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远征军》从抗日题材中成功突围

(2012-06-21 12:58:16)
标签:

杂谈

http://s9/middle/a6b9f7fdtc2f461b92478&690


 

最近正在追看新疆卫视中视丰德热播剧场播出的《中国远征军》,尽管这已经是第三次回顾这部剧了,但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依旧如初。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作每年在荧屏上层出不穷,创作者们以各种方式提醒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别忘了历史伤痛,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抗日剧中,不得不说有的作品只是取巧于民众对于那段历史的感情,以此博得一个可观的收视,或者说一份丰厚的利益;也有的是真正怀着对历史、对英雄的敬意,以一种或激昂或悲天悯人的情怀缅怀那些为了自由、独立而燃起的烽火狼烟。《中国远征军》无疑是属于后者。而这份深沉的感情、人性的关怀,再加上独特的国际化视野,也使该剧在众多相同题材中成功突围,成为抗战剧的典范之作。

 

一份诚意:缅怀的诚意令其他抗日剧难以比肩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等电视剧的“科普”,我想对于不少人来说,中国远征军是历史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陌生词”或“偏僻词”。艰难抗日中,为了保护祖国的大西南后方,保护滇缅路这最后一条国际运输线,40万中国军人远征缅甸,20万将士埋骨他乡,到今天,绝大多数忠魂依然无法魂归故里——这是一段应该被铭刻,却又一直未曾得到应有重视的历史。《中国远征军》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一段惨烈历史,讲述远征军远在他乡所直面的危险,所付出的牺牲,所承受的苦难……没有矫揉的强化,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真实还原发生在缅甸、重庆、云南三地的人与事,但整部剧看下来,却全是对远征军的崇敬与深情,抑或是愧疚。自以为内心强大,但在看剧的时候,好多次眼泪盈眶,我想,《中国远征军》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远征军将士,也拿出了十足的干净的诚意,这份诚意直击人心,是很多抗日剧难以比肩的。

 

一份关怀:给予埋骨他乡的小兵们最大的尊重

     人性关怀是《中国远征军》赢得尊重的另一方面原因。在战争中,“人过留名”的往往是战功卓著的将士,荧屏上也热衷于展现这些少数英雄们的英勇与显赫。在《中国远征军》中,虽然也有韩绍功、戴安澜这样的主线人物,但整部剧突出的绝对是肖义、姚二林、杨文、李兰这样的人物以及埋骨他乡而不知名的战士。所以,当表现肖义挺身救二林,二林对着肖义尸身恸哭,女班长为了不拖累战友而选择自杀等等情景的时候,他们的悲与哀能够激发出我们心中郁积已久的块垒。“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中国远征军》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给予了流血牺牲的小兵们最大的尊重,这应该是对远征战士们最大的安慰吧?

 

一种视角:走出国门的抗战开拓抗战剧新局面

         如果说,深厚的感情和人性关怀为《中国远征军》增加了其内涵深度,国际化的视角则拓展了国内抗日剧的表现广度。不得不说,在几十年来的创作中,抗日剧几乎涉及到了每一类题材,在做到了极致的情况下,也出现了走向趋同、奇幻等误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远征军》将视角对准了中国军人跨国出征的题材,一方面真实反映了当时抗战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尝试一种以世界的宏大视角思考中国的抗日。同时在剧中,英国盟军的元素既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也在他们的比照下突出了远征军将士们可歌可泣的精神,内涵可谓丰富。在开拓抗日剧创作新局面上,《中国远征军》表现出来的宏阔视野对后者应该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http://s12/middle/a6b9f7fdtc2f467012e5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