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与永修》概述
(2013-05-06 13:57:01)
标签:
文化名人 |
分类: 人文永修 |
《文化名人与永修》概述
永修,自古以来是诗的故乡。在永修古典诗歌中,至今保留下来的诗歌作者曾经有很多都是在当朝当代有着极具影响的大家,他们曾来到永修,泛舟鄱阳湖,凭吊望湖亭,登上云居山,寻访磨刀李;他们歌山咏水,参禅悟道,与本土名人一道,为永修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早在晋时,山水文化、隐士文化深深影响着永修诗坛。号称“庐山三隐”的陶渊明为永修人周续之写下了《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周续之,隐居庐山,与刘遗民、陶渊明等人,切磋诗赋,相互唱和,时人称周、刘、陶为“庐山三隐”)。“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由此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代(即东晋)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他为永修留下了《入彭蠡湖》这首诗。
到了唐朝,永修大地上就留下了张九龄、李白、白居易、皮日休、韦庄、王贞白等名人的诗作。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张九龄的《彭蠡湖》这首诗,其中“一水云际流,数峰湖心出”写得很有气势。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李白(701——76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山水,他的《之彭蠡经松门》一诗,其中“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空濛三川多,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写得极富诗情画意。还有一首《故人建昌宰》这首诗,作为诗仙酒仙的李白,无不流露出对陶渊明的敬慕之情和对建昌的无比热爱。
白居易(772~846)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代表诗作之一《琵琶行》就是在九江写下的。白居易自贬谪江州(今九江)为司马,在九江为官近4年,他曾多次到永修,泛舟建昌江上,泡浴柘林温泉,登云居山访古参禅,临鄱阳湖凭吊先贤,因而在永修留下了《经建昌江》、《游云居山寺赠三十六地主》、《云居寺孤桐》、《温泉》等诗篇,至今还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皮日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登上云居山,写下了《过云居寺玄福上人旧居》这首诗。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其诗《建昌晚渡》描写了“鸟栖彭蠡树,月上建昌船。市散渔翁醉,楼深贾客眠”的静夜景色,表现出“乡情独浩然”的思乡情怀。王贞白(875—958),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他登云居山,访古参禅,写下《寄云居诸长老》这首诗。
到了宋朝,永修诗坛极为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来到永修。北宋有陈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梅尧臣、晏殊等。南宋有翁卷、刘克庄、刘子翚、朱熹、陆游、范成大、文天祥等。
陈襄(1017~1080)北宋理学家,与陈烈、周希孟、郑穆结为密友,称“海滨四先生”,“海滨四先生”之首。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 古灵四先生”。其诗作有《送太君之建昌》。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彭蠡湖》“茫茫彭蠡春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 写得很有气势,同时“老矣安能学佽飞,买田欲弃江湖去”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
苏轼(1037-1101),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如建昌东坡肉的故事)。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苏轼在永修留下的诗歌很多(多达20余首),也是永修古典诗歌中留下诗作最多的作者,如《时道逢王郎于建昌》、《诗五首》、《和黄山谷游云居作》、《端午游真如寺》、《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题公择白石山房》、《约公择饮是日大风》、《答公择》、《寒食次韵答公择(三首)》、《开公择饮传国传家人醉(二首)》、《次舒教授韵告公择(二首)》、《至济南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马当世者》、《闻公择过云龙,张真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松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一戏公择云尔》、《送李公择》、《再别公择》。他登云居山、下鄱阳湖、访磨刀李,游遍了整个建昌,在建昌过着十分悠闲自乐的生活。他的著名散文《李氏山房记》、(一名《李氏山房藏书记》)《顺济庙石砮记》(《吴城顺济庙石砮记》)曾名噪一时。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与秦观并称“秦黄”。黄庭坚的母亲就是建昌(今江西永修)李常(字公择)的妹妹。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而苏轼与李常交情甚厚,作为外甥的黄庭坚,一直非常敬重李常。苏轼比李常小9岁,比李常的外甥黄庭坚大8岁,但是这种辈分差距是明显的。黄庭坚诗、书甚至与苏轼齐名,但是仍以后学身份,谦虚地充当苏门四学士(或六学士)之一。因而在永修、修水演绎着“苏、黄、李之交”的佳话。黄庭坚是非常热爱建昌山水的,他行走在修水与永修之间,他登临云居山,和苏轼(子瞻)拜访公择舅中丞山房,常常奉和公择舅氏长韵,并对姨母李夫人墨竹画极为欣赏。黄庭坚在永修留下的诗作有《登云居作》、《和子瞻内翰题公择舅中丞山房》、《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其一)》。
秦观(1049-1100)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其诗作有《次韵(二首)》、《寄李公择郎中》,另有散文《故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兵部尚书、陇西郡阁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公行状》。梅尧臣,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诗作有《送王言秀才归建昌》、《送李泰伯归建昌》。晏殊,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晏殊在永修未留下诗作,只留下散文《云居山重修真如禅寺院碑记》,实属缺憾。
翁卷,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等被称为“永嘉四灵”。其诗作有《送曹西士宰建昌》。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刘克庄早年与四灵派翁卷、赵师秀等人交往,诗歌创作受他们影响,学晚唐,刻琢精丽。他与江湖派戴复古、敖陶孙等也有交往,自言"江湖吟人亦或谓余能诗"。其诗作有《挽建昌詹使君二首》。
刘子翚,朱熹尝从其学。朱松在建州临终时,以子朱熹托付刘子翚教养,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其诗作有《吕居仁惠建昌纸被》。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其诗作有《彭蠡湖》,散文有《祭熊仁瞻孝子墓文》。朱熹与永修大教育家李燔结下了不解之缘。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其诗作有《夜闻松声有感》。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作有《鄱阳湖》。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杨万里最初学江西派,后来学王安石绝句,又转而学晚唐人绝句,最后“忽若有悟”,谁也不学,此后作诗便更加应心顺手。其作品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被称作“诚斋体”。尤其那些善于从日常生活及光景中捕捉情趣的作品,如《将至建昌》“梅雨芹泥路不佳,闷来小歇野人家。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其风格清新炼道、活泼自然。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其诗作有《吴城山》、《由剑邑过吴城》、《被俘北归路过吴城》,均表示出一种不屈的民族气概。
到了元朝,永修古典诗歌作者主要是虞集、范淳、揭傒斯、杨维桢等大家。虞集是元代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南人名臣。在诗歌方面,其与杨载、范淳、揭傒斯称为“元诗四大家”,并被时人推为四家之首;在散文方面,其与黄◇、柳贯、揭傒斯称为“元四杰”。其诗作有《望湖亭》。范淳诗作有《海昏道中》、《送熊叔昭还山房》。掲傒斯诗作有《望湖亭》。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处在这风雨飘摇之中的知识分子在诗作中主要反映的是对人民的同情,对元统治阶级的讽刺抨击,以及歌咏隐居生活,代表诗人是杨维桢、倪瓒等。柳贯和虞集、掲傒斯等处于同一时期,但他的诗作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要高于虞、杨、范、揭四大家。杨维桢诗作有《送客洞庭西》。
到了明清时期,明朝有刘伯温、王守仁、李梦阳、徐祯卿、真可。清朝有王士祯、彭玉麟、陈三立。
刘基(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及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诗作有《登望湖亭》。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诗作有《鄱阳战捷》。这首诗就是鄱阳湖之战时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壮观的战斗场面,表达自己忠君爱国之心,表明自己必胜的信念和功成身退的决心。这是永修战争诗中难得的佳作。李梦阳,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诗作有《鄱阳湖》、《鄱阳歌》。徐祯卿,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其诗作有《彭蠡》。真可(1543~1603),字达观,晚号紫柏大师。门人尊他为紫柏尊者,是明末四大师之一。其诗作有《游云居怀古》、《无心杏》、《讲经台》、《石鼓》、《无心杏》。
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其诗作有《吴城登望湖亭寄周南康星宫》。彭玉麟,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其诗作有《梅花诗》。清末民初,陈三立(1859~1937)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其诗作有《夜舟泊吴城》。
在永修历史的长河中,曾有不少外域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来到永修,他们汇聚古镇艾城,泛舟旖旎修江,登上圣地云居,寻访神秘磨刀,他们穿梭商贾吴城,蹑上巍巍望湖亭,一览浩浩鄱阳湖,给永修留下了大量的宏伟华章。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文化名人(仅以保存下来的文献为准)有200余人。本章我们精选了历史文化名人73人(不含本土文化名人。本土文化名人有35人,参见本书第二章“永修文化名人”,本土文化名人和外域文化名人共选108人),他们是:
晋·陶渊明、晋·谢灵运、唐·张九龄、唐·李白、唐·白居易、唐·吴筠、唐·皎然、唐·项斯、唐·皮日休、唐·韦庄、唐·王贞白、五代·苏祜、宋·魏野、宋·晏殊、宋·余靖、宋·梅尧臣、宋·赵抃、宋·陈襄、宋·王安石、宋·苏轼、宋·苏辙、宋·黄庭坚、宋·秦观、宋·李纲、宋·杨时、宋·陈舜俞、宋·张元干、宋·王十朋、宋·吕渭老、宋·范成大、宋·陆游、宋·杨万里、宋·刘子翚、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