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司马台猫眼楼--司马台口--曹栅子(2014.6.7)

标签:
司马台猫眼楼司马台关司马台口曹栅子 |
分类: 行走长城 |
地势的增高,天空方亮,西南是司马台村的古北水镇。
时间是4:50,海拔从云岫谷的345米已经上升到700米长城天梯下的大平台。
猫眼楼形如猫头可为啥不叫猫头楼呢?下图是2011年在天梯上摄取猫眼楼的远景。
今天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间是4:46(查了一下天安门升旗时间),昨天的雨让山路湿滑,尽管黑暗中急行军,猫眼楼看日出还是迟到了十分钟。
关于长城的画册照片也看了不少,眼前活生生的长城景象让小伙伴们惊叹!
从猫眼楼向西要过障墙和单边墙,虽然惊险程度比不上天桥,但是两侧深渊也不可大意。
5:12,东13楼,海拔694米,东、西墙开楼门,北设3箭窗,南墙却无箭窗,内部通道3横1竖完整漂亮。
东13与东12楼之间,向北防御有布满射孔的单面墙,向西沿山脊防御排有障墙,可谓是步步御敌道道设隘,不要说敌人近前枪林弹雨的攻打,就是没有抵抗稍微侧目两边眩晕的百丈悬崖轻装走上来都得要些胆量哩。
海拔685米,西、北、东三面墙组成一个小型围城,向下交叉火力起到马面作用,有“东方神台”美誉。
5:22,东12楼,海拔683米,5×3结构。
与其他长城敌楼不同,5横3竖通道,在楼中部建有八边中厅,穹庐八边攒顶,规格很高保存很好,实用的建筑亦是完美的艺术,拽得很。
沿途的LED景观照明灯折煞不少好风景。
再向下走是东11楼,建在长城主线向北30米的山坡小高地,突出的防御自然有长城墙体连接。
小方厅顶部通道用水泥封堵(这一带绝大部分敌楼上楼步道都封堵了),可能是出于游人安全考虑,客观也起到保护作用。
5:35,海拔625米,东10楼与东11楼一样规制,3×3结构,3横3竖的通道,中间交汇点也是个小方厅。
如果有保安在那就祝贺您,您就赶快哪来的回哪去,如果您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行贿使好处仍不放行,那您也别高估我保安人员革命素质,要知道砸饭碗的事是没人敢做的。
5:37,海拔605米,东9楼、东10楼、东11楼规制仍然一致,3×3结构,3横3竖的通道,中间交汇点也是个小方厅。楼上有石质箭空和部分铺房山墙,显然保存较好。
5:43,东8楼,海拔578米,3×3,除东北角,西北角坍塌,其他损毁也较重。
残存墙壁孔洞可看出中厅顶原为横木梁支撑,木结构比不上纯砖石结构的建筑,一上年头腐朽塌落那是必然的。
石碑不知去向,石碑基座堆在角落里。
5:47,东7楼到了,东有城门和一个箭窗,其他三面均为三箭窗,3横3竖相通内步道。
中厅内四角攒顶,又见识了一个奇巧构造。
东7楼向下陡峭,幸有铁梯子直通楼下。
5:55,东6楼,海拔524米,东、西设1门1窗,南、北皆4箭窗,通道4横2竖是个小夹扁楼。
下面是东五楼。
古北水镇。
回望东6、东7。
6:02,东5楼,海拔468米,3×3结构,内部与东12楼一样,中厅八卦形制,八面立墙向上攒顶,帅呆~,
回头看东5楼也是个猫眼楼。
东5楼到东4楼建筑一段高大的单边墙。
墙外是缓坡,故没有设置雷石孔,箭孔密布,近前便是筛子那是必~须~滴。
到达东4楼时间是6:13,这里海拔约422米,残存四面墙能看出是3×3的敌楼,敌楼内存有四石质柱础,也是一个高大上的敌楼啊。
6:21,东3楼,海拔394米,
3×3,3横3竖通道,特别之处是中道开辟大厅(高悬步道通顶),大厅尽头墙壁开有龛洞,或神像或灯火,精神物质两不误。
关口快到了,美美的憧憬着过关口跨吊桥再爬他十个楼子逃到金山岭景区而去。
东2楼就在脚下,也糟蹋的不成样子了,和东4楼差不多大概3×3,遗留4个柱础。
再向下是屹立于汤河东岸的守关楼---东1楼(司马台口也称汤河口),东一楼2×4,帅气有型。
接近关口,鸡鸣狗吠,小心脏忐忑起来。
。。。。有人发现墙后面有保安大檐帽
6:30,海拔356米,东2楼上开大券门城洞。
悲催之地!
N个保安对讲机里叭.叭.叭......
完了!完了!已经形成了天罗地网。
从4:50踏上天梯平台到6:30到达大门洞,我容易吗,一小时四十分钟够快的了,虽然留有部分照片却少有仔细观赏长城这一段惊奇险峻,尽管快马加鞭马不停蹄可还是在东2楼被马上擒获。。
从大门洞北走水泥路,遗憾中留一张司马台口pp。
关口西1楼--西10楼,期待未来。
汤河,关口,海拔高度大约320米。
再回到长城纯属妄想,只能沿着司马台口向北走山沟过鸽洞梁到达曹栅子。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