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13-06-20 16:00:40)
标签: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

教育

 

 

一.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五为古代抒情散文单元,不论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还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李密的《陈情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者所抒发的都是率真坦诚的真情实感,因此,学习《归去来兮辞》除了解文体特征外,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把握行文脉络,体会陶渊明的率真高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必修三中接触过陶渊明的小诗《归园田居》,对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热爱自然的思想有所了解,而《归去来兮辞》则对陶渊明做官、辞官的种种原因以及辞官后的种种经历做了很形象的阐释。所以,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更加明朗、清晰。

 

三.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含义

2.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思路

3.分析诗人情感和形象

4.熟读成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启发法,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林徽因的一篇散文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我不知道她这么说是否受到陶渊明诗歌的影响,陶诗中有深受我们喜爱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天,就让我走近这位于南山下悠然采菊的陶渊明,走近他的《归去来兮辞》。

 

(二)释题

   大家看题目:归去来兮辞。“辞”这是古代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文中多用“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 “来”是助词,无实意。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归去吧!本文是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作彭泽县令80几天后辞官所作。

 

(三)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四点,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来朗读。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含义

2.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思路

3.分析诗人情感和形象

4.熟读成诵

 

(四)多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文(多媒体展示提纲)

1.学生自己朗读诗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朗读,掌握词义)

检查:

1.)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不归  (为什么)      惆怅而独悲          (为什么)

   不委心任去留  (为什么)      为乎遑遑欲之      (什么)(哪里)

   复驾言兮求    (什么)

 2.)重点词

   觉今而昨  (正确)(错误)     晨光之熹微     (遗憾)      

命巾车,棹孤舟   (有时)      万物之得时  (羡慕) 

       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拐杖)     矫首遐观    (抬头)(远看)

       云无心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而”表修饰)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登东皋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而”表顺承)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消忧      (“而”表目的)

 3.)活用词:

     亲戚之情话,琴书以消忧 (对……感到高兴)(以……为快乐)

 4.)特殊句式,翻译

既自以心为形役    (自己已经让心被形体役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为什么心神不定地要到哪里去?)

 

(注:检查之后,再给学生一段时间来巩固)

 

2.学生听多媒体范读,梳理文章思路。(学生听读,思考填空)

开篇诗人说“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等,这是交待了      的原因;

  “舟遥遥”“风飘飘”“问征夫”等,告诉我们诗人是在        中;

第二段:“乃瞻横宇”“稚子候门”等,告诉我们诗人已经     

  “携幼入室”“引壶觞”“眄庭柯”“倚南窗”这是诗人在      怡然自得的活动;

  “园日涉”“策扶老”“矫首”“遐观”等,这是诗人在     中悠闲的活动;

第三段:“命巾车”“棹孤舟”“寻壑”“经丘”“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这是交待诗人纵情于      的快乐;

第四段:“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诗人抒发        的思想。

  

 明确: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五)多角度赏析文句,分析诗人复杂情感,分析陶渊明形象。

   1.探究诗人情感

 1).扩写文句,初步感知诗人情感学生扩写,展示)

  要求:诗人归途中有这么两句话,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结合原文,发挥想象,以散文的笔法扩写,抒写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步骤:学生写-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点评:“同学们扩写的不错,通过对轻快的小船和风吹衣衫的描写,刻画出诗人辞官后的内心轻松愉悦。”

“老师也写了一段扩展文字,大家评评老师写的是否能很好地体现诗人情感。”

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风儿柔柔地吹动我的衣衫,衣襟随风飘扬。我从来就不能适应官场的黑暗,我向来就热爱那美丽的田园,这次终于能回家了,我的心情是多么轻松愉快啊。

小结过渡:辞官归家的陶渊明内心是轻松愉快的,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2).找出情感词,进一步感知诗人情感(学生自学,交流展示)

问题:(承上)请从二、三段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加以说明。

明确:“乃瞻横宇,载欣载奔”——欣,突出刚到家的欢欣。

     “眄庭柯以怡颜”——怡,突出回到家后的怡然自得。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突出诗人享受天伦的快乐,以及抚琴、看书的快乐。

本段小结:可见,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拥有纯粹的轻松快乐。

 

3)思考探究,深入挖掘诗人情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在刚才同学找出的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中,有这么一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既然说“消忧”,那就意味着诗人内心还有忧伤的存在,他不是快乐的吗?难道他的快乐是假的吗?他的“忧”又是从何而来呢?请结合文本以及你对陶渊明的认识,来谈谈你的分析。

明确:通过大家的交流发言,我们知道,诗人的快乐是真挚的,从他写归途中的轻松快乐,归家后的怡然自得,在田园中纵情山水可见;不过,诗人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人想实现自己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只能通过走上仕途来实现,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之陶渊明出身庶族,他便深受歧视,抱负难施展。更甚,做官一事却违背了陶渊明率真自然的本性,他内心痛苦不堪,所以,他唯有辞官。但是,辞了官就意味着他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辞官后,尽管他有回归田园的真挚的快乐,却又无法消除内心深处的痛苦。

而,诗中“抚孤松而盘桓”的“孤”,“怀良辰以孤往”的“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遑遑”等,无不体现诗人内心深处抱负不得施展的孤独痛苦。

因此,我们说,辞官后的陶渊明拥有真挚的轻松快乐,同时,又无法消除内心深处的痛苦。由此也可见,陶渊明的率真自然的真性情。

本段小结:通过探究诗人情感,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率真自然的陶渊明。那么,这是不是陶渊明形象的全部呢?答案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诗歌中的重点意象。

 

2.分析诗人形象(学生自学,交流展示)

问题:诗人回到家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傍晚时分,“抚孤松而盘桓"。其实,老师以为,陶渊明的庭院中,存在的可能不只“松”和“菊”,很可能还有月季花、甲桃花什么的;而他用手抚摸的也有可能不是“孤松”而是榆树或柳树。那么,诗人为何要选择“松”“菊”这些意象呢?这对表现诗人感情、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我们知道,陶渊明生平最爱的一是美酒,一是菊花。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有:“晋陶渊明独爱菊,陶之后鲜有闻。”可见陶渊明与菊花融为一体,菊花就是陶渊明的化身,菊花高洁傲岸的品质也就是陶渊明的品质。这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

而“松”一年四季常青,岁寒而不凋,可见其坚贞高洁的品质。

因而说,“松”“菊”这两个典型意象,象征和寄寓着诗人高洁傲岸的思想品质,这与他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泯灭自己率真自然的性情是相吻合的。

  本段小结:综上所述,辞官归隐的陶渊明是一个志趣高洁、性情率真的隐士形象。

 

3.写作交流(学生写作,交流)

   要求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人们的说法不一,有人称赞,有人批判,说他消极避世。你的看法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请以“我认识的陶渊明”为题,写一段文字。

明确:通过写作交流,我们发现,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陶渊明,说他消极避世。因为,他生活在那样一个门阀等级森严的黑暗年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他的归隐,恰是他志趣高洁、性情率真的表现。也恰恰如此,陶渊明才写出那么多清新自然、文风质朴又韵味无穷的田园诗,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学瑰宝。

 

(六)理解诵读,看谁背的既快又好。

     师生比赛

 

(七)课堂小结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无法像陶渊明那样找一处青山绿水处隐居,但是,他那种率真自然高洁的品质,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像林徽因所说,生活在尘世,就让我们在心中为自己修篱种菊,让我们在心中营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于繁杂尘世中,收获一份心灵的宁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