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旺泉峪--磨石口关--磨石口堡(2014.5.10)

标签:
旺泉峪南大顶磨石口响水湖磨石口堡 |
分类: 行走长城 |
副标题:
行走长城:旺泉峪--磨石口关(响水湖)--磨石口堡(2014.5.10)
天气预报今天有中雨,可全天一滴雨都没下,世上最没谱的就属天气预报了。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气象台不预报天气,下不下雨关乎人品好坏~。
一路车马劳顿,在旺泉峪村东沟边做了充分修整,十一点准时出发。
估计早年较大规模的开发被叫停了,路旁烂尾的建筑物上密密麻麻锈蚀的钢筋和闲置的塔吊能做旁证。这条平平整整的水泥路能一直通到旺泉峪长城沟口真是罕见,可能也是前期开发留下的遗产。
长城蛇形在旺泉峪沟口随山势做了一个复杂的“N”字动作,或者说是打了一个不规则的“蝴蝶结”,旺泉峪长城因蝴蝶结而著名。
下图是2009年在旺泉峪东山的长城上拍摄的蝴蝶结远景。
沟口东长城探下沟底。
沟口西侧长城还保留较好。
谷底长城有狭窄的豁口,残破的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隘口向东的东一楼残基。
隘口西一楼残基,也是这条线路长城的第一楼。
觉得爬这个石崖上城和窄窄城墙擦边过有点悬先是放弃了,继续向关外走寻找路,山坡上乱撞一会耽误了半个多小时,虽然勉强走到长城边,但高高大大的墙体根本上不去,决定还回到这个地方上城吧。
长城城墙上有一方洞,随即爬进去看看,探究一下是什么用途里边有什么。
两边条石,上部也是石条盖顶,看来是个储藏洞。
长城施工碑记镶嵌墙体上,太高了看不太清,依稀有“万历岁次丁卯...”。
查相关资料,比较准确权威的记叙的碑文如下:
萬曆柒年秋防分修邊城二段共長六十九丈
下图是这一段的远景,也是2009年照片。
似曾相识的苔藓茅草,好多年以前初次爬箭扣也是这个样子,可现在箭扣长城游人如织各种踩踏,似乎要比北京三环路还要拥堵。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来,我是说保护与开发这是个难题啊。
说远了,言归正传。
这段台阶之上就是蝴蝶结长城的断口。
回头看旺泉峪沟口,两边长城倒挂垂下。
沿着长城向西爬有一段陡坡,碎石稀拉哗啦的,当小心。
12:40,第二楼,海拔460米。
每个人都有这样经历,每每蹬绝顶领略群山大川壮美,不由感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然此时登临城楼更加膜拜折服先辈设计建造长城之巧妙,看长城高大墙体顺沟而下,将攻城之患压迫到极窄的沟口。
待到关口两侧城上守军居高临下,此险要之地恰诠释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二楼:3×4形制,东西3箭窗,南北4箭窗,内通道连接每个箭窗呈4横3竖,西有步道可上二楼。
铺房残存墙体横竖拼砖不但漂亮保存的也挺好。
从旺泉峪向东长城要有一个大爬升,往后的御史楼、修城施工碑、耷拉边、北京节...期待近期重走一遍。
今天计划的线路不是很长,不急着赶路时间非常充裕,楼内吃了午饭,凉风习习阵阵凉意风干了衣衫。
13:50继续路程。
可能是分水砖过剩了,“反正”码砌的台阶也很好看。
14:20,第三楼,海拔550米,传说中的南大顶。
内部大单拱建筑形制,开阔敞亮的中厅约有15平米,内部如此坚固、整齐完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中厅北中有较大门洞可上楼。
围绕中厅四周有回廊,北回廊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半尺见方的望空。
独特的5×4结构,即:南、北面墙设5箭窗,东、西面墙4箭窗(东、西面墙楼门两边各1箭窗,墙上的北箭窗由1望孔代替)。
更上一层楼。
磨石口下,长城跃上陡峭山崖,西南向驴鞍岭口而去。
磨石口关城隐没在响水湖水库大坝下。
水起潮落,古往今来,烽火岁月,几多往事。
山崖的顶楼还没有留下行者足迹,就当做一个热盼的期待吧,因为有了梦想才有践行的动力。拽一把。
550米的南大顶是磨石口关东长城最高点,自此长城向西条条台阶步步降落。
四楼,五楼紧密建在一起把守这个薄弱的缓坡垭口。
14:43,400米,第四楼。
第四楼,残垣断壁。
花岗岩石墙体,坚固是必须的。
15:00,海拔410米,第五楼,东、南、西各3箭窗,北4箭窗。
显然,第五楼崭新是杠杠的,新造的高规制和过分华丽,内部结构也别扭。这纯属个人感觉。
接下来就是过大坝,心里不免有点忐忑,毕竟上次就是在这里被截住的断送了那段行程,这次要是再查票被截住...
大坝往下看是磨石口关遗址,也有人说是水关(瓮城关口)。
顺利通过大坝验票岗哨(实际人家都不喜得理你)
可是还是怕引起景区工作人员的注意,强制补票可不好玩,也就没再爬关口向西的一段陡峭长城,瞎溜达到简介牌子前面,看到“古城堡遗址”眼前一亮。
按图索骥,找呀找,在大坝向南的山沟里,摩崖石刻找到了。
“天设金汤,明万历戊寅秋,灵宝许茂杞勒”。
许茂杞,在百度查,有个灵宝官网,http://www.lbwbw.com/Article/mt/201208/8898.html介绍的非常详细,学习了~.
继续向南走不远处就是磨石口堡遗址,城堡大约60米见方,三米高的东北墙保存最完整。
到旺泉峪停车点正好5点钟,太休闲了,觉得不尽兴,进沟口又玩了一个多小时...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