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读本》一书收录散文《风流永修人物》
(2019-10-29 20:13: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表园地 |
《永修读本》一书收录散文《风流永修人物》
风流永修人物(概述)
淦家凰
永修历史上群星闪耀,历代名人为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晋时,山水文化、隐士文化深深影响着永修文坛。东晋建昌人氏周续之,隐居庐山,与陶渊明、刘遗民合称为“庐山三隐”。
南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62岁时为尚书仆射,同时分封为“建昌县侯”,写下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长赋《郊居赋》。建昌县侯徐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其子建昌县侯徐陵,素有“颜回”之称,辑有《玉台新咏》。文学家庾肩吾,曾为建昌县令,兴建了建昌故台而咏之。
唐朝永修出现了杨於陵、杨嗣复父子等人。父子两人一个是户部尚书,一个是宰相,人称“建昌二杨”。五代官员吴白,因谏言遭贬至建昌,他隐居云山峡坪,创办“云阳书院”,在永修教育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宋朝永修文化繁荣,出现了李常、戴如愚、董有林、李燔、彭侔等名人。尤其是李氏家族文化底蕴深厚。李常一家书香泽被,其姐安康郡君,为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生母。李常的哥哥李莘、弟弟李布、姐姐文城君、妹妹崇德君也有文名。洪师民在建昌雷塘书院广招学者,设馆授学。洪师民娶黄庭坚之妹为妻,生子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各个文名显扬,号称“豫章四洪”,人称建昌“四英”。李常的族孙李彭,深受其文化的影响,为江西派大家,深通佛理,援禅入诗,被称为“佛门诗史”。在李燔的影响下,永修名儒众多,如胡泳、熊兆、李煇,还有“五吕先生”即吕炎、吕熠、吕炳、吕焘、吕焕等。
元明清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元朝大司农燕公楠,他的政绩姑且不论,单是文学艺术才华使人赞叹。明朝有建昌县令蒲秉权,名人徐中素、熊德阳,他们共同编著了第一部《建昌县志》,兴盛文坛。推动了永修文化的繁荣进程。刑部尚书魏源,克己尽职,廉政为官,颇有才干。音乐才子、诗人袁均哲创作了《太音大全集》《群书纂数》,袁懋芹著《东园集》。云居山僧洪断、颛愚、戒显,均为一代宗师,对弘扬佛学起到很大作用。清朝礼部侍郎李凤翥,被康熙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主持纂修《大清一统志》。其堂弟李凤彩治军有方,任陕西平凉总兵,转战新疆,著有诗文集。台湾知府陈思燏功绩卓越,至今为后人传诵。吴城叶一栋,一生苦读不辍,工古文诗词,兼擅骈体。进士郭祚炽参修《四库全书》。吴一嵩、吴坤修均留下诗集。建昌县令李道泰、马璇图、陈惟清分别为后代子孙留下一部《建昌县志》。知县谭鸿基主修了《建昌县乡土志》。永修历史上诞生过“样式雷”这样的匠人家族,并先后出现170多位进士,康熙六年县人秦藩信中武举状元。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之首。现代刑法学先驱蔡枢衡贡献巨大。革命烈士王环心,才华出众,与堂兄王秋心合著《海上棠棣》。红色伉俪张朝燮、王经燕,浩气长存,为后人留下了不朽“两地书”。航空先驱王弼,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永修,名人璀璨,历代风流人物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珍惜继承。
(见《永修读本》历史名人单元后的二维码,可以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