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城游记(原创)

(2012-09-18 11:38: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吴城游记

            

     家龙大哥1978年调到吴城派出所担任所长。暑假期间,我踏上了县城至吴城的班船,这时的班船很是简陋,班船显得很破旧,人员拥挤,船舱里的旅客很多,由于炎热,,船舱里散发着一股汗腥味。我只得独自站在船头,望见逐见开阔的鄱阳湖.两岸芦苇荡漾芦苇叶子青青,望去无边无垠。

到了吴城镇以后,我来到了派出所,找到了大哥。吃完中午饭,因为大哥下午还有一个会议,他安排我先休息一下,说明天陪我去游览吴城古镇,去参观望湖亭。

我午休完之后,就就近随便走走。吴城镇不大,但它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在古镇行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瓦砾一片,到处是断墙残壁。从断墙残壁上看,想必它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面对此景,我问了一位长者,长者答道:这些都是日本鬼子给我们留下的。

又是日本鬼子。我心中默念道。

老人家,请问望湖亭在哪?我问道。

长者指着东边鄱阳湖边上那座亭说:不远,小伙子,你想去看看?

是的。

“那好。我就陪陪你去。你是第一次来吴城吧?”

我点了点头。

在长者的陪同下,我来到了望湖亭。望湖亭矗立在鄱阳湖的西部边上,它的上游是赣江,通过赣江可达南昌,下游是流向长江的出口处湖口。这望湖亭有些破烂不堪。“文革”期间曾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只剩下一个水泥架的亭子。“这望湖亭啊”,长者对我说:“也叫望夫亭。”我好奇地问:它为什么叫望夫亭呢?“

望湖亭流传着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故事,说是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陈友谅屡屡失败,有一天,原来陈友谅夫人预计此次丈夫出征定会取胜,不料本来陈友谅大战告捷,却拖着战旗戏弄陈夫人, 陈夫人信以为真,却跳湖而亡,尸体倒流河水三里,你说冤不冤。”

“原来是这样。”

后来,我才知道,吴城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有反映吴城由来的史事传说沉掉海 昏县、浮起 吴城镇孙钟种瓜,大史慈筑城。有反映吴城特色民俗的朱洪武(元璋)与吴城大板瓜子故事。但流传最为盛行的还属望夫亭的故事。

“章江门外娄妃墓,江流表节千古传。”这两句诗,记载着吴城望夫亭的一段故事。

元末明初,农民起义烽火四起。大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等群雄割据,各霸一方。陈与朱在鄱阳湖前后进行了18年的鄱湖大战

陈的夫人娄妃--娄玉贞,生得天资国色。她本是将门之后,因父亲被权奸所害,沦落青楼。后结识陈友谅,并对陈倾囊相助。陈称王后,封娄为贵妃,并在鄱阳湖畔的吴城镇为她建了行宫,还修建了一座威耸湖畔的亭楼--望湖亭。娄妃博学多才,聪颖过人,料事如神,陈友谅不听娄妃劝阻,几次吃了败仗。重振雄风后,亲率精兵30万,誓与朱元璋决一死战。临行前娄妃向陈献策,陈虽觉可行,恐失大王面子,不愿采纳。娄妃觉察到丈夫刚愎自用之情绪,深控有失,为激陈采纳自己的战策,故要相约打赌:如依娄计策获胜,则拜娄为水军都督;如败,则娄不再问军国大事。临行时,娄又对陈说: 妾妃这望湖亭,可望百里。若得胜凯旋,可令战船张旗扬幡,击鼓奏乐;如不胜而回,就偃旗息鼓回营。

陈点头应允,三声炮响,大军杀出。从此,娄妃日日在望湖亭上望夫归。终有一日,盼得战船归来,可船上旗倒幡落,寂静无声,主将船正降下帅旗。军中将帅旗是主帅伤亡之标志。娄妃大惊失色,望湖呼喊:大王,你平日骄纵自负,忠言逆耳,此番定是未施我之计策,故尔兵败。君既亡,妾何偷生。大王慢走,妾随你来了。音未落,娄妃从望湖亭上跃入湖中。刹时,湖面惊涛骤起,飞溅的浪花淹没了以身殉情的一代佳人。

其实,陈友谅非但没死,而且依娄妃之计策大获全胜。班师时,陈意欲戏耍娄妃,故意令人偃旗息鼓,降下帅旗以示败北。不料娄妃信以为真,酿成大祸。陈追悔莫及,痛不欲生,急令水军打捞尸体。

三天后,在修河上游四十里的王家渡,有父子俩打鱼,一网将娄妃尸体打捞上来。人虽已死,但花容月貌,浓妆丽质,栩栩如生。传说,娄妃落水后得到神灵保佑,尸体才逆水倒流四十里。

陈将娄妃葬在南昌章江门外,墓前用大青石刻了斗大的江流表节四个大字。为纪念娄妃,又将望湖亭改称望夫亭。

我第二次到吴城,那是1979年的冬天,我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从老家起程经公字墩沿着修河边的小路而下。大概骑了四五十里的路。这时的望湖亭,由于它坐落在鄱湖之滨,湖水鼓浪着亭基,望见湖亭便成了一座危楼。

转眼10年过去了,1988年我同三中的老师们一道前往吴城,这时我还带着小女娟儿。这时,那由县城到吴城的班船已经改成了快艇,原来需要三个小时的木船,现在只需1个多小时。望湖亭也于1986年重修好了。这时的望湖亭,不再是一座危楼,而是一座铜墙铁壁,牢固地耸立在鄱阳湖边。

望湖亭历尽沧桑,终于恢复了它的尊容。一幅幅对联映入了游客的眼帘:      

 

万顷湖光浮日月,一楼山色变云烟(吴坤修)

能容湖水心胸阔,得见庐山面目真

浮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即是家

彭蠡波光推案白 ,匡庐山色入栏

青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

一樽浑浊酒,重来此地看湖山(曾国藩)

欲上危亭,但到半途须努力

久居平地,那知高处不胜寒(贺寿慈)

卓尔不群,高居吴山擎日月

公然居正,阔容蠡水撼人天

胜利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荫里

清游自喜,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阮元)

东下壮军声,横槊高歌,遥想一时豪杰

北归停使节,落帆小泊,闲看千里湖山(冯展云)

把酒倚斜曛,看不尽万顷烟波,诗料似因闲宫设

凭栏思往事,历尽了几番烽火,战功犹听野人谭(王德章)

簇新亭阁快登临,俯看千顷湖光,问谁是中流砥柱

弹指沧桑增感慨,喜见万家烟火,应无忘盘错勋劳(李文远)

战舰列千军,想当年小乔夫婿,破浪乘风,多少雄姿英发。今我戈船来系楫,吊古凭栏,叹几许事业兴亡,只赢得残灰劫火

湖天开一碧,看此日大地山河,落霞孤鹜,无非活泼生机。谁家铁笛暗飞声,悲歌击筑,把那些沧桑感慨,暂付于芳草斜阳(彭玉麟)

 

由这些对联,我想起了烽火硝烟的岁月。

元朝末年,社会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传说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十八载,遗迹遍布于匡庐蠡水之间,给民间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在打垮了元军之后,起义军在中国南方群雄割据,个霸一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战。游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领导的队伍于渔民之子陈友谅的队伍,就是其中两支实力最强的起义军。陈友谅控制着长江中游,朱元璋的势力则在苏南皖南赣东南一带。朱元璋欲意称霸中国,陈友谅便是他问鼎的主要障碍。他们之间的战争是争夺中国南部的战略性决战。

1363年春,在经过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接触的前哨战后,陈友谅领水陆大军60万,向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发起围攻。朱元璋闻讯,被迫从南京赛领20万水军救援,双方在鄱阳湖上展开了惨烈的、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这次鄱湖决战,朱元璋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对他占有江南,最终夺取全国,倒元建明,具有决定性意义。

朱、陈的鄱湖之战,传说前后经历了18年,但决战阶段前后只不过一个月。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829日开始,到十月上旬就结束了。这场水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和舰船之多,战斗程度之激烈,在中国古代水战史上都是空前的,并为后来历代军事家重视。

同时,我还想起了太平军击败湘军的故事。在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中国曾经有过一次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整个鄱阳湖流域,就是太平军的重要战场。

1854年,太平军在湖口、吴城等处多次击败清军水师。1855年正月,清朝湘军首领曾国藩亲督湘军围攻九江。当时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正指挥水军在湖口于湘军水师交战。曾国藩因九江城久攻不下,转而增兵湖口。交战中,湘军舢舨战船120,二十余只冲进内湖,王石达乘势指挥军队用三道浮桥、木筏截断水卡,并纵或焚毁在外江的湘军战船。锁在内湖的舢舨战船,返回不得。2月中旬,驻守九江城的太平军将领林启容赛?林自小池口夜袭九江外围的湘军水营,又烧其战船百余艘。剩余船只纷纷挂帆西逃,直至湖北武穴。曾国藩的座船也被击中,他绝望地企图跳湖自杀。太平军设乘胜扩大战果,再次攻下武昌、汉阳,解九江之围得江西八府五十余县,取得了西征的重大胜利。

遥望鄱阳湖,我在沉思。

昔日的古战场,今日成了旅游者的乐园,鄱阳湖,成了国家级保护区。该保护区有鸟类近310种类,其中一级保护鸟类10种,二级保护鸟类44种,仅白鹤就有2896只民权世界98(百分之)的白鹤在这里过冬。每年11月底至次年3月初是游客观鸟的大好时机。国内外著名人士、专家、学者前来观赏考察后称之为“鹤之王国”、“中国第一长城”,野生动物的“安全绿洲”。

鄱阳湖曾被称为彭蠡泽、宫亭湖、落星湖。秦汉时期,长江主流在九江附近,“东合为大江”,境跨长江南北的彭蠡泽便一分为二,演化成为一南一北的河漫湖。江北半个彭蠡泽如今只剩下残浆剩水,江南的半个彭蠡泽却由于注入赣、抚、饶、相信、修五大江河的青春活力,江湖连手向南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神州第一湖。鄱阳湖,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

今日的鄱阳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淼。

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南部最宽处达78公里,北部宽仅3——5公里,犹如巨大的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以永修的松门山为界,鄱阳湖分为南、北两湖。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积约20万公顷,水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江西北部的一颗明珠。

1996年秋,我以县教育督导官员的身份督导吴城中小学教育,2001年冬,我再次以教育官员的身份督导中小学教育,并到丁山、河西、吉山、松门、松峰等小学进行实地考察。2004年暑假,我曾以《山水家园》编辑部采编记者的身份寻访古城遗迹。在这块废墟的土地上,一座座仿古建筑的民房拔地而起,给吴城古镇增添了新的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