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读书笔记
(2013-05-09 15:11:15)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教育 |
摘抄:
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
有些孩子迷恋于大自然的全部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他们既看到日出,也看到秋季树木的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又看到了神秘莫测的密林。但是对这一切的感知,都正如许多种乐器的复杂音响构成的和声一样,——儿童没有去倾听个别的声音,他们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去区分个别的细节。
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住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例如,儿童注意到了一丛结满琥珀色浆果的、带着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于是,除了这一丛野蔷薇以外,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对他来说,整个美的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在他们的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方面跟不上进度。
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你不妨想像一下,在暖和的秋天的日子里,在松林的林间空地上看到的日落的景致:通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在静静地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
但是在一群学龄前儿童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儿童,好像这一切的美都没有触动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太阳在夜里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树叶有的变红,有的橙黄,又有的枯黄?为什么橡树的叶子久不变色,直到初寒的时候还是绿的?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其逻辑的、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他们进行抽象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极为有趣,就像鲜明的形象对于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一样。
感想:
读罢此文,既惭愧,又庆幸。惭愧的是,我以往对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知之甚少,甚至,很感概自己家姑娘在语言表达上挺好的,在阅读上能力也可以,怎么算个数学题就挺费劲的?庆幸的是,我读了苏老关于二者形象、生动的阐释,彻底懂得了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以及两种思维在儿童身上的不同表现。
现在,我懂得了为何女儿的数学能力不如语文能力,为何我国伟大的郭沫若和钱钟书,文学素养那么好,而数学不及格,为何我们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错,数学很差。原来,原因都在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远不及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
由此来看,当学生理科成绩不好时,不能简单的说,某位教师教的不好,也不能简单地说学生笨。我们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注意引导,促进他思维弱项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