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013-06-20 16:00:40)
标签: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教育 |
一.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五为古代抒情散文单元,不论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还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庄子的《逍遥游》、李密的《陈情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者所抒发的都是率真坦诚的真情实感,因此,学习《归去来兮辞》除了解文体特征外,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把握行文脉络,体会陶渊明的率真高洁。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含义
2.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思路
3.分析诗人情感和形象
4.熟读成诵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释题
(三)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四点,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来朗读。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含义
2.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思路
3.分析诗人情感和形象
4.熟读成诵
(四)多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文(多媒体展示提纲)
1.学生自己朗读诗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朗读,掌握词义)
检查:
1.)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自以心为形役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注:检查之后,再给学生一段时间来巩固)
2.学生听多媒体范读,梳理文章思路。(学生听读,思考填空)
开篇诗人说“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等,这是交待了
第二段:“乃瞻横宇”“稚子候门”等,告诉我们诗人已经
第三段:“命巾车”“棹孤舟”“寻壑”“经丘”“木欣欣向荣”“泉涓涓始流”,这是交待诗人纵情于
第四段:“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诗人抒发
明确: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五)多角度赏析文句,分析诗人复杂情感,分析陶渊明形象。
1).扩写文句,初步感知诗人情感。(学生扩写,展示)
要求:诗人归途中有这么两句话,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结合原文,发挥想象,以散文的笔法扩写,抒写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步骤:学生写-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老师也写了一段扩展文字,大家评评老师写的是否能很好地体现诗人情感。”
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风儿柔柔地吹动我的衣衫,衣襟随风飘扬。我从来就不能适应官场的黑暗,我向来就热爱那美丽的田园,这次终于能回家了,我的心情是多么轻松愉快啊。
小结过渡:辞官归家的陶渊明内心是轻松愉快的,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2).找出情感词,进一步感知诗人情感。(学生自学,交流展示)
问题:(承上)请从二、三段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加以说明。
明确:“乃瞻横宇,载欣载奔”——欣,突出刚到家的欢欣。
本段小结:可见,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拥有纯粹的轻松快乐。
3)思考探究,深入挖掘诗人情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问题:在刚才同学找出的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中,有这么一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既然说“消忧”,那就意味着诗人内心还有忧伤的存在,他不是快乐的吗?难道他的快乐是假的吗?他的“忧”又是从何而来呢?请结合文本以及你对陶渊明的认识,来谈谈你的分析。
明确:通过大家的交流发言,我们知道,诗人的快乐是真挚的,从他写归途中的轻松快乐,归家后的怡然自得,在田园中纵情山水可见;不过,诗人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的抱负,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人想实现自己济苍生的理想抱负,只能通过走上仕途来实现,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之陶渊明出身庶族,他便深受歧视,抱负难施展。更甚,做官一事却违背了陶渊明率真自然的本性,他内心痛苦不堪,所以,他唯有辞官。但是,辞了官就意味着他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了,所以,辞官后,尽管他有回归田园的真挚的快乐,却又无法消除内心深处的痛苦。
而,诗中“抚孤松而盘桓”的“孤”,“怀良辰以孤往”的“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遑遑”等,无不体现诗人内心深处抱负不得施展的孤独痛苦。
因此,我们说,辞官后的陶渊明拥有真挚的轻松快乐,同时,又无法消除内心深处的痛苦。由此也可见,陶渊明的率真自然的真性情。
本段小结:通过探究诗人情感,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率真自然的陶渊明。那么,这是不是陶渊明形象的全部呢?答案当然不是。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诗歌中的重点意象。
2.分析诗人形象(学生自学,交流展示)
问题:诗人回到家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傍晚时分,“抚孤松而盘桓"。其实,老师以为,陶渊明的庭院中,存在的可能不只“松”和“菊”,很可能还有月季花、甲桃花什么的;而他用手抚摸的也有可能不是“孤松”而是榆树或柳树。那么,诗人为何要选择“松”“菊”这些意象呢?这对表现诗人感情、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我们知道,陶渊明生平最爱的一是美酒,一是菊花。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有:“晋陶渊明独爱菊,陶之后鲜有闻。”可见陶渊明与菊花融为一体,菊花就是陶渊明的化身,菊花高洁傲岸的品质也就是陶渊明的品质。这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
而“松”一年四季常青,岁寒而不凋,可见其坚贞高洁的品质。
因而说,“松”“菊”这两个典型意象,象征和寄寓着诗人高洁傲岸的思想品质,这与他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泯灭自己率真自然的性情是相吻合的。
3.写作交流(学生写作,交流)
明确:通过写作交流,我们发现,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陶渊明,说他消极避世。因为,他生活在那样一个门阀等级森严的黑暗年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他的归隐,恰是他志趣高洁、性情率真的表现。也恰恰如此,陶渊明才写出那么多清新自然、文风质朴又韵味无穷的田园诗,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学瑰宝。
(六)理解诵读,看谁背的既快又好。
(七)课堂小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