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连溪李氏源流考(7)

(2013-05-02 01:00:3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连溪李氏源流考(7)作者:李魁

连溪李氏源流考(7)

李 

 

3、最后考辨李或李宪至李仲章的世系

此节需要考辨的关键是我连溪李氏是“宗愬”还是“宗宪”,也就是说,仲章公的先祖是李愬还是李宪。

(1)关于“宗的考辨

吾族历修族谱及新化李氏通谱等谱牒记载的均是“宗愬”,即我们这一支的先祖是李愬还不是李宪。但吾族世系源流,正如吾族先贤浣溪焱华先生光绪七年(1881)撰写《李氏源流考》所称:我族自章公上溯之,有可疑者五,有不足信者四。图纪皋陶至章公,历三千余年,计六十四人,皆通显宦途,彪炳史册,其可疑一也。战国距汉兴不二百年,纪十一人,兌为赵相,迄信为秦将,七十余年,列十人,虽朝秦暮楚,何传世若斯之速,其可疑二也。史记载:“宗子注,注子宫,宫元孙假,仕于汉孝文帝,假于解,为胶西王太傅”,止七世。图载:宗子同,而兌而跻,而恪而洪,而兴而族此处笔者在前面世系异同比较时已经指出:兴族为一人,而非兴、族父子两人,此是吾族前谱记载之错),而崇而瑶,而信而超,而仲翔而伯考,而尚而广,广仕于武帝初,已历十七代实际只十五代),即支分派别,亦未必退速大相悬殊,其可疑三也。由汉迄唐,年历九百,人列二十无几世,至某之文若皆文子相承者,而考史鲜明文,其可疑四也。唐同光距宋靖康三百余年,图载琪子祥于同光间徙庐陵历山,派衍纲公,中无一人可指,秦汉以前,何其详,唐宋以后,何其略,其可疑五也。笔者也认为此疑是最可疑之处。笔者推测,唐同光距宋靖康,由于避战乱,吾族谱牒尽失,已无从考证本族之源流,故牵强附会将唐名宰相李德裕与宋名臣李纲认为祖宗,而不顾世系之缺漏与错乱也。至于秦汉以前之所以记载甚详,是因为包括新旧唐书等正史在内的许多典籍对受姓始祖至李唐宗室的李氏宗源有十分详细的记载,故照史而录,并与汉唐名门贵族甚至李唐宗室挂上勾来,以显氏族之荣华,这完全是可能的读西平王晟神道碑,高曾祖考及子某某,均有实据,图列继绅,绅后继德裕,考唐史,德裕之父吉甫,吉甫之父栖筠,栖筠与晟同时,吉甫与同时,而德裕又与绅齐名三俊,何祖西平又祖卫国,其不足信一也。德裕自宣宗改元,窜崖州,年卒,至懿宗朝因拾遗刘言始复官爵,若琪为德裕子,登宣宗时进士,伺刘邺上书,又云窜逐以来,血属将尽,其不足信二也。璋在懿宗朝官尚书,左丞茸保衡惮其方严,出为宣歙观察使,已禹老成典型。琪至后唐明宗议相犹健在,相去六十年,去德裕之卒八十年,岂父子兄弟相隔如此之远,其不足信三也。(此三个不足信,笔者已在前面郡望辨析时已做了初步考证,认为我族前谱所载“生二子,长绅、次绛,绅四世孙德裕,德裕生二子,长璋、次琪”是不可信甚至完全错误的。在这里我再详加考辨。史载:李晟,生于727年,殁于793年,字良器,唐太子太保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之子,为唐名将,绰号“万人敌”,封西平郡王,生15子,其中以李愬最知名。李愬,生于773年,殁于821年,字元直,唐代大将,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进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生子李裕,裕生宣,宣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娶毛氏,生仰常,仰常名庭辉,生于唐懿崇咸通五年即公元864年,后晋天福八年即公元943年卒,享年八十。李绅,生于772,殁于846年,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等县令,因写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而被誉为悯农诗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李绛,生于764年,殁于830年,字深之,赞皇人,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入阁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四年奉旨募兵千人赴四川讨逆,被杨叔元乱军所害,终年67岁。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常与人争辩殿上。一次,同乡宰相李吉甫盛赞皇帝威德,李绛当场给予尖刻批评,宪宗帝赞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生子璋。李璋,字重礼,宰相李绛之子,唐宣宗大中初擢进士第,辟卢钧太原幕府,迁监察御史,奏太庙祫享复用宰相摄事,进起居郎。咸通中,累官尚书右丞、湖南宣歙观察使。李琪, 字台秀,敦煌人,唐昭宗时举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入梁,为翰林学士。后唐末帝时,拜门下平章事。后唐明宗朝,位至太子少傅。《旧五代史.李琪传》: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览赋惊异,倒屣迎门,出琪《调哑钟》、《捧日》等赋,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以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华山睡仙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据《宋史·陈持传》和《真经通鉴》等记载,陈抟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十余年,后又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华山石室,与隐士李琪、钟离权、吕洞宾等为友。李栖筠,生于719年,殁于776年,字贞一,赞皇人,唐诗人,《全唐诗》第215卷即为《李栖筠卷》。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常州刺史。其子李吉甫、孙李德裕两代出任唐朝宰相。李吉甫,生于758年,殁于814年 ,字弘宪 ,赵郡人,唐宪宗时宰相,地理学家,著有《元和郡县图志》,生二子,长德修、次德裕。李德裕,生于787年,殁于850年,字文饶,赵郡人,唐文宗大和七年和武宗开成五年两度为相,子李烨,官郴县尉,孙李延古,官集贤校理。由以上记载推论,可得出如下四点结论:其一,李绛比李绅大8岁,李绅比李大1岁,可见李绅不可能是李绛的哥哥,李不可能生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儿子李绅和李绛,我族前谱所载“生子二,长绅、次绛”纯属无稽之谈,完全不可能!事实上,李生李裕,李裕生李宣,李宣生李仰常。其二,李德裕只比李绅少15岁,两人为同时代人,李德裕不可能是李绅的四世孙。其三,李德裕之父是李吉甫,李吉甫之父是李栖筠,均为赵郡西祖房,赵郡西祖房始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生二子,长子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次子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及十一世孙李德裕均为名宰相,如果李德裕真是我族先祖,那么我族世系中为何没有李劲、李栖筠、李吉甫等人,又为什么不称赵郡李氏而只标榜为陇西李氏呢?足见我族所载李至李德裕这段世系是错误的。其四,谱载李德裕生二子,长子李璋、次子李琪,但史载李璋为李绛之子,李德裕之子为李烨,官郴县尉,李德裕之孙李延古,官集贤校理。李璋为李绛之子,唐宣宗大中初擢进士第,咸通中累官尚书右丞、湖南宣歙观察使;而李琪后唐末帝时拜门下平章事,后唐明宗朝,位至太子少傅。据此,李璋至少要比李琪大60岁以上,两者能是兄弟吗?而李璋生子李朝,李琪生子李祥,李朝与李祥于唐同光年间避乱同徙庐陵,除了谱载资料之外,尚无可信之史料来证实,更何况生活在公元790至860年间的李璋,所生之子到唐同光年间即公元923至926年时,没有上百岁也至少有80岁了,这么大岁数的人,既使没死,也无力与比他少60岁的老弟同徙庐陵了吧?所以李璋与李琪是兄弟之论也显然不可能!)纲之事业炳著于靖康建炎间,其卒也在绍兴十年,图载纲孙文而用期而与行而仲章,章公由吉安南迁为我房一世祖,以五世祖生于元至正元年推之,固在宋末,乃谓与鹤山诸公于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考熙宁为神宗年号,先靖康四十年,去宋末几二百年,而颠倒若是,其不足信四也(此处之不足信,笔者以为倒是值得商榷的。因在我族六修族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及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上均载明仲章公是宋末弃职南游占籍新化的,而未言与鹤山诸公于宋熙宁年间南迁。特别是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还记载了仲章公次子梦兴宗之详细生殁丧葬,笔者在前面的世系比较研究中据此推算出了仲章公出生在宋理宗嘉熙四年庚子即公元1240年,宋末迁来新化时不足40岁。故此处仲章公迁新不存在不足信之处。而真正不足信者,是“李历五派衍纲”。李琪在唐同光元年即公元923年时应该已有孙辈,而923年距李纲出生的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相差整整160年,故从李琪到李纲按理需历七至八代。笔者前面已经论及,史籍记载李德裕生李烨,李烨生李延古,但没有记载李德裕生李琪。而据《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系》、《安顺李氏世系》及《高宗李治后陇西李氏直线世系》所载:“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忱——李——李晔——李——李熙照——李韬云——李英亮——李新成——李训教——李泰青——李泳定——李纲”。显然,这些世系表说明了李纲为李唐宗室直系后裔,而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记载的也是如此,但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的不是出自李唐皇族,而是李晟后裔,即将李纲列为西平王李晟后裔和仲章公先祖,这明显找不到依据,不足为信,虽然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载一点也不严谨,有点胡乱拼凑的感觉,但有诸多史籍可证,李纲确属李唐皇族后裔)。

另据阮荣华先生在《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之《南渡的唐室宗系》一节所述: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算起,于李纲为七十七世。从李纲上溯至唐朝,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即唐高宗。李治为陇西李氏的五十八世,也就是说,李纲与李治之间相隔二十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宋史·李纲传》载,李纲籍贯是邵武人,即今福建邵武。翻开今福建上杭、连城、武平等地的李氏宗谱,其氏族谱系世代井然,上溯陇西李氏之始,下讫火德公,每世记载详尽。据福建上杭李氏火德公总祠李氏史记编辑小组所编撰的《李氏史记》载:陇西李氏第六十九世,是唐朝最后一位哀帝李柷,公元908年,哀帝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此时,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部杀光了,只有熙照被堂叔李开来救了出来。李开来,字瑞采,生于公元831年。唐室遭难时,他任浙东尉。公元908年,他已77岁,他把李熙照从危难之中救出后,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李开来的原籍——福建邵武。李熙照随堂叔来到福建邵武,于是认开来为义父,这个唐室苗裔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李开来自己生了一子,名熙临,但未成人即亡,李开来便以熙照为嗣。李开来之祖系也属陇西李氏。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公元1140年(宋绍兴十年庚申)逝世于福州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葬怀安县桐口大嘉山南麓(今属闽侯县中房乡湖里村),享年58岁。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夏,又名信甫、显璠),生于1106年(宋崇宁五年丙戌),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薄、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饮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1181年(宋淳熙八年),享年76岁,葬于归德州。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已酉),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李燔卒于1197年(宋淳熙六年),享年51岁,葬于石城。李燔第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生于公元1152年(宋绍兴22年壬申岁)。李孟九岁承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1160年),时宋庭年贡金帛于金,财政空虚,竟逼民预先交纳三年田租,再加上其他征税,民无法生存,纷纷逃迁。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李孟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北石壁(今福建省宁化县内)开基,并改名为奇兴。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出生在江西石城。李珠六岁时(1181年)承父从石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李珠夫妇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至1251年,在李珠76岁时,才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李珠卒于公元1255年(宋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先葬丰郎村(福建上杭县内),后移骸于广东梅县松口,因而现丰郎有李珠公原穴,广东梅县松口也有李珠之墓,并在1985年得以重修。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公元1231年,宋陈韦镇压闽浙一带农民起义时,水德公时29岁,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其后水德后裔再次外迁,甚至还有迁至山东的。公元1226年,木德、火德在成吉思汗攻西夏时离开宁化石壁,先居福建上杭县,其后裔又有迁徙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由此可见,从李纲上溯至李渊,下溯至火德,世系清清楚楚,代代有根有据,不容置疑,但上溯与李晟、李愬挂不上号,下溯与与行公、仲章公联系不上,因此,我族前谱所载李愬至仲章公之间的世系,错误最多、缺漏最多,也是最难考证、最不好补齐的世系。如果按前面考证仲章公出生于1240年推算,此时李纲的玄孙李珠正好64岁,那么仲章公至少与珠公的孙子同代,也就是说,仲章公比李纲要晚六代,当与李纲七世孙同代。假设李纲真是仲章公的先祖,按我族前谱所载“纲孙文,文孙用期,用期孙与行,与行生仲章”,仲章公正好为李纲七世孙,这在时间上与前面的推测倒是相合的。只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出李纲是李晟后裔和李仲章先祖的历史证据。

再据李学勤主编、李锡厚、文启明著《中华姓氏谱.李氏》一书考证:李愬以父荫入仕。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自请讨淮西吴元济。次年,李愬生裕,裕生宣。宣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丙辰(838),娶毛氏,生仰常。仰常名庭辉,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卒,享年80。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唐宗室的安全受到威胁,仰常当时已娶官氏、毛氏,有子6人,分头四出逃难:长子沧,迁咸阳;次子波,迁安定(甘肃固原);三子某,迁河北;四子澎,迁雍凉(指雍州和凉州,今陕甘境内);五子洪,迁湖北;幼子泽溥,随仰常逃难,到达盱江(即江西境内的汝水)谷村,于是成为盱江人。泽溥名巩,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享年70岁,娶秋氏、白氏,有子5人:长恝、次敏惠、三愍、四应、五某。敏惠名椿,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8)生,卒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享年73岁,娶贡氏、候氏,有子3人:长仁、次义、三礼。礼名兰,后周广顺二年(952)生,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享年64岁,娶縻氏,有子3人:长元、次素、三晃。素,字春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生,卒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享年87岁,娶庞氏、晏氏,有子4人:长俦、次扩、三乐、四翔泰。翔泰,初名始经,真宗祥符六年(1013)生,卒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享年72岁,娶融氏、徐氏,有子3人:长銮、次光、三邵。銮,名荣昌,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生,卒于微宗崇宁二年(1103),享年68岁,娶柴氏、朱氏,有子2人:长凌江,次梧江。凌江讳源,一作震源,字庄泉,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生,卒于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享年82岁,娶王氏、赵氏。凌江有子4人:长子为李乔木,字楹础,号振堂,即文庄公。次曰柱硕,官御史中丞,为新会(今属广东)天等瓦冈始迁祖;三曰师道,官豫章太守,为新会荷塘始迁祖。四曰友闻,官忠翔郎,为鹤山(今广东鹤高)古劳始迁祖。乔木,善诗文,博学强记,登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绍兴十七年(1147)十二月四日奉谕葬南恩州城东20里纱帽山之原。乔木之子玖,以孝宗乾道七年(1171)领省解(一作“岭省解元”)。以上可以得出李愬至李乔木的直线世系:愬--裕--宣--仰常--泽溥--敏惠--礼--素--翔泰--銮--凌江--乔木。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李愬后裔的情况详录于此,本希望能从中找到我族自李愬之后仲章公先祖的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还是很让我失望,正如我前面费了很大的努力,将李纲做为基点,在有史可考的世系表中向上溯,也向下溯,希望找出李纲是仲章公的先祖的一点证据一样,最后让我劳而无功。由此可见,虽然我族前谱与新化李氏通谱等谱牒均“宗”而称仲章公为李后裔,但考证的依据实在不足,当然,笔者在此也不敢断然否认“宗”的观点而认为仲章公不是李的后裔。

如果按“宗愬”的观点李愬是我连溪李氏迁新始祖仲章公先祖来整理李愬至仲章公之间的世系图表,从李愬至仲章公中间相差467年的世系,笔者目前无法考证填补。而我族前谱所载“愬--绅--德裕--琪--祥(历五派衍纲)--纲(孙文)--文(孙用期)--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与行--仲章”世系中,已被笔者证实:李绅不可能是李愬之子,因为李绅比李愬还大1岁。李德裕绝对不是李绅之子、李愬之孙,因为李德裕是李吉甫之子、李栖筠之孙。李璋比李琪至少要大60岁,两人不可能是兄弟,也绝对不是李德裕之子,因为李璋是李绛之子,李德裕之子是李烨,其孙是李延古。李璋之子李朝与李琪之子李祥也相差至少在60岁以上,唐同光年间避乱同徙庐陵的可能性也不大。李纲的先祖是李唐皇族一支的李渊、李世民,而不是西平李氏一支的李晟、李愬,故李纲是仲章公先祖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这样,这个直线世系已基本被我的论证否定。如果硬是要我列出一个李愬至仲章公的直线世系图,笔者在此只能根据李愬至李乔木的直线世系图(愬--裕--宣--仰常--泽溥--敏惠--礼--素--翔泰--銮--凌江--乔木)和李纲至李珠的直线世系图(纲--贵--奎--孟--珠),通过比对时间年代来推测。李愬773年生、李凌江1064年生、李纲1083年生、李珠1176年生、李仲章1240年生,李纲与李凌江的儿子李乔木应是同一年代,李仲章与李珠的孙子应是同一年代,而李愬到李乔木一共是12代,李纲到李珠的孙子一共是7代,以此推算,李愬到李仲章一共是18代,即李仲章应是李愬的十八世孙,这与两人相差467年基本上套得起来的。据此,笔者将推测出的李愬至仲章公的大概直线世系图列出如下:愬(曾孙琪)--琪--祥(九世孙文)--文(孙用期)--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与行--仲章。对这一段世系的探索,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载“琪--必祥(二世孙文)--文(九世孙用期)--用期(九世孙午)--午--与行--仲章”世系表,值得注意和参考。
                                                                          (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