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本子用甲戌、己卯、庚辰做底本,六十四、六十七回以列藏本做底本,校以其他十个抄本,综合校勘,后四十回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程甲本做底本,校以蒙府本、三家评本、程乙本、杨藏本,另附有曹雪芹佚稿后三十回内容的脂评辑录。
郑庆山,生于1936年,黑龙江省绥棱县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任黑龙江省克山师专中文系教授。
以个人之力做这种汇校本子的确不容易,郑教授“兼美”的想法值得称道,但问题是《石头记》历来就无定论,各本有各本之长处与不足,版本先后又有争议,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红学知识以及鉴别能力,怕是事倍功半。我读到这个汇校本,就感觉并不理想,衔接上似总有牵绊,虽然算得上完整,却并不完善。依我想来,他是被这些版本缚住了。若果有一人,不用这织补方法,而凭自己推优鉴赏的直觉去做一个本子,也许更有效果。
这书中的第六十七回“馈土物颦卿思故里,讯家童凤姐蓄阴谋”最是奇怪,郑庆山说“惟列藏本几乎未改”,“为原著”,可我觉得这原著并不是最佳的,文字风格与前后皆不相同,十分粗糙,如薛蟠小像、宝钗见东西后的反映、薛姨妈宴请伙计等处,与我之前所看的版本的写法都不同,最不能接受的是,人物个性偏离轨道,如宝玉道“宝姐姐,鬼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见一个儿”,而宝钗竟叫他“呆小爷”,又说“若真的果有鬼,你又该骇哭了”,全似袭人等一干人口吻。宝玉怎会将黛玉心事说与袭人?又凭空生出许多闲笔,如莺儿往巧姐处送礼物,袭人问给探春的菱角、鸡头等,显得冗余。凤姐讯问家童一节更是粗糙,原来看到兴儿、旺儿的对话,觉得文笔绰约,如今这列藏本上,旺儿作为陪房,在凤姐面前答出“兴儿在新二奶奶那儿呢”的蠢话,真该打嘴。凤姐与平儿的对话也未曾润色,全不配阿凤风格。这回最大的问题是人物个性全失,某人的话全不似某人,宝钗像袭人,袭人像秋、麝,黛玉、凤姐也都乱成一团,内容虽未变,却已害文心,即便出自雪芹,也是毛坯一样的东西。
除去甲戌,庚辰是我最早接触,也是感情最深的一个版本。庚辰本中六十四、六十七两回也已佚去,上海古籍补上己卯本的这两回,但己卯也并非原稿,而是后人据程甲本修改伪托的,于是我看到的那个版本重新补入了蒙古王府本的六十四、六十七和六十八回的一部分文字。我的看法是,在这一部分,王府本的文字精当合理,胜过列藏本。
红学版本研究博大精深,非我之所能,但作为红学爱好者,我希望看到的是一部最能体现雪芹风格的作品,即便不完整,也可让我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