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bmiddle/0033hBx7gy6R6s6kVLc92&690
近年来,有些科普文章根据国外的动物实验结果或少数人群的调查资料,宣传喝牛奶会致癌的观点,对我国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实际上,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首先,动物实验中的许多条件与人的饮食方式截然不同,其结论不能直接推演到人的身上。特别是这个试验将酪蛋白作为试验大鼠唯一的蛋白质来源,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饮食结构。我们喝的牛奶90%以上是水,其中蛋白质含量约3%;1-2杯牛奶所含的蛋白质仅为7.5-15g,之占人体每天蛋白质需要总量的10%-20%。与动物实验中使用的100%的酪蛋白完全不同。另外,动物实验室先用黄曲霉毒素引发癌症,再使用大量酪蛋白促进黄曲霉素的致癌作用,并不是酪蛋白直接引发癌症。因此,将此试验结论说成“喝牛奶致癌”是错误的推断。
另一方面,国外科学家的试验和调查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居民牛奶摄入量过多的问题而设计的,与我国居民饮食的实际情况有本质的差异。欧美国家牛奶消费量平均超过每人每年300kg,而我国居民只有21.7kg,相差15倍之多。
因此,发达国家膳食指南的目标是减少一些牛奶摄入量。如《2005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9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天食用700ml脱脂或低脂牛奶或者乳制品,比他们目前的平均摄入水平大概降低20%;而我国则必须大力提倡增加奶类的摄入量。2007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把奶类食物推荐量由1997年的100g增加到现在的300g,比目前的平均摄入量大约增加3倍。即使按照目前推荐的饮奶量也仅仅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仍低于美国推荐量的一半,所以没有必要担心牛奶过量对健康的影响。
营养宣教工作必须根据营养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要结合本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资料,才能达到指导民众实现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目标。把少数试验结果不加分析地去进行普遍宣传,以致在社会上引起误解是一种不尊重科学、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摒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