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不想战争,但中国人最不怕战争
(2012-07-14 03:25:44)
标签:
杂谈 |
中国人最不想战争,但中国人最不怕战争(说明:这个命题仅适用于对外战争)
关于战争,最能准确描述中国人的话有两句,一句是:中国人最不想战争。另一句是:中国人最不怕战争。
张艺谋的《英雄》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两重境界:剑的最高境界——无剑;英雄的最高境界——不杀。看了这样的电影,我们无法不发出赞叹:美哉,中华文明!“无剑”和“不杀”这四个字,堪称中国和平文化的点睛之笔。无论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价值取向,都显示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和平的文化,而不是战争的文化。
中国人最热爱和平,最不想战争,并不是中国人最怕战争,最不会战争。历史上中国人最不怕战争的例子很多,这里仅举三例。
第一例,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时期,卫青与霍去病对匈奴的七战七捷,使得横冲直撞不可一世的漠北匈奴,元气大伤。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继续顽抗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消灭。东汉初年,匈奴势力重新抬头,南匈奴归顺汉朝,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过公元73年89年91年,三次大的战役,北匈奴被击溃,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三百年之后,即公元四世纪,这路匈奴人终于侵入黑海北岸,引起多米诺式的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歌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侵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于排山倒海而来的野蛮民族,无法抵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
第二例,是唐朝与突厥的战争。唐代的时候,西北草原上的突厥,是一个实力十分强大的民族,对唐朝形成咄咄逼人之势。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政局不稳,10万铁骑长驱而入直抵长安城下。长安城岌岌可危。
睿智英勇的唐太宗临危不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突厥人的眼前。突厥人大惊。太宗言正词严斥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破坏停战协定。颉利可汗无言以对,只好与李世民在渭水再次结盟。四年后,唐太宗派出由李靖率领的唐军,对颉利发起攻击,击溃其部落。颉利本人被俘。在随后的大约50年中,东突厥汗国臣属于中国。
东突厥被征服后,西突厥又开始起来与唐朝作对。公元642年,唐将郭孝恪在乌鲁木齐附近打败咄陆部可汗,唐朝获得了对西突厥汗国的宗主权。公元651年,贺鲁可汗恢复西突厥汗国,发动反叛中国宗主权的叛乱。唐高宗派遣大将苏定方出击。时值冬季,天寒地冻。西突厥人根本没有料到唐军会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前来进攻,惊惶失措之下大败。至此,东西突厥皆为唐征服。突厥残部被迫西迁。公元7世纪,被中国打得大败向西落荒而逃的突厥人,到达中亚呼罗珊一带。13世纪时,又西迁至小亚细亚。公元1299年,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达到极盛,成为历史上又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第三例,是中美交手的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杜鲁门总统为了灭绝赤色,决心先打掉北朝鲜,从而占领亚洲大陆一端,再谋求最终消灭赤色中国。于是他调兵遣将,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51万3000人,坦克2400辆,战机4000架,各型炮火50000门,同时动用了原美国海军第1,2,3,7四只舰队群,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杀向北朝鲜。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让人吓破胆量的架势,任何一个国家,哪怕是当时强大的苏联,也轻易不敢与之交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刚刚建国贫穷落后,而且根本没有什么先进军事装备的新中国,在苏联迟疑不决的情况下,勇敢地接了美国的招,单方面出兵抗击美国联军。于是,一场惊人的战争就此爆发了。100万中国士兵,在没有远程炮火支援,没有空中火力掩护,没有地面集群装甲突击的情况下,仅依靠着火器兵器时代最原始的卡宾枪(冲锋枪)手雷,打败了美国人率领的联军!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击败所谓的“联合国力量”的先例,是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原本不可一世志在必得的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除了113000名阵亡士兵,84000名伤员,以及换回来的45000名被俘人员外,一无所得。最后,只好满脸丧气失魂落魄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在上述三例中,两例发生在中国古代,一例发生在新中国。三例中,中国的对手都称得上“强大无比”。
匈奴先是在中国西北的广袤土地上,纵横驰骋数百年,几乎可以称得上打遍天下无敌手。然而,这个草原的骄子,却在中国手里败得一塌糊涂。最后只好落荒西逃。被中国打得焦头烂额的匈奴,在西逃的途中,又成了无坚不摧的利剑,所到之处,攻城掠地,摧枯拉朽,无人是它的对手。最后,连庞然大物西罗马帝国,都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被匈奴人扫掉。可以说,匈奴人几乎打败了所有的人,包括“战神之国”古罗马帝国,但是独独打不过中国。
突厥人与匈奴人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一个以强悍著称的民族。在没有被唐朝征服之前,它在当时中国的西北部地区,建立了赫赫的战功,是一个无往而不胜的民族,曾经令许多国家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但是,突厥却臣服在中国的脚下。突厥被唐击溃的余部,西迁至中亚后,所建立的奥斯曼帝国,不但攻占了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而且最终建成了除罗马帝国之外的另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读这一段历史,使我们对中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与罗马帝国相比,中国的“武功”,看上去的确是差得很远。罗马是靠征服建立的帝国,中国恰恰相反,靠的是“文治”。历史上,中国给人的感觉,基本上是一个文弱的国家,人们都穿着长袍,戴着头冠,迈着方步,嘴里“之乎者也”。
然而,正是这个看上去“文弱”的中国,不打则已,一打,则任何强敌都不在话下。罗马帝国征服了那么多的国家,却无法对付败在中国手里的匈奴人,突厥人,就很好地说明了,看上去“文弱”的中国,实际上有多么的强硬——一种骨子里的强硬!一种无人可敌的强硬!
中国的这种“强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战争中,再一次得到印证。朝鲜战争(中国对美国+联合国队军),中印战争(在印度背后有美国,英国和苏联,中国对付的实际上是三个强大对手的合力+印度),中苏珍宝岛战争(中国对苏联),哪一个对手看上去不比中国强大几倍?但是,哪一次这些强敌不是败在中国的脚下?
说到这里,我们对于中国所面临的战争威胁,倒有了几分坦然。如果别人真的将战火烧到了我们的家门前,中国绝不会退缩。并且十有八九,胜利最终将握在中国手里。这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因为它来自历史,来自文化,来自一个民族的个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