顶。


 
 虽是无箭窗敌楼,楼顶仍然有楼橹痕迹,没有完整建筑实例太遗憾了。


   砖墙绕过山梁,连接到山这边的第7楼,惨状。



   砖墙延续它的高大,靠近山根的墙体更加挺拔完整。

   
每个箭墙垛口抹平的白灰板是战斗岗位的标牌,如果看过尚老师的专题文章理解会更深刻。


   
第8楼的结构为南北方向并排两拱洞,西墙高高的两小箭窗开在登道里,属箭窗的特例。

   西墙开楼门,两侧设登道。

   回头看楼门结构。
   东拱,北向南方向。

    西拱,北向南方向。

 
 8楼算是海拔最高的敌楼了,这里一览长城盛景不绝感叹长空浩荡,天地悠悠。

   45°角的第8楼。

    第9楼西悬楼门,四周更是难爬,因此未遭破坏。



 
 在山洼建大体格第10楼,敌楼镇守这一线长城的一个东西通道,夕阳口就是这里了。


 
   石墙与砖墙错位而建,这有什么讲究吗?

 
   东西并排三拱结构,南北楼门相通,

 
 1967年的刻字模糊不清了,想起来也过了半个世纪。

    北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西向东方向。

    南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东向西方向。尽头有左、右斜上方两登道登楼顶。






  石墙爬上一个山岭,再一个下降建敌楼,第11楼。


   大体东西方向三拱并排,下图是北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西向东方向。

   南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西墙,中箭窗下建有单登道可登楼。


 高压输电线跨过的第12楼。
 
 高压输电线跨过的第12楼。 
 第12楼内部坍塌,东西方向三拱并排结构,下图是北拱较好,西向东方向。
 
 第12楼内部坍塌,东西方向三拱并排结构,下图是北拱较好,西向东方向。

    中拱,西向东方向。

   东拱,西向东方向。


   单梯登楼。


 
 城墙再次高筑,且规矩的横竖线条装饰墙上,可否想到当年的工匠精神。



   第13楼突出墙外,但不是破败的理由。


    东拱内景。 中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西向东方向。

   南拱,西向东方向。


   中拱,东向西方向。


   敌楼西墙坍塌,露出登道。


 
 有人追寻蓝天下的长城,有人赞美秋冬季的金黄,此时此景,历史与自然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14楼,不完整敌楼,应为四拱结构,西拱完整,东拱却已经坍塌殆尽。

   西窗下,两边登道。

   西2拱,南向北。

   东2拱,南向北方向。

   东拱彻底坍塌露出大空间,南向北方向。 
 
 第14楼反向。
   第14楼反向。

 
 山势在逐渐下降,庙口关、九门口关关口彼此协防,15、16、17、18楼,群楼密集不觉中多拍几张照片。



   第15楼方正平直,近照。
 “修完边城”. . . .“匠. . .
.  王立存、李不成、于世荣”应当是整修长城的施工碑刻。
“修完边城”. . . .“匠. . .
.  王立存、李不成、于世荣”应当是整修长城的施工碑刻。 南拱,东向西。
    南拱,东向西。

    中拱,东向西。

   北拱,东向西。

   第16楼马上就来了,两拱并排敌楼。

   进门内景。

   反向,门口设计左右上楼登道。





   敌楼楼橹仅有山墙残存。

   第16楼下探庙山口。

  反观第16楼完整程度就相当不错了。

  临近庙山口,第17楼设计的比第16楼又多一拱洞,体积更大一点。

   登楼困难,也没过多尝试,外观如下。

   拆砖取石,庙山口关口楼第18楼仅剩下基座。

    网易新闻介绍的庙山口拿来一用:   
庙山口,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戚继光从浙江义乌带来的王、孙、陈、包等姓士兵开始在此守卫长城。 
与此同时,守卫长城的楼台兵家属在长城脚下开始建庄,即现在的庙山口村。 
该村前曾有一座真武庙,以庙、山和关口取庄名,沿用至今。
 
 今天从黄土岭出发算是早的,老王、旭旭和我在临行前就信誓旦旦坚持走到九门口。现在已经越过庙山口,登上庙山口与九门口之间的山梁之上了,西南方向的将军台(也有称点将台)可用镜头拉近,第19楼近在眼前。
 
 今天从黄土岭出发算是早的,老王、旭旭和我在临行前就信誓旦旦坚持走到九门口。现在已经越过庙山口,登上庙山口与九门口之间的山梁之上了,西南方向的将军台(也有称点将台)可用镜头拉近,第19楼近在眼前。 
 第19楼,向西逐渐接近。
   第19楼,向西逐渐接近。

   西墙开楼门,楼门内建设左右上楼登道。


  西拱,南向北方向。

   东拱,南向北方向。

  庙山口两边敌楼遥遥相望。

   敌楼侧设暗门,这个暗门相对宽大。


 
 一个小时前,在庙山口北观看这边的实心敌楼(以下地图标注为西楼)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实心楼实际坐落在稍北的一座山顶上,虽然历经艰难,这边长城是到不了西楼的。

 
 以上帝之眼看九门口各个敌楼边墙之间的防御关联,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终止向北的步伐,折返回来继续向东走,过了第19楼,一个下坡眼前就是第20楼了。
 第20楼外观多眼箭窗,内部仍然两拱筒并排结构。
  第20楼外观多眼箭窗,内部仍然两拱筒并排结构。

   敌楼设两相对楼门,下图西门进入,西向东方向。

   北拱,西向东方向。

   南拱,西向东方向。

   西楼门上开登城天井。

   回望第20楼。

 
 眼见第21楼在前,而更远处两座山顶建另两敌楼(以下地图标注东1楼、东2楼)。

   第20楼西墙镶嵌石匾,书:石(后)黄第拾壹號。

   西楼门内,西向东方向。

   东拱内,北向南方向。

   中拱内,北向南方向。箭窗下向左设登城台阶。


   西拱内,北向南方向。
 除了西墙中设楼门,在南墙西另设一楼门。
   除了西墙中设楼门,在南墙西另设一楼门。

   南门上另一石匾字迹风化,题字无法考证。


  第21楼与东1楼距离不过百多米,但有高墙落差无法下城,石墙渐响渐远折向南侧山下。 残墙荒草中第22楼废墟惨状。
   残墙荒草中第22楼废墟惨状。


 
 从第22楼废墟继续循迹长城向山下坡陡路滑,需要小心脚下石灰碎粒滑到。 
 第23楼是九门口景区修复的一个敌楼,南墙有巨大落差,继续走城墙进入景区绝对不可能了,而另一条生路是自此楼西下墙,到山下停车场绝对没有问题。

   楼内内景如下。



 
 下撤,触手可及九门口失之交臂,据说防守严密非购票无法进焉。

   
已经实现了自黄土岭至九门口的贯通,回望,这历时九小时,九公里的穿越就此结束。 
  (特别感谢拐弯、大安在此等候我们多时,感谢!)





  the   
 end 
     
     
     
     
     
     
     
     
     
     
     
     
     
     
     
     
     
     
     
     
     
     
     
  1s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