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古北口铁门关-三层楼-姊妹楼-卧虎山长城(2015.7.4)

标签:
古北口长城卧虎山长城姊妹楼铁门关三层楼 |
分类: 行走长城 |
古北口,原曾名为“虎北口”,因西南有山势如卧虎,人称卧虎山,关因居此山北而得名。
古北口始建时间,据目前掌握的文字记载可知为唐代。五代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后,据《辽史·圣宗纪》载:在统和四年(公元986年)朝廷“收古北松亭、榆关征税不清,致阻商旅,遣使鞫之。”可见当时此地贸易活动已相当发达。又据《金史》载:金人称古北口为“留斡岭”。明初,古北口为徐达所建第一批关城之一。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徐达所筑关城雄踞山顶之上,东至东关门,西到潮河川,南控大开岭,北依高山尖,名营城。城周四里三百一十步,设东、北、南三门。对此关曾有诗云:“诸城皆在山之坳,此城冠山如鸟巢。到此令人思猛士,天高万里鸣弓弰。”古北口,据说原筑有独具特色的潮河过水门楼,已于清末被洪水冲毁。今关城及门两侧延伸的城墙,西至潮河岸,东至盘龙山下,均在数年前被拆毁成平地。只东关处尚依稀可见部分遗址。
关于古北口关的建置情况,顾炎武所著《昌平山水记》有如不记载:“潮河川之两旁筑垣立台,东台下有铁门关为出入道,常扃钥不开。而台上有楼,总督大臣以抚赏涖焉。关外为夹墙,抚夷鱼贯北前,受赏于关下,军士列两山上,伐鼓吹角以震讋之。下有小城,曰而关营,二门。而川口东南有小城,曰潮河川堡,亦二门,守备一人守之。台之东西因山为城,参差曲折,千里不绝。其冲处则建空心敌台,高或三、四丈,广或十四、五丈。凡冲要处,或四、五十步一台,缓处或二百步一台。每台百总一人主杀敌,台头副二人主辎重。
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皆以南兵充之,每一、二里铃柝相闻为一墩,每墩军五人主瞭望,每路传烽官一人,有警举烽,左右分传,数百里皆见。”
古北口,是万里长城上战事繁多的关隘之一。
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五代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晋将刘光濬攻刘守光,克古北口。后普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契丹主入寇,还至虎北口。……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蒙古侵金,兵至怀来,金人拒之,败还。蒙古乘胜至古北口。”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燕王朱棣率兵北出古北口,征伐元末残余势力,大获全胜而归,减轻了古北口外的军事压力。
明史上著名的嘉靖庚戌之变,这里是主要战场。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七月,贪生怕死的大同总兵仇鸾,得知蒙古族俺答部图谋进攻大同,慌忙遣人送重金贿赂俺答,并与俺答私订移兵他处,不进攻大同的盟约。八月中旬俺答兵沿潮河而下,攻占古北口,大举南侵,一直打到北京城。在宫中只顾作乐求仙的嘉靖帝和众臣惊恐万分,北京城里更是一片混乱。俺答军围京城三昼夜,在城外抢掠大量财物、牲畜和人口,又从古北口原路出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既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也充分证明了古北口战略地位的重要。此后,明朝在古北口加强了防守,增设古北口潮河川等部参将,并设了左营游击和右营游击。
古北口附近,随山势向上修建的城墙及敌楼,由于人为及自然的原因多倾圮。然险要高峻处损坏较小。潮河西岸山坡上原有一座姊妹楼,当地称双楼,建筑十分独特,为两座空心敌楼连壁而筑,今已毁,只存残基。
长城经古北口,至密云与怀柔县交界处其大致走向为:过古北口西水关,向南至陈家峪、西台子,然后转西北方向至白马关。出白马关后经西白莲峪、黄峪口、石城,然后在小水峪西北约五华里的地方,出密云进入怀柔界。这段长城长约二百零二华里,现查共有敌楼二百三十四座,其中较好的八十七座,圮残严重的四十七座,坍毁或只存基础的一百座。
长城经古北口,过潮河西城墙被拆毁的地段以后,砖墙保存较好,仅大部分垛口坍掉。城墙至卧虎山最高峰两侧变为码砌的石墙,构筑十分简单,坍塌也很严重。向西继续过两座敌楼后,长城至干沟西南,在向南的转折点处,石墙较为坚固,整体较好,局部坍圮。此处,有一条砖石砌筑相参的向北分支。此分支约长八百米,有空心敌楼五座,中间的一座较好,其余全部坍毁。长城由此转南至潮关西沟,为石砌城墙,大部分较好。长城南转后,在明长城内侧,有一条坍成石堆状的长城,先与主体长城基本平行,向着潮河关方向而去。
一。古北口铁门关
二。三层楼
三。姊妹楼
三。卧虎山长城
进东门,南拱较窄,下图东向西方向,前方有登顶天井。
11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