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渐渐到了,天热爬山受罪,趁着天气还不太热,趁着劳动节的三天假期,让疯狂来得更猛烈些吧。
按照惯例,昨晚和尚方等四人汇合于东夏园后直奔抚宁县。路上有些轻微堵车,11:00,等我们到了抚宁剑南快捷宾馆,另一由拐弯领队的五个人已经到了。
剑南宾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剑南春酒有毛关系,而拐弯想的更有高度,认为这个和贱男同音,着实让拐大侠有些不爽。呵,宾馆没有名酒般的高贵,但是舒适;价格也是非贱男们乐意接受的合理价格。总之宾馆不错,两位领队预定房间规划行程,大家都由衷感谢。
从抚宁区到海港区的黄土岭村大约70公里,从村子上来,仰望黄土岭关,看了一下表,7:40。

接近关口,回望黄土岭村,名不虚传,很黄很贫瘠。


洪武年始建,曾经如铁般的黄土岭关如今遍体鳞伤,也可说体无完肤。
卫星图显示关前曾有围墙,想当年可算是个正经关隘呢。
主墙上的黄土岭第1楼,外墙高耸。
攀到第2楼,回首黄土岭关似有天造险隘一夫当关气势。


第3楼。

黄土岭关向南通向九门口,空白线路待来日慢慢走吧。

除了敌楼残破的厉害,风景还是不错的,残破的美也很入境。


第4楼,外墙箭窗明显小于通常我们见到的箭窗。
如果左侧门柱石还在,楼门该有多狭窄。

原楼门上方是有匾额的,这个出乎意料。

南北方向三拱并列,内部似乎也不宽敞,下图是从楼门内向南的照片。

东拱内,北向南方向。
西拱内,北向南。
不同地区的长城总会寄予不同的认知。无疑,敌楼是经过后期增建改造过的,证据是南墙箭窗被后起拱墙堵住。

推断敌楼内部原是木梁柱支撑的木质隔板。下图:原来木梁痕迹。

透过小箭窗,4楼望5楼。

4楼望3.2.1楼。

北京这几年长城像赶集一样热闹,相对外阜长城来的人就少多了,这不还能看到原始棱角分明的墁砖。

第5楼,上层无,漏天了。

这敌楼没经过像第4楼一样的改造,随着木质梁柱的腐朽,楼顶板也就坍塌了。

木柱的痕迹。


敌楼西侧设置悬挂软梯的石条,如此说来这才是进出敌楼的最早通道,而南方向的这个门是后扩充的。
回头拍一下第5楼,有助于了解其结构。

第6楼,应为东、西墙各三箭窗的敌楼,这边塌下去的南墙仅仅开一个楼门(与北墙相同)。


鸟鸣山更幽,专心拍摄西拱,突然被簌簌声响吓了一跳. . .
.窜回北墙角的松鼠正在向外窥探。


这一片拱顶苇席痕迹还是很多。

第7楼。南墙两窗一门,关键是两窗还高低不等,也是另类。



第7楼的45°像。

北墙开一楼门。

敌楼南北并排三拱。下图是东拱北向南方向。

中拱,北向南。

西拱,北向南。

中拱的南向北,前方为北墙唯一楼门。

小树生命顽强,收日月之精华与天地共春秋,生长壮大甚至将内顶拱塌。

高品质砖墙延伸至下一敌楼,下一个可是实心楼?第8楼。

第8楼品质不低,平正石条地基,楼门开西墙下。


从狭窄楼梯上来,豁然开朗,另一番天地。



前方第9楼建于山梁低洼地,残垣断壁挺立于荒野。
数到第10楼,需要爬升一个小陡坡。

又是一个开膛破肚的敌楼。东墙两箭窗且一楼门。

这边西墙两箭窗。

北墙,一楼门加两箭窗。


东西方向三拱并列,下图是坍塌的南拱。东向西方向,尽头箭窗下,向右设上楼登道(如下图)。

中拱,东向西方向。
北拱,东向西方向。尽头箭窗下,向左设上楼登道(如下图)。


还不错,上层有小箭窗留存。

山顶设一石台(烽燧),回头第10、9楼。


砖墙与石墙交替,只因山形错落,防守部位不同。


这个,一开始以为是个敌楼残址,近观其实不然。险要部位增建砖台,垛口雉堞整齐,还是很难得一见。


第11楼,长方结构,从现存看,南北方向并排三拱,中部为一大拱、东西各一小拱。大拱和东小拱已经坍塌,西小拱还算完整。

中拱南向北方向。

北向南向。
北墙留有大拱洞痕迹。
南墙东部。
西拱南向北方向。

再来一张北行南细节照片做补充。

远去的第11楼。

延续向北的第12楼,第13楼。


第12楼内有后期增加拱洞改变结构的痕迹。
下图西拱,南向北方向。

中拱,南向北方向。
东拱,南向北方向。

这里显示原敌楼为梁柱结构。

第13楼仅剩部分外墙,但结构相似于第10楼。
东墙、北墙。


东南角部分。

东墙内部小拱洞。

到此行程一半,恰好与对穿而来的拐弯、鱼哥人马汇合。
插入上半程轨迹图(现在完成时):
插入下半程轨迹图(将来完成时):
山青草绿也是小动物所爱,顺手拍一蜥蜴,健硕并油光锃亮。
第14楼藏在凹口,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遗迹藏在山崖下呢。

这第14楼和第13楼的结构相似,看下图吧。




过第14楼,山崖下藏著名遗迹---夜不收石刻。
石刻字迹:炕儿峪堡,该班夜不收郭延中等六名,哨至境外,地名烂泥凹,离堡三十里。嘉靖二十四年五月一日,夜不收官千户赵世清,石匠赵(谢)进”。
明代夜不收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侦察兵或者间谍,刺探敌情而获得重要军事情报。这块石刻实物分明珍贵,是明代夜不收兵种最直接的例证。
石刻位于巨石西有些隐蔽,正当左右端详流连忘返之际,鱼哥和拐弯又“拐弯”折返回来(在这拐弯的大名很受用),原来他们刚才只顾向上观察,忽略了脚下乾坤,错过石刻又心有不甘,于是回来寻找,随心了个圆满。
山顶海拔很高,无悬念修筑石台(烽燧)。



第15楼因为头上建筑被掀掉而显得平庸,而隔山口相望的第16楼则完整漂亮得多。

第15楼基座高筑不可上,可远观而不可。。。



第16楼,南、北各四箭窗(门),东两窗,西一窗形制。

西墙箭窗已经被人为扩开,方便从此进楼。

进楼向右,拾阶而上可登楼。


站在西北角,对内拍照顿感宽敞。

反向,向西墙方向。

不知什么人起了什么邪念在此挖坑,作案工具铁锹则遗弃在楼上。

东墙的北箭窗,向南斜向另建一个登城石梯。高规格双楼梯结构。

铺房还算不错,基本结构还在。
仿木构砖雕透着讲究。

影壁挂白透着高端。
原楼门开在南墙,需借用长梯才可进楼。


细节若干,一样不简单。



山顶石台用上了白灰勾缝,这一路上石台真是不少,环环相扣传信久远。
山势向下,第17楼,楼门开南墙正中。


双楼梯,进门左右各设上楼登道。

楼内中拱,为向楼门方向拍照。

东拱,北向南方向。

西拱,北向南方向。

敌楼的东墙靠南另辟一楼门。东、南墙各开楼门看着有点多余,反正不管,有钱就是任性。

砖蹬边沿原来嵌入的方木已经被撬走,看看吧,留下两边插孔痕迹。


远望第18楼,有老牛湾的气势赶脚。

还是石台,完整石台。
看看这个第18楼有啥不同。
东墙门拱石雕刻缠枝莲。

西门也有石刻,也更完好一些。

楼内,南拱东向西方向。

中拱东向西方向。

北拱东向西方向。

中拱南箭窗下设左右两个上楼登道。又是一个双登道布局. . .
从建制规格看,第18楼确是一个豪华重点敌楼。
设在楼顶的定位标记,现代人也让它不一般了。

由此下探,无名口近在咫尺。
如若鸟瞰,著名的锥子山,三龙聚首盛景也不过两三公里的距离。
第19楼,残。
第20楼,敌楼本身存少量砖拱结构。
紧挨城墙存有小城痕迹,在主墙内开有连接小城的步道。
敌楼东墙箭窗密布,可见对垭口的防守已经到了唯恐不及的变态程度。

这个角度回看敌楼,右侧的小城城墙还很完整。

这里是长城最低矮处,到此以为就是无名口关所在,其实误判,不过原来的城墙在此肯定是宽厚有加。

再厚重城墙也禁不住人为毁坏,眼前第21楼同样仅剩基座。

关口敌楼甚为密集,毗邻的第22楼。
楼内巷道般狭窄,墙角遗留原建筑支撑的木柱。



两孔龛洞就有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三龙聚首方向,也是未来的方向。

南墙,面向关内的箭窗射孔如此众多,那面向关外的呢?其虽已残缺不可知,但至少不会比这个少。
这,就是无名口关了,藏在荆棘杂草中,角度关系不仔细根本看不出来。
关口狭窄,所以《四镇三关志》描写无名口“. . .
通单骑,冲,余山通步缓.。”
一张GE图,关口北坡陡升利于防守。
远观无名口。
这段线路只有八公里多,敌楼密集风景颇佳,强度不大适合休闲。
16:16,黄土岭关--无名口(杜城子)到此一游也就结束啦,豆腐账也就进入尾声。
以图形式小结如下:
时间还早,传来另一个队已经去往附近的石门寨途中,呼唤同去,于是同去,同去。
sysqq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