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陈家峪关--东坨古关(2013.11.2.)

标签:
陈家峪东坨古 |
分类: 行走长城 |
残叶染霜,大家都这样形容深秋,可山坡上丛生的灌木枝叶正如火如荼好似夏花怒放,至近观也不知是什么季节了。
下车是县015公路,和百米外陈家峪村陈家峪堡擦肩而过了,先记上一笔,以后补。
进山走了大约20分钟就看见关口西山长城楼子,西台子也是这个地方。
下图是早几年有网友拍摄一段残墙照片。
穿过了河滩一人多高的芦苇,惊起一只鸥鹭,走过来看残墙更残了。
因为离着关口还有一定距离,这墙看形式不大像是用于防御的坚固墙体,拟断是长城的附属建筑,比如值班更房,或者哨位铺房之类。文物管理部门对这些边边角角古代遗迹的保护可能忽略不计了,也没有学者深入研究求证到底是什么建筑,破坏消失也就早晚的事。
最早的陈家峪关和东坨古关(东驼骨关)都是永乐年建。
10:30,海拔250米,陈家峪关门平平如也,
如果不是关门两侧山头还有敌楼,你真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是个隘口。
陈家峪关--西坨古关是从东向西穿越,爬了一段,第一个楼子很快就出现了
11:03,海拔380米,
3×3楼子,上顶塌落。
各角都有损毁,外包砖人为剥蚀。
照片想表现一下陈家峪关以及两侧山顶的点点敌楼雄伟气势,烦银的雾霾天影响了俺摄影水平的发挥
。
看看,多有学问。
呵呵,鉴宝节目看多了,别当真,以上纯属胡扯。
二楼南墙基有条石被人为撬走,应当及时修补一下倒是真的。
三楼是完美楼,待N种完美徐徐展现。
12:09,海拔515米,3×3完美楼。
墙体有修补痕迹。
刚看见这几个汉字还以为是那个著名长城保护志愿者洋人威廉•林赛写的,心想洋人也免不了入乡随俗实践中国式的到此一游啊,再向下看看英文(虽然俺英文不咋地,99句不懂,就1句懂恰巧就被撞上了),英文是在问林赛来过这里吗。
NND涂鸦都用上洋文了!
楼梯上2楼。
铺房穹顶做成三角形,将就于整个铺房的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虽然级别不高,但也很漂亮。
当年龛洞要供奉武圣关公,那是必须滴。
四、五、六、和山尖上的七楼。
瘦高的四楼相当于小号仙女楼。
13:09,海拔495米,门洞开在南墙,东一箭窗,西、北各两箭窗。
奇怪,四楼附近也出现几十米长半人深壕沟
。
石块堆成的长城老边墙间歇各楼子之间。
五楼,13:29,海拔505米,东开楼门洞、西开一箭窗,南、北各两箭窗,
更像个猫眼楼。
六楼,13:42,海拔530米,3×3。
六楼西北角的石堆,是不是用于防御,向城下敌阵投掷而设。
40分钟后已经看到七楼。
这个是东北角,坍塌严重,向上看铺房还存有一小部分。
制高点的楼往往是自然损坏较严重,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
沟谷是东坨古关,下边山梁还有个八楼。
正北群山连绵。
从680米沿山脊较快速的下降200米就是第八楼。
八楼,15:51,海拔470米,3×3.
这次走了八个楼子,陈家峪关至东驼谷关的“八大楼子”,其中有六个是3×3的规格,另两个是瘦高最多两窗的小仙女楼。是,很有特点。
关口向外走,回头,右侧崖头是刚走过的八楼。
小溪穿过东坨古村,给了村庄灵性,村子很干净,只有三十几户人家更显安静,和北京偏远山村一样,这里的年轻人都去县城或是北京城里安家立业了,留下的大都是老人,村里人讲,北方的歪坨山是这个村名的根据,山东的大沟名东坨古(谷),山西大沟名西坨古(谷)...关于东坨古的名称十分不统一,看下面照片,村牌是“东坨古”,再下面地图上标注是“东驼谷”“东驼古”,其他地方还有“东坨古”“东驼骨”不一而足,彻底让人。
村里的一个大婶几次邀请到她家休息喝水,另一个大姐还拿出桔子给我们吃...小村庄还保持着可贵的淳朴与善良让人有些激动呢。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