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橹之死研究1

(2013-11-15 07:02:35)
阿橹,原名鲁荣福,祖籍河北乐亭,1965年生于黑龙江宾县,曾在中国人民银行松花江分行工作,担任《松花江金融》杂志副主编,后辞职。早期曾加入“关东诗社”,1989年5月6日在《诗歌报》上发表的《阿橹之死》被认为具有“超前意识”而广受关注。1992年冬在《诗歌报》发表的随笔被该报评为当年两篇年度随笔奖之一。曾担任世界华人诗人协会(香港)理事,是该协会历史上最年轻的理事。

2荣誉

80年代荣获“第十四届青年文学新诗奖”和日本NHK和平年征文,90年代获得某权威刊物评选的“中国十大先锋诗人”称号,是“先锋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共创作自由体诗总计千余首,诗歌及随笔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当代》、《诗刊》、《星星》、《绿风》、《诗林》、《诗神》、《诗潮》、《诗歌报》、《葵》及台湾《秋水》诗刊、美国《一行》诗刊等海内外报刊,多次在国内外获奖。诗歌选入《中国诗库2007卷》(《诗刊》选编)等诗集。著有诗集和散文集《寂寞的旅行》、《雪的草原》(台湾出版)、《阿橹之死》、《送给忧郁女友的红玫瑰》等。
 杀人犯来到诗人中间

 

 

                                

 

     伊沙 八年前,秋天。我所在城市的文化界因一个台湾文学社团的来访而搞过一次场面挺大的宴会,宴会开始时是由组织者介绍双方来宾,我的名字出现在那份冗长名单的最后——我记得是在起身站了一下之后,大伙就开吃了。坐在我身旁的一位留长发的青年画家在向我介绍一种叫作“深水炸弹”的喝法——就是将一只斟满白酒的小酒杯倒扣在一只较大的倒满啤酒的杯子里,立马会咕嘟嘟地泛起一串水泡,然后端起来一口喝掉。这么喝好像就特别能充汉子,看谁不惧“混酒”的厉害。正当我和那位画家拼过三轮“深水炸弹”之后,有一个面孔白净的小生端着一杯啤酒来到我的身边,他说他叫“阿橹”,想跟我喝杯酒,我端起酒杯站了起来,先干酒然后一通寒暄。当时我对他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黑龙江的,他自己说是陪那个台湾团过来的,那个台湾团先到东北,然后北京,一路下来。

 

    宴会快要结束时,阿橹又过来了,我们是一块离开那个宴会厅的——这一点我记得很清楚:走出大门我们就站在黑暗中对着一个水泥柱子撒尿,一边撒尿一边说话,他说跟这帮傻逼喝酒很没意思,他说请我找几个像我这种真有实力的本地朋友再聚一次,他来坐东。我满口答应。撒完尿他请我上隔壁宾馆他的房间坐坐,说是想介绍一个台湾的出版商给我。原来那个出版商和他同屋,据他介绍说是台湾十大出版商之一,落座之后我很快发现和此二人话不投机,也就很快告辞了。我替阿橹已经和几个朋友打好了招呼,可是我俩在第二天晚上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却吵了起来,起因在我——那时我年轻气盛,不能容忍他在发言时满嘴放炮胡说八道。于是他要请的那顿饭就不了了之了。

 

    “幸亏你和他吵了架,否则我们这几个没准都会成为他的刀下鬼!”我的朋友老沈在“阿橹杀人案”爆出之后曾说过这么一番话,他说得很有根据,阿橹杀人就是让朋友介绍朋友,然后专杀朋友的朋友,目的仅仅是这个人随身带的那点钱。我从后来报刊上的报道中发现时间不对,那个时候他跟着这帮台湾人混,后来为了去台湾他在自己所在单位私开了一份假证明,回来之后被开除了公职,之后便和一位劣迹斑斑的“发小”混在一起,一连串地杀人是再往后的事。

 

    不光老沈,那次被我带邀的朋友在阿橹案发后都心有余悸,因为毕竟是一个潜在的杀人犯来到了我们中间。

                           (文章来源:伊沙博客 鸣谢!)
阿橹之死:一个诗人的死亡传奇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飘洋过海的来看你。”这是一支深情而悲伤的歌。这支歌源于台湾歌手娃娃的一段真实经历。她爱上一名北京男子,陷入两年的苦恋,不能自拔。那个让女孩“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我竟悲伤的不能自己”的男主角,是东北诗人阿橹。阿橹,黑龙江人,一米八五,大帅哥,情圣。当年追一个太阳岛宾馆的服务员,打电话问那女的想不想见他,然后在夜里无船的情况下,头顶衣服游过松花江。少女杀手,平生对女人攻无不克,和台湾作者娃娃有过一段。娶了老外,再后来,抢劫杀人,毙了。

 

90年代初,阿橹进京,混得潦倒至极,朝不保夕,走上与人结伙打劫杀人之路。他们把勒死的人冻在租来的小平房床底,而后去南方逍遥很久(忘记了)又悠然返回(根本不会作案,也没有案犯的经验),春暖花开邻居闻见异味,报警。处以极刑。

 

摘录两首阿橹写的诗歌:

 

船    

那是些下雪的日子
我在江畔等船
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远行
我把一生的缘情揣在怀里
望着流速沉缓的江水
就在我衰老的地方
一只船
凌波而来
那  么  
象我的歌声在作最后的绝别
象我伤痛的心
在抽搐中
最后一次将往事拥紧
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我年轻过的地方
那些开败的花儿
以没有果实的结局向我致歉
雪  就这么无情地掩埋了它们
在我一生都没有抵达的地方
我把一些破碎的往事
拼凑在一起
我的心也就在此到岸
有如盛开的雪莲花一样温暖

              1986.5.26

 

 

阿橹之死

  文  阿橹

 

1

一万次地走过自己
在自己的废墟中伫立
万物静穆
我在聆听一种声音
虔诚的  如一匹老马
在黄昏的林际打着瞌睡
心境旷远  更旷远
而后流水般回顾一生
 
离我的墓地很近很近了
才发觉  自己是这样一种草
这样的一种理由
在铺展一万种假设的季节里
生命由青变黄再变青
脚步有急变缓
最后失去重心

 

2

莫大的悲哀   使雨水善良起来
我在远方
瞩望自己
瞩望深水彼岸荒凉的水域
瞩望山峦
我是叠嶂中的一轮浑月
山坳中大醉的一盏孤灯
 
我真的要走了
穿越母亲的草原和旷野
找到归宿
不知哪一朵小花
陌生地为我歌唱
不知为何把我的来世
称作不幸
可怜的人之源呵我怎么能够!
 
你的生命之泉如烈烈浓焰
点燃我的焚水之岸
母亲的眠歌催我入梦
这又是哪一年
为何连自己也变的如此陌生
而又相当遥远

 

3

 

永无宁静的宁静片刻
无需以任何方式昭示我的灵魂
我的饥饿孤闷我的犹豫伤感的诗笺
如此而已
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
先我而去的人
又狰狞着从四面八方涌来
那些鲜花很美
我却望尘莫及
孤伶伶地回头
远离死神之夜多么宁静
飘逸的雪花
在我心内外
不可改变

4
为何以我的存在包容所有存在
在我生命的起点  总是你
给我血液和精髓
我的忏悔如晚归的秋鸿
梦歌般给万物以提示
 
这样的时刻
让我殇于父亲之前  让母亲
以挽歌的绝唱
为我  也为大地上的四季
守眠
 
1989年5月6日

 

 

这样的诗,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岁月湮没。这样的传奇,注定成为荒原上,幽艳的磷火。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飘洋过海的来看你。”这是一支深情而悲伤的歌。这支歌源于台湾歌手娃娃的一段真实经历。她爱上一名北京男子,陷入两年的苦恋,不能自拔。那个让女孩“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我竟悲伤的不能自己”的男主角,是东北诗人阿橹。阿橹,黑龙江人,一米八五,大帅哥,情圣。当年追一个太阳岛宾馆的服务员,打电话问那女的想不想见他,然后在夜里无船的情况下,头顶衣服游过松花江。少女杀手,平生对女人攻无不克,和台湾作者娃娃有过一段。娶了老外,再后来,抢劫杀人,毙了。

 

90年代初,阿橹进京,混得潦倒至极,朝不保夕,走上与人结伙打劫杀人之路。他们把勒死的人冻在租来的小平房床底,而后去南方逍遥很久(忘记了)又悠然返回(根本不会作案,也没有案犯的经验),春暖花开邻居闻见异味,报警。处以极刑。

 

摘录两首阿橹写的诗歌:

 

船    

那是些下雪的日子
我在江畔等船
那将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远行
我把一生的缘情揣在怀里
望着流速沉缓的江水
就在我衰老的地方
一只船
凌波而来
那  么  
象我的歌声在作最后的绝别
象我伤痛的心
在抽搐中
最后一次将往事拥紧
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我年轻过的地方
那些开败的花儿
以没有果实的结局向我致歉
雪  就这么无情地掩埋了它们
在我一生都没有抵达的地方
我把一些破碎的往事
拼凑在一起
我的心也就在此到岸
有如盛开的雪莲花一样温暖

              1986.5.26

 

 

阿橹之死

  文  阿橹

 

1

一万次地走过自己
在自己的废墟中伫立
万物静穆
我在聆听一种声音
虔诚的  如一匹老马
在黄昏的林际打着瞌睡
心境旷远  更旷远
而后流水般回顾一生
 
离我的墓地很近很近了
才发觉  自己是这样一种草
这样的一种理由
在铺展一万种假设的季节里
生命由青变黄再变青
脚步有急变缓
最后失去重心

 

2

莫大的悲哀   使雨水善良起来
我在远方
瞩望自己
瞩望深水彼岸荒凉的水域
瞩望山峦
我是叠嶂中的一轮浑月
山坳中大醉的一盏孤灯
 
我真的要走了
穿越母亲的草原和旷野
找到归宿
不知哪一朵小花
陌生地为我歌唱
不知为何把我的来世
称作不幸
可怜的人之源呵我怎么能够!
 
你的生命之泉如烈烈浓焰
点燃我的焚水之岸
母亲的眠歌催我入梦
这又是哪一年
为何连自己也变的如此陌生
而又相当遥远

 

3

 

永无宁静的宁静片刻
无需以任何方式昭示我的灵魂
我的饥饿孤闷我的犹豫伤感的诗笺
如此而已
走在空无一人的广场上
先我而去的人
又狰狞着从四面八方涌来
那些鲜花很美
我却望尘莫及
孤伶伶地回头
远离死神之夜多么宁静
飘逸的雪花
在我心内外
不可改变

4
为何以我的存在包容所有存在
在我生命的起点  总是你
给我血液和精髓
我的忏悔如晚归的秋鸿
梦歌般给万物以提示
 
这样的时刻
让我殇于父亲之前  让母亲
以挽歌的绝唱
为我  也为大地上的四季
守眠
 
1989年5月6日

 

 

这样的诗,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岁月湮没。这样的传奇,注定成为荒原上,幽艳的磷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