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说“不”》读后感
(2015-08-27 19:23:27)分类: 读书心得 |
起初选择《如何对孩子说“不”》这本书,全然是偶然,现在看来却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赫然的红底白字:“不”对孩子的人生具有深远的意义,“不”是通向“是”的道路。看似只言片语却暗含深意,要想让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家长和老师们要做的不能是一味的对孩子说着“是”,这样“惟命是从”的宠溺无疑是隐形的“毒药”,逐渐侵蚀着孩子的心理,而合理、正确地说出“不”则成了当今社会的家长、老师们必修课。接下来谈谈何时坚决对孩子说“不”:
1、不遵守社会规则
游戏有游戏规则,交通有交通规则,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遵循不同的规则。孩子到了2岁,就已经可以明白一些简单的规则了。他们违反规则大多数时候并非故意,而是不明白。
日前看到一则新闻,一名4、5岁大的还在在向下的扶手电梯上逆行摔倒,导致被卡在电梯口,造成胸口大面积绞伤,可能还需要植皮。而这孩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看到大人这么做。这时做父母的需要坚定地说“不”,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可能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大人可以这么走,我们就不可以?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应用规则来教育孩子,让孩子自觉遵守规则,明白世事的孰是孰非,但前提是大人要做好榜样,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文明、高尚。
2、伤害别人
这点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深有感触。小孩子常常用一些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比如说,当他们生气的时候,踢或咬人。他们不知道这样给别人带来什么不好,他们所知道的就是,在他们生气或者遭受失败的时候,这个(踢或咬)会使他们感觉好一点。
阻止他这样做的同时最好是先抚慰他的愤怒。握住他的手臂并且说类似的话:“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不要又踢又咬,你会弄伤人的!”你应该要他用吻或者道歉来解决。
3、无休止的欲望
孩子到了3岁,智力已经接近成人的60%、70%了,大脑发育基本成型,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每次看到喜欢的东西都要买,不管相似的自己已经拥有很多,吃过了三四支冰淇淋还想要吃,欲求无止境,类似的事情一定要让他知道“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
孩子的过度要求基本是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养成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张道龙说:“正是我们自己教会了孩子如何对付我们。”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不应迁就或粗暴拒绝,而应该四两拨千斤,用行动告诉他:不合理的要求,我不会满足你,只有你确实需要,我才会满足你。
4、调皮捣蛋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很多孩子调皮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这个时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的需求,知道孩子是因为渴望大人更多的爱,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父母不妨暂时回到童年,揣摩他的内心,宽容、平和地看待孩子的淘气,引导他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该如何在说“不”的同时,给予他所需要的更多关注、更多爱。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孩子的一生中要经历两次心理反抗期,第一次在两岁后就可能出现。父母对孩子要有原则,但2、3岁的孩子毕竟不是成人,过多的道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大脑发育没到那个程度。母亲可以利用孩子对她的依赖,用语言及非语言的表现让孩子感觉到“拒绝”,例如“妈妈生气了。”要告诉他“你这样做我不喜欢。”心理健康要从0岁抓起,孩子的多种问题都跟父母有关,解决孩子的问题,重要的是解决父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