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桃花诗 (外2题) 作者 边建松
(2012-06-06 08:35: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解读与赏析 |
《海子诗全编》集中了海子的六首桃花诗。四首是87年草稿;88年草稿1首,并且修改2首;89年3月14日和15日,集中修改并写作5首。做这样的统计并非无聊。一是我们知道海子87年后投入长诗写作,而桃花诗时间跨度长,渗透于他的长诗创作之余;二是在他晚期念念不忘这一批诗歌,似乎有宿命隐喻的味道。我常常想念这位诗歌烈士,在寒冷的冬夜,展示在海子面前的桃花究竟是什么意思。海子不是哲人,他只是为诗歌而生的赤子,犹如短命的桃花,如火般将我淹没。
1、海子的桃花没有传统,完全是他自己的。
传统的桃花意象,往往与少女有关,与青春有关,与温婉含蓄的爱情有关。诗经的"桃之妖妖",唐朝的"人面桃花两相映",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桃花扇》。外国诗歌中,也少有人写这种植物。西川写《桃花开放》,不明写作时间,大约早于海子,也与爱情有关(他穿插了一个爱情故事)。海子的诗中,我读不到传统,屏弃了俗常琐碎的描写,直接用他擅长的比喻写到:“像一座雪山壮丽燃烧”(448)“春天的火把”(449)“部落的桃花”(450)“像石头从血中生长”(450)“太阳的私生女儿/在迟钝的流着血”(455),全是出自个人胸臆的幻觉。一个没有传统的人,要么缺少生长根基,要么自在生长根基。海子无疑是后者。他孤独地写作,以此作为事业,本身就是一次烈火行动。他终于强大了,可以完全地、整体地说出自己。这种转换是难地。举李白为例子,他先是学六朝诗歌,后来跳出这个圈子,独树一帜。海子与此类似,面对桃花,他终于说出:“少女的黄金在内部流淌”(454)。
2、几个词语:独立的个人语言
没有个性标志的诗人,不是独立的诗人。个性有真与伪之别。伪则矫情。海子诗歌个性标志,一是干净直接的表达和语速,一是跳出现当代的熟语,构建了自己的意象系统(话语系统)。他直接从自身经验(包括经历、阅读、冥想)出发,创造性的达到了人言合一。作为读者,如果不能从他的语言出发,干支语言表象下的独立的经验,是不成熟的举动。他的语言标志,一是比喻,倏忽其来,飘然而去,蜻蜓点水,却余味无穷。二是用词直锲本真,“桃花开放/像一座囚笼流尽了鲜血”(448),这里的“囚笼”;“桃花抽搐四肢倒放在我身上”(449),这里的“抽搐”;“刀的头发在十分疲倦的飘动”(450),这里的“疲倦”;“我们在愤怒的河谷滋生的欲望”,这里的“愤怒”;“从笨重天空跌落的”(452),这里的“笨重”;“内在的火,寒冷无声地燃烧”(453),这里的“寒冷”;“内脏外的太阳”(454),这里的“内脏外”;“像一个起义集团的内部”(455),这里的“起义集团”。列举的这些句子和词语,有力与力的交锋,情与情的交织,是海子的移情作用,是海子的个人特产。感应的神经把我们拉得紧紧,不肯放松,由此产生了他诗歌的密度。意象由量上升为质,创造了形而上的效果。这是一个全心全意的诗人,独步高迈的诗人,不计后果的诗人,也是顾及发愤的诗人,痛苦狂想的诗人。人言合一,产生人诗合一。我们优雅的命运在这些语言面前被砰然一击,冷漠的心灵由此激然淋醒。
3、走进桃花内部
如果仅仅凭借几个词句,是不能让人浑然一体的振奋的。海子89年3月15 日《桃花》(455)短诗,仅6行。在自身意象系统的基础上,我看到了不和谐的毁灭。“黄金的车子上”,被“爆炸裂开”的,是让人爱怜的“女儿”,是“太阳的私生女”,已经“流着血”。这4句诗,美的及至,与悲的情调结合,恰如海子对自身一闪而过的评价:要拥抱理想世界最高的王位,却只能抚摩客观世界中卑贱的个人。在燎原《扑向太阳之豹》一书中,我知道海子生活的贫困:物质上几近一无所有,而且要支援老家;感情上孤独无援,还要安慰双亲。人在座神的事业,艰辛得让人扼腕。后面两句:“像一个起义集团得内部/草原上野蛮荒凉得弯刀”。起义集团,一指反抗,二指壮烈隆重;这也是海子对拘囿自身生存的反抗。但只是一把退潮后的弯刀,空有一身力,不明指向何处。周身都是黑暗,燃烧自己这把“火把”之外,谁能够为海子加添一把薪火?各人有各人的道路,疲于奔命。海子是知道的。卑微的人生,是挥霍不起、浪费不起的。这困扰着海子,他这个热爱粮食和火焰的小农民是走不出的。在生存面前,他不是道,而是儒。人与神、诗歌与生存,青春的火焰与永恒的真理,永远是牵缠海子的两件不可分析的事情。他短暂的一生由此注定,他辉煌的一生由此注定。走不进海子的心灵世界和生存景况,是永远读不懂海子的。而那些所谓高贵的人们,具有优势的人们,有怎能够评价海子这位“太阳私生的女儿”的平民的痛苦呢?这也是海子在长诗中迫不及待(迫不得已)用大词(如“天空在海水上奉献出自己真理的面容”)(801)的缘故。我认为读海子,要放眼量,清楚诗歌之路;也要赋悲怀,清楚生存之路。
海子:1964——1989
本文引文皆出自上海三联书店《海子诗全编》
(写于06年)
海子:人本主义
(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