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艾城古迹

(2012-10-23 16:31: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寻访艾城古迹

 

永修县,古称建昌县。建昌县,古称海昏县,又称海昏国。在1586年前,现在的永修县吴城镇附近一座名为海昏的县城,几乎在一夜之间沉入水下,成了一个旷古谜团。

说到“海昏”,人们很难理解它的意义,作为地名,为什么叫海昏?查考历史资料,没有任何解释,似乎成了千古之谜。有学者从文字学角度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比较合理的答案。

“海”,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湖”。至今云南、西藏等地还把“湖”叫作“海”,至于“中南海”“北海”更为人们所熟知。“昏”字,在甲骨文中写着:一个侧立着的伸出一只手的人,手下面是一个太阳,从今天的“昏”字的字形还依稀辨认出来。所以,“昏”字的本义就是黄昏。

古人依据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辨别东西方向。“東(东)”字的字形是太阳刚刚升起到树干,因此表示“东方”。那么,太阳落到人的手下的“昏”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示“西方”了。因此,把“海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湖西”。按今天的话来说,古代的海昏,就是鄱阳湖以西的地域。

东汉初年,历史学家班固撰成《汉书·地理志》里,曾提到汉高帝时豫章郡辖海昏等县。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从地理位置来看,这5个县正好在鄱阳湖的西面。

到了汉朝,皇帝的儿子、兄弟和有功之臣也常常被封为诸侯,他们的封地尽管还叫作“国”,但是和周代的诸侯国有本质上的区别,仅仅是有管辖的百姓有征收的租税的住地而已。一般有“千户侯”“万户侯”之说。

“海昏国”就是西汉“海昏侯”的封地。

对于海昏的历史沿革,《九江年鉴》中说,汉永元年(公元104年),于海昏西南立建昌县(县治在今奉新甘坊附近)。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海昏(故城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数里)、建昌部分地设新吴(治今奉新西)、永修两县。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分海昏、建昌另立西安县(治在今武宁)。海昏县经历600多年沧桑的古城神秘消失,是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之一,可至今踪迹难寻。在永修县当地也流传着一个民谣:淹了海昏县,现出吴城镇。似乎是说海昏县在鄱阳湖(古彭蠡泽)的演变中湮没的。也许古海昏县城也是一座东方的庞贝城,但这只寄希望于考古发现。

《九江年鉴》里为何如此肯定汉海昏就在今日的永修县西北数里呢?1986年版的《永修县志》里解释说,高帝时海昏县治在今吴城镇芦潭西北数华里。并且还有一说,海昏县为汉景帝(公元前154年)设置。

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海昏、彭泽、鄱阳、馀淦、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历陵和建成等等。当时的吴城就属海昏县辖区,由豫章郡统辖。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海昏县,县治设在与吴城镇隔河相望的芦潭村附近。

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海昏沉没,居民大多迁往艾城,一部分迁至吴城,吴城镇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一个重要水运港口,故民间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吴城的传说。岁月的沧桑把属于海昏古城的一切都埋进了泥土之中,单单留下一个谜一样的地名:海昏国。

前些年在南昌发现了一座东晋古墓,墓主为1500多年前神秘消失的海昏县骑都尉。考古人员从古墓中出土了铜镜、墨碇、青瓷小灯盏、银耳挖、木器、漆器、梳子、木枕等20余件文物,而以记载了墓主身份的名刺最为重要。所谓名刺类似于现在的名片,名片上书:豫章郡海昏县都郎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海昏县几个字足以佐证古城的存在。这几年,由于鄱阳湖水位持续偏低,与吴城镇隔河相望的芦潭村附近河岸出现了一大批神秘木桩,一种说法为是海昏县粮仓所在地,另一种说法是古码头,还有说木桩是护坡、古城墙,凡此种种,都透射出了古城也曾有的喧闹和繁华。

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海昏沉没,居民大多迁往艾城,一部分迁至吴城。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寻访艾城的古迹上。可是至今,遗迹难觅。

永修,古称艾。关于“古艾”,艾东尧先生曾在《艾氏源流和现状研究》一书中,认为艾氏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汝艾之孙以王父名为氏,另一说是因汝艾功高,少康帝赐姓艾。若是汝艾之孙以王父名为氏,按每两代间隔30年计,则这支艾氏约起源于公元前1840年前后;若按少康帝赐汝艾姓艾,则这支艾氏约起源于公元前1868年前后。这支艾氏的历史有3850—3878年,是各支艾氏起源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各支艾氏宗族皆尊奉汝艾为艾姓得姓始祖。既然各支艾氏宗族皆尊奉汝艾为艾姓得姓始祖,而不是尊奉汝艾之孙为艾姓得姓始祖,则说明因汝艾功高,少康帝赐姓艾更合乎实际。据此,这支艾氏的起源时间应为少康帝复兴家国、封赐功臣的公元前1868年。这支艾氏已有3878年历史,无疑是最古老的中华姓氏之一。

关于艾,当然我们不会追溯到3878年前的历史。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追溯到古修河流域文化上。

在修河流域,就流传着古艾文化,这是事实。江西省修河流域是艾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熊耐久先生主编的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志》(2004年出版)和《古艾寻踪》(2007年出版)称:商朝在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国,都城在今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龙岗坪,辖地包括修水流域的铜鼓县、修水县、武宁县和永修县一带;以原艾侯国都城龙岗坪为中心的地域即今修水县,春秋晚期(公元前504年)改称艾邑;秦汉时在艾邑设置艾县(始见诸文字在汉高祖6年即公元前201年,属豫章郡),直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除艾县,归入建昌县(县治为今永修县艾城镇),此地域一直以艾为名。

在修河流域,古艾城不只一处。《宋史郡县志》云:分宁古艾地也,县西120里龙岗坪有艾城焉。说明宋朝时称龙岗坪为艾城。

自从商朝在修水流域封建艾侯国,周平王改封艾子国,春秋晚期改称艾邑,秦汉时设置艾县,直到隋朝废除艾县,归入建昌县,到宋朝时,龙岗坪仍称艾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修水龙岗坪为中心的修水流域一直以为名。自古以来多以居民的姓氏为其居住地的地名,说明以艾侯国、艾子国、艾邑、艾县、艾城相沿为名的修水流域自商朝至宋朝一直有许多艾姓人口居住,是艾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先生说,渣津镇乃至修水县境内至今还有以艾为名的地名。查《江西省地图册》,修水县现有黄沙镇艾村,永修县现有艾城镇(修水北岸,隋开皇9年为建昌县县治,公元1949年前为永修县县治)。武宁县艾施仪来信说:武宁县历史上有古艾,现代还沿用古艾镇之名,直到文革时才改古艾镇为新宁镇(即武宁县城关镇)。这说明修水、武宁、永修一带自古至今一直保存着自商朝第一世艾侯以下艾姓先民的许多历史遗迹。

永修县艾城镇位于永修县城西北7.5公里。约从南朝宋以海昏并入建昌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是建昌、永修的县署。

艾城之名,一说是有艾姓人氏最早居此,最初迁入的建昌县署基地购于艾姓;一说永修称海昏时,此为古艾驿。

艾城环城一周有七里,城门共七,大四小三。东曰朝阳,西曰仰止,南曰阜财,北曰拱辰。另有小三门:靠南城的一名小南门,一名水南门,靠北城的叫小北门

艾城主街,自西门城外的登云桥起,进入仰止门,一直贯穿朝阳门,说是五里穿心。此条主街分段命名,靠县衙以上为西大街;靠县衙以下叫中堡街;自圣殿巷至矮塔巷曰正街;矮塔巷以下至中桥称桥上街;此下一直至朝阳门,曰东门街。除主街外,尚有西门外街、南门街、南门外街、北门街四条短街,这些长街短街的街面上共有商业店铺八百余家。另外还有专住居民的四条长长的背街,位于主街的南北店铺之后,南面两条背街的房屋,多为青砖土库;有两进的,也有三进的,住着有钱人和衙门的官吏,也有做小买卖的平民。北面两条背街的房屋,除祠堂外,多是板壁屋住户,有吃衙门饭的小吏、生意人和农民等。这些背街,每隔着一段路,有小巷或大巷通向大街,上街买东西或是办婚丧喜庆都很便捷,所建房屋都是一户挨着一户,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如此的布局规模,反射出古海昏的雄姿和余韵,同时折射出当时县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昔日的八百余家的商业店铺,展示了当时艾城县城的经济与繁荣。

艾城的祠堂很多,这些祠堂建筑和占地面积都有一定规模。临街的,前面是祠堂的铺屋,后面是供祖宗牌位的祠堂,建筑宽弘,气势堂皇。建在背街的祠堂,虽没有店铺租金,却有地皮出租,足供敬祖之用。每年冬至到来,便要开祠祭祖,这天晚上,细吹慢打,爆竹喧天,灯火辉煌,觥筹交错,热闹非凡。这里的庙宇也不在少数,每年春节,各庙菩萨都要出方,迎神赛会,锣鼓喧天,老人妇孺一起来观拜,一派繁华热闹气象。

千年古城的艾城,旧时修江八景中的柳渡春烟东郭农耕莲洲夜月桂影池亭北岩樵唱都在艾城。抗日战争前保留有大量的古建筑,如县署、文庙、关帝庙、文昌阁、石塔、城隍庙、日中桥、魁星阁、隆道观等。城外尚有修江书院、登云桥、大果寺、陈步云妻贞节坊、先农坛、内藏阁、塔下寺、邑厉坛等。193810月,日军入侵,大肆纵火焚烧,城内百分之九十的古建筑付之一炬,千年文明的见证毁于一旦。

解放初期,由于这里交通不便,屋宇稀少,永修县治迁至涂家埠,而这里则成为艾城乡政府所在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