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2015-07-12 14:52:31)
标签:

上关城

上关长城

上关

关沟摩崖造像

上关城摩崖造像

分类: 行走长城

         从北京出发走京藏高速,过居庸关上行4公里在西山腰有一段城墙斜跨陡坡常不被人们重视,以前常错误地认为上关城就是高速路西山的这一小段“人”字城墙。      

        

        最近被裹挟着进入夏练酷暑节奏,几个周末连续暴走有点累但很是出活,艰苦少人涉足的长城地段也被一点一点地接通,当时爬山累回来却暗自快乐着。

         这周末也没闲着,来了一趟上关城的全程探路穿越。

         天气热还工作瞎忙,只在周五的晚上草草的看了一下行程,搜索了几段介绍,可在网上晒出一天之内走完上关城全程的还真罕有记录。鱼哥前些天已经辛苦探路并有斩获,如果这次走通全程也算是个小小成果。

 

        上关城介绍不多,不过从不同条目得到的情况可做个概括:

        ⑴.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攻取大都,元顺帝结束蒙元统治逃遁北漠,大将徐达开始规模建筑上关城,至永乐、宣德年重修。

        ⑵.上关城应早于居庸外镇(八达岭),因地势相对狭小在南8里外择地选址重建新城即现在的居庸关城。

        ⑶.关沟40里为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分界,自古为南北通道,古称居庸塞。明初筹划建设五道隘口, 分别是岔道城、居庸外镇(八达岭口)、上关城、居庸关、南口关,明中期更加强化五关之险。

        ⑷. 上关城原有南、北两门,1982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两城门及东城墙拆除。

        ⑸.上关城是跨越东、西山的全城完整体系,西山的一小段较明显,而东山墙体荒于山野常被忽视,因拆除了关城南、北门,所以有人称上关城为断城。

           

    下图是五道险关在《四镇三关志》地形图中的重要位置。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现代卫星图。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   

   

     按照先难后易先走东山后走西山, 9 : 00,海拔435米,准时出发。

     收拾停当,一转眼几个人又没影了,追~,匆忙中来一张东山照片。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从通道过来跨上铁路,向东山进发。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暑天的闷热模式中让人一走就汗流浃背,昨天可能还下了雨,草丛里还有未蒸发的水滴,不明显的山路向上爬,回头照一张关沟八达岭方向。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湿滑的土坡和密林生切,大约上升五十米,对面西山城墙渐渐完整呈现轮廓。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断续石砌城墙也出现在巨石之间,拐弯抹角走这样的路也是累。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山下应为上关城老城残址,除了坡上的残墙沟内没有什么痕迹,可惜了这一处险关。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山还是比较陡峭的,石块黄土掺和在一起的城墙禁不住岁月销蚀,暴风骤雨中多少壁垒便轰然倒塌,城墙酥松要保护,沿着城墙边绕巨石攀升。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墙体中夹杂的瓦片是否是永乐、宣德年整修的痕迹?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0 : 22,大约海拔520米,抵达东1台,东1台大致为东西长方形四周围有箭墙的敌台,即使西墙塌落也堪称十分难得。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石灰粘合比较坚固保住了其他三面箭墙。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箭墙也真是考究,没有城砖的长城大约也是明初所建。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注意:这个方向看东一台和西一台几乎是同一高度。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1台向上墙体时有时无码砌在巨石间,十分不牢靠必须小心。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一路上看不出有人走的痕迹,密林中酸枣枝最是障碍,躲不胜躲防不胜防,如果听到JEFF在那惨烈怪叫,十有八九是又被扎到了。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单边墙基本是贴着崖边曲线修筑,陡崖之上向下看风光还是挺不错的。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一段石墙的上部满是石块叠加,下部倒是有黄泥填充粘合缝隙,形成一墙上下的两种形态愿因大概是这样的:降雨侵蚀,墙上层的泥土逐渐流失,泥土顺流而下后上层石块之间即空空如也,墙头变成石堆。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种石墙看着就危险,还是尽量不去碰,尽快绕开的好。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衣服早就被汗水湿透了,水也消耗了不少,到了11 : 10,大约海拔605米就到了东2台,东2台有水泥修葺的墙体,好心做的“好事”真让人哭笑不得。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水泥墙。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墙还是老墙,但内墙也相当颓废。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墙内裸露出上次整修的痕迹,残留的瓦片说明最早是有房间建筑的。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北墙,还是原始的样子。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如果是晴好天气也可一览关沟叠翠之美景啊。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刚才看着西1台几乎和东1台同高,这时又看着东2台和这里的西2台同高。

   后来走到西侧实际测得西1台515米,对应东1台520米 ,实测西2台595米,对应东2台605米。手表测绘海拔高度是由气压换算而来,不同时间气压会有变化,海拔高度会有较小误差,但不妨碍的出这样的结论:东1台高度≈西1台高度;东2台高度≈西2台高度。估计这有些巧合,因为要想在东西山上找出两组同高度的适合建敌台的山头比较不容易。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上关城西城就是一个“人”字城,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离开东2台,回照一张,东、北两面还是原始墙啊,仅存的箭墙上居然还有一个流水孔。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2台是建在山头之上,2台向上长城稍显平缓,墙头也加宽至两米,士兵可站立在外高内低的墙上凭借简易箭墙向北御敌。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2台、西2台遥遥相对。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亿万年来地壳运动,巨石隆起山巅凸显自然的力量;一棵小树缝隙中倔强生长,百年后撑开巨石扩张生存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造化自然,生命长青。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在长城的建制中,石块垒起一般是烽燧或者石台。
     11 : 43,沿着墙体走到山头,眼前的石墙围砌一周矮墙,直径十余米将山头圈住,这种山顶上的石城构造更像是一个大号城台,算是驻军的据点或者起着小城堡的作用?不知叫什么,暂时标注为小石城1。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山头上的小石城1,拍摄方向:东北→西南。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下图摄影地点在小石城1,拍摄方向:西南→东北。

    临近山头长城分岔出两道墙体,小石城2建在山头偏南。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沿着北侧墙体走,这一段墙体都是石块码放间有黄土填缝,北下仍然是深谷。

  下图为在小石城2附近回拍的小石城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小石城2就比刚才的小石城1清晰多了。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2 : 10,爬到海拔735米山头,吃了一顿一点树荫都没有的爆嗮午餐。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热得难受没有心情仔细看脚下的土台,后来发现这里不是普通的土包而是不太明显的一个小石城,也就是小石城3的所在。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午饭后几个人决定继续走完剩下的一段,其他人则原地休息等我们回来再一同下撤。

   下面的行程几乎没有路,巨石间爬上爬下,小心,岩石风化倒塌可不是闹着玩的。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再看看午饭点的山头照片,南坡附近建有明显墙体,一个规模并不大的小石城---小石城3。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大自然雕琢的小鸟,回望。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再看脚下石块悬崖间,码砌的长城墙体不放过一点向上进攻空隙。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里已经到了变态程度。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2: 52,终于走到小石城4,南侧的上城步道保存的挺好。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大小石块码放有序,垒砌整齐。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城墙立面曲线优美,错落有致。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3 : 00,大约海拔790米,到达小石城4最东端,墙体在此折返出一个锐角,鱼哥称呼此地为“上关城船型顶。”

    探头向下看为一小山口,对面怪石嶙峋的山上再没有长城迹象,此为上关城最东端了。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小石城内部杂草茂密,“进城”相当费劲,张望了一下看似没有什么特别照了几张照片沿着小石城北墙回撤。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小石城4形状是根据山头地形,在卫星图上看像是蠕动的草履虫,不过轨迹飘移的也够可以的。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四个小石城齐山脊边几乎是等距而建。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从小石城4回来还是攀岩石过陡坡,二十分钟后回撤到刚才的午餐点小石城3,仔细留意了一下这个小山包,附近确有石墙堆砌,这个豁口好像是一个通道。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堆砌的“掩体”?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3: 23,与在此等候的几个人合兵一处。

     下山的路基本是山间小路没什么难度,向阳的一面山坡恰是正午暴晒时分,急匆匆的下撤很快消耗了带来的全部饮水。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一大片山被下面的石化山庄圈了进来,水泥石板路通向半山腰的两个小亭子甚至能通向上午走到的东2台,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山下养鱼池。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山庄空空荡荡,静悄悄。

   现如今查腐败查享乐,石化系统的几只大老虎被抓估计也没人胆敢顶风犯案来此吃喝玩乐。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拿下虚挂在铁门上的大锁,大摇大摆的走出大门,身后留下几声狗叫。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看看西山这一段图,小有成就啊。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今天天气闷热湿度大,太阳虽是朦胧照耀但紫外线绝对强, 晒得每个人小脸红扑扑,见到清凉的泉水像是咸鱼翻身,光背露腹一阵洗刷刷呀洗刷刷。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急火火地走完了东山,现在兵分两路,一路回城就此结束今天的驴行不表,我们这一路则回高速路以西,计划完成西部分的那段“人字城。”

    回头看一眼东山,与出发时同一个地点,比早晨的东山更清澈明朗了。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西山下,这一路人马现在又分成了两路,鱼哥他们先前来过,给我们指了路线就和那个养蜂人聊天去了。

      15 : 10,大约海拔430米,我和子闲大哥就此开始了上关城西半部分环形游走。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起步在山脚下的城墙全部拆烂,半山一块岩石是当年就地取材的初级品。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一直向上的城墙逐渐完整起来,也好看了许多,爬在上面也不觉得多么陡峭,是非常容易的一段路。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根据网上所说,推断这一段砖长城可能是明宣德年所修。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5 : 30,大约海拔515米到达西1台,城墙与敌台将时间隔裂开来,是明显的两种建筑制式,毛石城台更早一些,也许是永乐或洪武年所建。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登上西1台,遥看对面长城,时空大挪移上午还大汗淋漓吐着舌头呼哧呼哧累得要死向上爬呢。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镜头拉近的东1台。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2台。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1台的东墙。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过东1台向东2台进发,城墙变得简陋,全部石块黄土材质。。。。最后一小段陡崖代替墙体通向东2台。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15 : 52,东2台大约海拔595米,底边大约五六米的边长基座,六七米高的坚固墙体。

    敌台四面光滑看似无法蹬顶,流水口以上的垛墙还是比较完好保留了,可以说是最完整的一个敌台了。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西1、西2、东1、东2,上关城四个敌台今天有幸全都走到,从残缺到比较完好这四个敌台的建筑规制相同,建筑年代也应当是同时期的。

    在翻看有关上关城的文章时,在千龙网(中国首都网)的一篇文章所写:有史书记载:“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南北城门楼二座,敌楼二座,偏左为东西水门。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 文章中所写的城门、水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唯独提到的护城墩是东山两座,西山两座,那么今天走的西1、西2、东1、东2台恰与之吻合,是否有理由确信这四个敌台就是史书所记载的护城墩呢。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东2台再向东是重重山峦,边关防御主要就是自然之险了。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天造地设的千古居庸之塞、关沟之险,如今公路、铁路车流滚滚,川流不息好不繁忙。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上关城东部分的“人”字墙是在东1台处分岔的,本着走完全程的打算,从这里循墙向右继续下行。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里能比较全面地看到西2楼的东墙,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残破城墙向偏南下行,这边的长城更是少有人走,可那也比东山好走多了。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按照鱼哥先前的描述,在下撤过程中有一条向右的小路通向关沟七十二景之一的摩崖造像。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只走了两分钟,西北山崖下石壁上的三尊佛像悠悠然好似漂浮在青草之上。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一阵兴奋,后退几步仔细看这据说是建于明前,昌平地区仅存的摩崖造像. . . . . .石壁上的方孔和佛像上方的石槽据说是当年佛堂所插的梁柱,上部“人”字型的房脊痕迹还十分清晰,附近确有碎砖瓦,也是原来建有寺庙建筑的佐证吧。

    有人提出三尊佛像实际是指佛教中的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还有横三世佛(文珠、释迦牟尼,普贤)和竖三世佛(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三世佛的等等说法还很多。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这三尊佛像,虽历经岁月可也十分生动,尤其所面对的最左佛像(下图)面容庄重,嘴角微翘似微笑中不失威严,一双慈目俯看脚下芸芸众生。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其他两尊形象面容各有不同。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拜过了佛像,依依不舍返回城头,一路下撤很快就回到公路边。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曾经和子闲大哥开玩笑,如果今天走不全上关城说明我们和长城的情分还没达到,如果找不到摩崖造像说明我们暂无佛缘。

     今天算是功德圆满了,那是为艰苦不懈向心坚持的结啊。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


                                                                                                                                          SMYSDBSB ...

 



the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