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爬墙颇为不顺,话说孤独楼之后长城接龙就被迫歇工。
上上周计划重走青龙峡东段长城,因为大风临时改了休闲;上周到是去了青龙峡,年票无效傻眼+郁闷,54块大洋的门票有点不爽,要知道爬山买门票是驴子的耻辱,没办法既然来了只能就范,可等爬到山顶,登长城的路口设了卡子,说是为了安全不让上城,囧~。如果穿林子走长城恐怕满山的监控你也跑不了多远,一生气立即出了景区,来河防口爬了一段夹扁楼,就算是温习了曾经的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便几张片片略表苦闷。
下图:上上周远望青龙峡西段长城。

上周:青龙峡景区内的长城, 监控密布。
上周:永远的夹扁楼. . . . .两张。


眼见着天气加速转冷,就这样错过了秋高气爽、山野斑斓、层林尽染、秋色烂漫、满山硕果、云清淡淡. . . . .
.总之好多词也夸不够北京金秋的美好。
赶紧抓一下秋天尾巴挑选一段景观好的长城线路--云蒙山四座楼。

事实证明预先研究设计一下线路还是很有好处滴,据说学霸从胜利走向胜利也离不开课前预习。
11 :
00,按照预定计划没有从云蒙山四座楼景区大门附近上山,为避免上山时惨遭擒获而是提前一座小山切向南沟了,出发地石城镇王庄村。
蓝天下的秋催人生机勃发,甚过春天。

盗贼一样地蹑手蹑脚快走了一程,一里地以后渐入佳境路途变得宽敞起来,再转过山已经能看见敌楼了。

大棵栗子树太多了,至少百年以上树龄,据说这些古树是当年长城戍边战士所植或是它们的后代。


海拔一升高兴奋点又来了,密云水库浮现出来。
11:50,海拔380米,期待中的长城真就到了,心情继续大好。


指示牌牌指示,继续向上是四方楼、烽火台。

反方向咫尺将军楼。

挑近景看看,所以先来到将军楼下。

12
:04,将军楼四野开阔,坐拥海拔390米山崖之上,是南北方向并排三高拱的3×3敌楼,在南北墙中部各高悬楼门(四座楼唯此将军楼设两门),楼前开辟宽敞的小广场,敌楼原保存就很好,稍加整修就又显出往日的庄重威严。

将军楼俯瞰将军崖,将军崖下是通向山外的一条大沟,实为防守重点。


将军楼向西,长城蜿蜒挺拔而上。
没敢多停留立即向上开拔。

景区现在整修状态,闲杂人员一律不得进山,如果按常规从景区大门附近开爬是多么的愚蠢,这一路上所见美景像是做贼一样额外偷来的,使劲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连连点赞“抄上了,抄上了”。

以将军楼和密云水库为背板的美景。


古籍有载,这一带长城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的石头长城,到了明代在北齐长城基础上部分地段增加扩建后隶属于石塘路管辖,1460年后的今天,石头长城以及石城的名字得以传承下来。
脚下这段墙高3米多,马道上宽两米有余,单面箭墙向沟内方向,从石块之间残留石灰看目前的墙体全部是原有遗存,有网友去年拍摄的照片还是残破状,现在排险加固整旧如旧基本恢复了原貌。



宽墙体修到悬崖之上戛然而止,士兵居高临下可严阵以待,恢复的这个炮位也应当是可信的,佐证是在后来将军楼延长至南石城长城墙体上多有设置。

在宽墙体的尽头附近斜上方是叠叠相加而上的一米宽窄墙,显然也经过了整修,看规制更像是北齐长城的风格。

窄墙连贯向上,串起四方楼与烽火台,如果快慢由你,始终走大台阶也是挑战自己运动功力的好方法。

回头方向,近镜头里的将军楼和三道边楼。

窄墙虽然比较简陋,修在崖边只是起到个界限作用罢了,敌兵打算从悬崖下上攻几乎是不可能的。

唯恐百密一疏,薄弱环节也有高墙壁垒。



13
: 10
海拔大约600米,眼前的四方楼周正整齐,西门还可以登楼,哎呀兴奋!
最近总是走残垣断壁,好久没看到这么完好的敌楼了。

墙体沧桑写的满是岁月。

中拱西向东拍照,看楼内三拱高大,厚重的两隔墙上开三券洞,进门左砖柱内空设上楼梯道。

北拱西向东拍照。

南拱西向东拍照。

箭窗褪色同样写满了岁月。

箭窗外,枯黄了盎然的绵延大山,崖壁千仞。
梯道内,钙化了雄浑的鼓角争鸣,烽火连天。


午间阳光照在楼顶,温暖得又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中午饭时分,掏出肉夹馍雪里蕻大嚼。
环顾四周山水风光又让人想起阿Q
----国贸顶层旋转餐厅吃美味观风景也不过如此吧。








这等温暖,小憩可以有,发财梦也可以有。
可叹卢生黄粱梦,一觉醒来终如旧。

吃美了,歇美了,从四方楼出来,指路牌Y字型分岔,是不是有两个烽火台的错觉?

继续走单墙,又是一阵奋力攀登。

刚才的四方楼已经在脚下了。

14 :
26,烽火台建在海拔大约680米的极顶悬崖边,大约4米高呈圆台形高不可攀,当年需有软梯才可登台,倒伏的说明牌介绍此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修于明隆庆年间,烽火台体量够大只是充当避雷针的弯管子有些怪异煞了风景。

烽火台西为刀切绝壁,一条峡谷通向云蒙山复地,踮脚向下看也是阵阵逆风,满目眩晕。

烽火台向南大片山体错峰耸峙,远处云蒙峡山顶烽燧(水堡子关,水峪口)与这里遥相呼应,战时尽可烽火传烟。


今天大气通透,难得风和日丽的好天,北方向的北石城黑龙潭、石塘路长城、鹿皮关一线清晰无比。

烽火台北有铁梯搭在直崖向下而去。
会不会年久失修?刚才路上有警告牌警示,“山高危险、责任自负”之类的字眼跳出来吓唬了一下脆弱的小心脏。

摇晃几下还算结实,打起精神顺台阶而下。


栏杆立在岩石边缘显然有点稀疏简陋,景区如果向游人开放恐怕难过安全评估这一关。


此次游玩回来后偶尔在网上发现一张照片,摄影者是从北山顶向这边拍照,整张照片很是雄伟,作者将绝壁、烽火台、铁梯都囊入美片中。遗憾了,当时没能在同机位也拍一张。

走到此处就能看到四方楼了。

惦记着刚才从四方台出来有个路牌分Y字型指向的两个烽火台,这里有一段非常原始的石墙斜建在石壁山,狐疑中翻过铁栅栏爬到墙上查找是否有烽火台之类的建筑。


。。。。。走到这里,也就是看到下面的路牌才恍然大悟,事实是只有山顶的那唯一的一座烽火台,而通往烽火台的路可不止一条,而是两条。
在走此线路之前预先从六只脚网站下载了海淀老王的一条相似轨迹以备不时之需(是海淀老王不是隔壁老王,特此声明),开始以为是卫星定位偏差导致了他的轨迹与长城沿线漂移不重合,走到这里不是恍然大悟而是大彻大悟,看似漂移不重合的那一段轨迹就是两边巨崖夹持的又窄又深的山体大裂缝。
这曾是悬崖下深沟内的一条景区小路,倒伏的树木、坠石淤土、残枝落叶散在沟里,景区关闭荒凉了许多。
串起的几个景点有走长城不太相同的惊喜,一路叨念感谢着老王,也不知这小子在家打喷嚏没有。
















这是上山时拍摄的一张山体大裂缝,以上景点完全都藏这里呢。

还不到四点,太阳已经西沉,将军楼上最后的一抹余晖,四百年周而复始地照在这里。


云蒙山长城墙体为就地取材的石板石块垒砌,缝隙中填补的石灰所存也不多,但不失坚固伟岸。

将军楼一角。


重回将军楼,刚才以此为起点绕了一圈,人文历史、天成自然相并而行的完美小循环就此结束。
现在重又以此为起点,将军楼后长龙俯卧向下一较大落差拐向北方。

墙体继续三米多高两米多宽的规制,堆放礌石的掩体在这一段长城上发现好几处。



山峦,残阳,古墙,铁塔;光圈、速度、构图、色彩也不知怎样搭配,胡乱的照一张。




16 :
27,三道边楼,海拔大约340米,楼门建在西墙。

水泥墙将楼门堵死,透过箭窗向上看为东西三拱3×3规格敌楼。

遥想景区开放那年那月,三道边楼下设蹬城卡子,估计没少在这破伞下查堵逃票。


三道边楼向下走即出“云蒙山长城遗址公园”之外,去往南石城的长城更具原始状,游玩更有野趣。
三道边楼为啥得名,莫非还有一道简易边墙与之相连?


原始箭墙。


在这段墙体迎敌方向凸建小型城台马面,马面平台面积只有一平方米多,也可能是架设佛郎机、虎尊炮等中小型火器的炮位,对准沟内一阵轰鸣,呜呼哀哉。。。。
这个是在海拔330米,一座敌楼无情拆毁,只剩条石残基。

随山势,循沟形,云蒙山四座城楼和一座烽火台悉数到齐了。

幸存的残墙。

又一处小马面。


第三处小马面。
涨姿势了,小马面密集分布这还是第一次遇见。

小马面侧面平滑溜光,棱角如刀砍斧切一般。

17 :
14,海拔大约250米,长城到了这里墙体就结束了。像一只拳头伸出去,三面呈巨大落差,正面崖下一条去往桃源仙谷景区的公路绕山而过。

脚下这个山口即是南石城口也称南石城,前文提到这一带长城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的石头长城,有了石城的叫法也就好理解一南一北,南、北石城的称呼,但是在《四镇三关志》里并未找见南、北石城之类,倒是有西石城关、东石城关的条目,这两个关口皆是“永乐年建正关.
. . . ”,从现在的地理位置和书中关口排列顺序看西石城关应当为现在的南石城口,东石城关应当为现在的北石城口。
《四镇三关志》成书于明嘉靖年,至少在明中后期还是有东、西石城关叫法,而南、北石城称呼则至少在明以后了。

一座小水库堰塞山口,改天换地后长城遗迹分辨不清,墙体走向也是一片茫然,下城墙大着胆子向崖前再走十几米,脚下还是有石垄长城残迹的,莫非原始城墙是修向水库中心小亭子,然后过水坝连接南石城口东山上的那个残破敌楼?还有一种可能(如下图红线为小站所标)长城就此折向正东跨沟后沿着对面山崖通向那个残破的南石城口东楼?
到底是哪一种?这为下一次走南石城--北石城长城接龙留下一道待解问题。
南石城口--北石城口局部放大。


南石城口东楼近景。

回头仰视的城墙昂扬矗立。

墙下拐向东南方向有清晰小路下山,17 :
22,不到十分钟下降到海拔180米,太阳落山后气温呈速冻模式,快步沿山间公路出山。




一路无话,18:30回到出发地石城镇王庄村。
整天玩耍就此结束。
总结这一天的收获:云蒙山四座楼长城真是不错,好风景真是“抄上了!”。



.5sj
the en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