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古典诗歌解读(五)——读黄庭坚诗歌
(2013-02-17 09:55:49)
标签:
文化诗文 |
分类: 人文永修 |
永修古典诗歌解读(五)
——读黄庭坚诗歌
黄庭坚(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永修有着特殊的关系。黄庭坚的母亲就是建昌(今江西永修)李常(字公择)的姐姐。黄庭坚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非常热爱建昌山水,他行走在修水与永修之间,他登临云居山,和苏轼(子瞻)拜访公择舅中丞山房,常常奉和公择舅氏长韵,并对姨母李夫人墨竹画极为欣赏。黄庭坚在永修留下的诗作有《登云居作》、《和子瞻内翰题公择舅中丞山房》、《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其一)》、《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散文有《王长者墓志铭》。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也非常醉心于佛法。他是与苏东坡齐名的宋代诗人,早年以诗文受教于苏东坡,也深受杜甫和陶渊明的影响。但是,在对象的把握上,理智的成分比抒情性更浓厚。他独特的诗风开创了江西诗派。他以真如寺为背景,与佛印禅师和苏东坡谈论佛法,也是一位道风超凡的人物。“静坐处茶半香初,妙用时水流花开”便是他作为茶诗而传开的名诗。宴坐于静处烹茶伊始,清香袅袅,妙用生起时溪水流淌,花儿盛放。
宋元丰初(公元1079年),著名高僧了元禅师出任真如禅院住持,续佛慧命,大行禅法。四方衲子风拥云集,纷纷朝拜门下,徒众多达一千多人。大文人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安石等也都相继登门造访,奉之为师,过往甚密。其中,自号“山谷道人”的黄庭坚,与真如禅寺及其住持了元禅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清康熙版《云居山志》记载,黄庭坚中年时,因不满朝庭昏庸无能而遭到贬谪,对于这些迫害,他淡然处之,不把迁徒贬谪放在心上。他曾游历安徽霍山县的山谷寺,潜山县的石牛寺,因此自号“山谷道人”。
有一天,了元禅师正坐榻研读佛经,侍者向他禀报有一施主要朝见他。了元问道:“施主是谁?从何而来?”侍者回答说:“施主自称是山谷道人,从太和县来。”
了元一听“山谷道人”,知道正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大文人黄庭坚,便连忙放下经书亲自行至寺院门外迎接。
黄庭坚赶忙合手作揖道:“早闻大师盛名,今特来拜访,请大师传授经法。”
了元谦恭答曰:“山谷道人乃当朝著名文人,吾辈早有耳闻,今有幸谋面,不胜欣慰。”说毕,便陪同黄庭坚游览“弘觉道场”,瞻仰道容禅师塔墓。随后,两人漫步来到佛印桥上,了元指着一块刻有“石床”二字的花岗岩巨石,对黄庭坚说:“这是苏轼当年留下的笔迹,我们曾多次到此促膝谈心。”
黄庭坚凝视着苍秀俊丽的“石床”二字,不禁连声赞叹:“苏轼不愧学为人师,德为人范。此二字乃洵为妙笔!”
两人一边走一边看,相谈非常投机。从交谈中,黄庭坚对了元的豁达开朗,潇洒倜傥,兼之能诗善文,长于言辩,很是钦佩。了元对黄庭坚的刚直不阿、不慕权贵,才华横溢,兼之擅长书法,博闻强记,深表敬慕。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登上五老峰时,黄庭坚顿觉心胸开阔,宠辱皆忘,欣然赋七律《登云居作》一首。
登云居作
宋·黄庭坚
瘦筇扶我上灵会,眼力穷时脚力疼,
天上楼台山上寺,云边钟鼓月边僧
白发庞眉老尊宿,祖堂秋鉴耀真灯。
诗中赞叹了云居山“四时美景观难尽,半点红尘到不能”美妙的境界,又赞叹了了元禅师“白发庞眉老尊宿,祖堂秋鉴耀真灯”的高岸道行。
在历时数天的游山谒寺中,黄庭坚与了元禅师几乎形影不离。后又应了元之请,黄庭坚伏案命笔,撰写了《云居右禅师语录序》一文。
几天后,黄庭坚离开云居山,临行前,了元禅师特意备好一桌丰盛的斋食为黄庭坚饯行,并赠诗一首,表达情意:“谢公千里来相访,共话东山竹径深。借与一龙同出洞,若逢天旱便为霖。” 此后,黄庭坚曾多次登上云居山小住数日,与了元禅师一道习经研法,一道采茶浇地,过着轻松如意的农禅生活。
黄庭坚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黄庭坚与苏轼相互唱和,《和子瞻内翰题公择舅中丞山房》就是其中的一首。
和子瞻内翰题公择舅中丞山房
宋·黄庭坚
幽人八尘复中台,想见书堂山杏开。
四十余年曾屈指,时因秋雁寄声来。
这是黄庭坚的一首和诗,诗中子瞻,即苏轼。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李常任吏部尚书,提拔苏轼受阻。苏轼被贬官黄州已达五年之久。神宗下诏曰:“苏轼累出居思咎,阅历资深,人才难得,不忍终弃。”将苏轼调离黄州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4月下旬,苏轼从湖北黄州调河南汝州的赴任途中,经过建昌(今永修),苏轼拜访了好友李常在庐山脚下星子县的白石山房,写下《李氏山房记》(又名《李氏山房藏书记》),《题李公择山房》(又名《题公择白石山房》)。苏轼在《题李公择山房》(又名《题公择白石山房》)写道:“偶寻流水上崔嵬,五老苍头一笑开。若见谪仙烦寄语,匡山头白早归来。”庐山脚下的李氏山房,是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和弟弟读书的地方,苏轼在诗中,经常提到李常“匡庐读书”、“山中读书三十年”等等,苏轼是很想看看李常故居和书斋的,苏东坡还亲题了“李氏山房”的石碑。苏轼在《李氏山房记》,盛赞李常“闻名当世”、藏书9000卷,是他使该地能成为私人图书馆,是“仁者之心”,告诫后来者知道书的可贵,不读可惜。苏轼还写了《题公择白石山房》这首诗,不久黄庭坚和了苏轼这首诗。
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1]
宋·黄庭坚
奉身玉壶冰,立朝朱丝弦[2]。妙质寄郢匠,素心乃林泉[3]。
力耕不罪岁,嘉谷有逢年[4]。校书天禄阁,蓺竹老风烟[5]。
携提寒泉泓,松煤厌磨研[6]。藉甚在台省,六经勤传笺[7]。
谏草蠹穿穴,江湖渺归船[8]。春官酌典礼,日月丽秋天[9]。
少也长母家,学海颇寻沿。诸公许似舅,贱子岂能贤。
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铅[10]。新诗先旧物,包送比青毡[11]。
缪传黄梅钵,未印少林禅[12]。汲井涤败墨,苍珪谢磨镌[13]。
玉蟾泻明滴,要须笔如椽[14]。眷求尽耆德,舅氏且进迁[15]。
山龙用补衮,舟楫功济川[16]。当身任百世,旧学不虚捐[17]。
私持杀青简,缉缀报餐钱[18]。屡书愿无愧,傥继麟趾篇[19]。
【注释】[1]公择:黄庭坚之舅父,姓李名常(1027年-1090年),字公择,宋代建昌人,历任上护军、陇西郡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是苏轼的挚友。吕道人:泽州人,所制泽州澄泥砚为宋代极品。研,即砚台。[2]玉壶冰:喻高洁清廉。朱丝弦:喻正直。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3]妙质:美的资质、才德。郢匠:原指楚郢中的巧匠,这里喻指衡文取士的考官。林泉:山林与泉石。[4]岁:年成。嘉谷:五谷的总称。[5]校书天禄阁:在天禄阁中进行图书整理校勘。蓺,即“艺”。风烟:指风景。[6]寒泉泓:指陶砚。松煤:指墨。[7]台省: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传笺:《诗经》的注解。李公择著有《诗传》10卷。[8]谏草:谏书的草稿。蠹:指蛀蚀器物的虫子。[9]春官为古官名,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公择时为礼部侍郎。[10]辕驹:指车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这里用作自谦之辞。推挽:引荐,荐举。官次:官位,官阶。丹铅: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这里借指校订之事。[11]青毡旧物:比喻家传的珍贵之物。[12]黄梅: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黄梅人。钵:衣钵。衣是指主持或方丈的袈裟或法衣,钵是僧人化缘用的器皿。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少林禅: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创立中国禅宗。这里大约以砚比作衣钵。[13]苍珪:深色的玉。这里以墨比作苍珪。[14]笔如椽:喻大手笔或重要的文墨之事。[15]眷求:殷切寻求。进迁:进升官职。[16]山龙:借指绣有山、龙图案的衮服。补衮: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意为欲为国家出力效忠。济川:即渡河。喻辅佐帝王。[17]旧学:旧时所学的知识。虚捐:辛弃疾句“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18]杀青: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片烤干水分,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缉缀:编辑缀合。[19]麟趾:《诗经》有《国风·周南·麟之趾》。
【简析】泽州吕道人制澄泥砚为宋代顶尖的名牌产品,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大书法家黄庭坚却得到一方,是他的舅舅李公择馈赠的。为了避免黄庭坚惊喜过度,也为了表示慎重,李公择先写诗告诉黄庭坚,要送他一方吕砚,随后才派人将砚台送过来。这首诗就是接到舅舅的诗,得到这方珍贵无比的吕砚后的奉和之作。
黄庭坚与所有的文人一样,得到这方吕道人砚后欣喜、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但如何给舅舅和诗,如何表达自己对舅舅的无限感激之情,黄庭坚很动了一番脑筋。他深知吕砚虽好,但没有舅舅哪来这吕砚,没有舅舅的培养抚助哪来自己的成长。所以诗的一开篇,并没有立即赞美吕砚,而是很长的篇幅对舅舅大加赞美。
诗先从舅舅做人为官夸起。称赞舅舅像“玉壶冰”那样高洁清廉,像“朱丝弦”一样公道正直。天资妙质,才高德厚,有待于伯乐发现和推荐。称赞舅舅无论是做图书整理校斟工作,还是对《诗经》作注解,甚至在礼部为官,都尽职履责,兢兢业业。接着写舅舅对自己有抚育和培养之恩,引荐和推举之劳。这吕道人砚就是舅舅给自己传受的衣钵,是传家之宝。
他最后祝愿舅舅,在仕途上进一步升迁,为国家出力效忠,不辜负平生所学。并表示自己也要做好这编辑校订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写作,将来一定会写出流传百世的名篇。
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其一)
宋·黄庭坚
孤根偃蹇非傲世,劲节癯枝万壑风。
闺中白发翰墨手,落笔乃与天同功。
姨母李夫人,李常的妹妹,即黄庭坚的姨母。李夫人被封为崇德君,善绘墨竹,黄庭坚极为欣赏姨母李夫人墨竹画,黄庭坚曾作《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题李夫人偃竹》、《题崇德墨竹歌》《题祟德所画雀竹蜩螗图赞》等诗称颂姨母的作品。
黄庭坚在《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其一)》诗中作了一个小注:山谷姨母祟德君,为李公择之妹,适朝议大夫王之才。画竹刻石,旧在山南白石寺,久废。
白石寺,亦名白石庵。因公择读书藏书于此,对山中之人影响很大,受益匪浅。公择离开后,山人睹物思人,特改庵名李氏山房。当年,与李公择同来庐山隐居读书的还有他的妹妹李崇德。她是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姨母。工于绘画,曾画一幅《三墨竹图》,刻石存放于庵中钟楼,黄庭坚尝题有《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诗以赞,其中一首写道:“孤根偃蹇非傲世,劲节癯枝万壑风。闺中白发翰墨手,落笔乃与天同功。”《墨竹图》在两宋之交兵乱后幸存下来,王十朋游庵时还曾观睹,并写有“留得妇人三墨竹,金钟声里尚扶疏”的诗句。或许是受李崇德的影响,李公择亦很喜欢绘画。据《苏东坡志林》记载,公择见人有佳书妙画,必“攘取之”。穷日积月下来,书画墨宝挂满了厅堂。但他仍不满足,乐此不疲,毫无倦怠,苏东坡见识后大为感慨,以“非人磨墨墨磨人”之诗以调侃戏谑他。
宋·黄庭坚
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
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乌哺仁人之林。
养生事亲汔师古,炊玉爨桂能至今。
岁暮三十裘,食口三百指。
寒不缉江南之落毛,饥不拾狙公之橡子。
平生荆鸡化黄鹄,今日江鸥作樊雉。
人言无忌似牢之,挽入书林觑文字。
更蒙著鞭翰墨场,赠研水苍珪玉方。
蓬门系马晚色净,茅檐垂虹秋气凉。
湔拂垢面生寒光,汉隶书吕规其阳。
吕翁之治与天通,不但澄埿烧铅黄。
初疑蛮溪水中骨,不见鸲鹆目突兀。
但见受墨无声松花发,颇似龙尾琢紫烟。
不见罗縠纹粼粼,但见含墨不泄如寒渊。
往在海濒时,晨夕亲几杖。
恪居有官次,遣吏问无恙。
抚摩宝泓置道山,郁郁秀气似舅眉宇间。
其重可以回进躁之首,其温可以解横逆之颜。
乌虖端是万乘器,红丝潭石之际知才难。
【注释】杂言:诗的一种体裁。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外家:母亲的娘家。指舅舅李公择家。道术:学术,治国之术。蝉蜕:像蝉那样蜕壳。俗学:世俗流行之学。乌哺:《尔雅》:“纯黑而反哺者乌也。”《文选·补亡诗》:“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山谷有母在也。养生:颐养生命、延年益寿。事亲:侍奉双亲。师古:效法古人。炊玉爨桂:烧柴难得如桂,米价贵如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裘:皮衣。食口:不劳动而吃闲饭的人,后亦指家口。落毛:鸟兽身上脱落之毛。昭明太子作《渊明集序》云:“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列仙传》:“鸟兽之解毛可缉而衣之。”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芧:橡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荆鸡:《庄子》曰:“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吾才小不足以化子。”荆鸡:即越鸡。体型较小的鸡。江鸥:《南越志》曰:“江鸥,一名海鸥。”“人言”句:何无忌,东晋末年将领,东晋大将刘牢之之甥,酷似其舅。此句借比诗人酷似其舅李公择。觑文字:韩愈《秋怀诗》云:“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翰墨场:犹翰墨林。杜甫《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蓬门、茅檐:借指家贫、不富裕。湔拂:清洗,涤除。“汉隶句”:东坡云:“吕道人沉泥砚,其首有吕字,非刻非画,坚致可以试金。”吕翁:即吕道人。蛮溪:端溪,古称蛮溪。水中骨:指端石。鸲鹆目:亦作“鸲鹆眼”。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形如八哥之眼。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龙尾:欧阳修《砚谱》:“歙石出于龙尾溪。苏东坡《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罗縠纹:稀疏而纤细的纹理。罗縠:一种疏细的丝织品。前篇云从师海濒州。恪居:敬慎治理官事。官次:职守,官位。宝泓:陶泓。指吕砚。道山:指儒林、文苑。进躁:急于进取。横逆:横暴的行为。 乌虖:同“呜呼”。叹词。万乘器:国之重宝,或栋梁之才。红丝:《砚录》云:“红丝石出青州黑山,其理红黄相参,二色皆不深。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欧阳修《砚谱》:“红丝石砚君谟赠。”
【简析】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自儿时就甚得舅父喜爱,十四岁父亲逝世,次年即跟李常游学淮南,随侍左右。他得到舅舅赠予的一方泽州澄泥砚,而且是当时人们最喜欢的吕道人砚,欣喜若狂。随即和了一首《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和诗之后,感到意犹未尽,再次提笔,抒发胸臆,写下了《再和公择舅氏杂言》,在表示对舅氏感激之情的同时,对吕砚极尽溢美之词。从上面的杂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庭坚心潮的起伏,思绪的飞扬。感受到这方吕砚在诗人心中的特殊份量。当诗人将这方吕砚表面的污渍和灰尘清洗干净之后,只见如新的宝砚,色泽如同碧玉一般发出自身固有的光泽。砚的上方有一个醒目的“吕”字,白色、隶书,与砚体形成鲜明的对照。表明它的身份为泽州名家吕道人所制,出身名门。诗人一会儿看它与端砚相仿,只是砚体上没有称为“鸲鹆眼”圆形斑点。一会儿又觉得与歙砚中的龙尾砚颇为相似,当用它研墨试笔,感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发墨如歙砚并无二致……诗人不由赞叹吕翁造砚技术的高超,已经与天相通。坚重如石的吕砚,使诗人在浮躁之时,可以提醒自己沉下心来。湿润可人的特性,也告诫诗人在烦燥之时态度要冷静,对人要和颜悦色。他反复把玩抚摩着这方宝砚,品味着质朴清秀的容颜,眼前忽然幻化出舅舅李公择慈祥的面孔。看着这方宝砚,他觉得就如同舅舅就在自己身边。
王长者墓志铭
宋·黄庭坚
长者海昏王氏讳潨,字永裕。祖伦,父智,世力田,丧祭常望乡党。长者天资善治生,操奇赢,长雄其乡,遂以富饶。筑馆聚书,居游士化,子弟皆为儒生。则以其业分任诸子,独徜徉于方外。道人云居了元、东林、常揔,皆摄杖屦往游其藩。元祐丙寅正月辛卯终焉,享年六十有二。前此三年自筑丘于青山之西原,松桧成列矣。去十月过存里中亲好,相劳苦劝戒,若将远别。爰及辛卯,中外之吊哭者,曰:“君盖闻道者耶!”先配陈氏,继室两谢氏,七男子,楙、崇、信、森、棣、权、彬、植崇、信前死。三女子,二婿曰董毂、高友谅,其季未媒也。楙等遂以其十月某甲子,奉窀穸如初志。楙娶李氏女,于庭坚母夫人为族兄弟,故楙因乞铭,太夫人曰:“汝以外家故,不可辞铭。”遂铭之。铭曰:“以义力其穷,以智谢其丰,以理考其终,以文款其封。”
这是黄庭坚为海昏(今永修)王永裕写的一篇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