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著作后记之《老支书的传闻后记》

(2025-07-31 15:23:05)
标签:

浩然

后记

老支书的传闻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著作后记之

<老支书的传闻>后记

 

    我整理完《老支书的传闻》这本集子,正巧到了党的生日。书的主人公是我们党的一个普通老党员。那么,这几篇小文章,就作为一个年轻人跟老同志学习体会的汇报吧。

只要闭上眼睛,好多类似老支书这样的老同志,就带着他们的声音笑貌来到我的眼前。

我想念他们。

每个农村,每个生产队,都有可敬可爱的党员同志们在那儿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地工作着。他们是贫下中农的代表人物,是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石;他们土生土长地来自群众,又根深蒂固地置身在群众之中;他们是我们党和广大农民群众亲密相连的血管,是党的农村政策最直接的贯彻者和实践者。

许许多多的老党员,又是党员中的骨干和核心。他们饱经旧社会的重重压迫,最渴望革命。我见过许多这样的老同志,他们原来是地主的奴隶,冲出牢笼跟上了党,几十年如一日地斗争下来,从烽火四起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天翻地覆的土地改革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总是坚定不移地大步前进。革命进程顺利的时候是这样,遇到风险波折的时候也是这样,从不三心二意,摇摇摆摆。在斗争里,他们逐渐地摆脱了农民的弱点,增强了党性,成为彻底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们永不变色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年轻接班人学习。

许许多多的老党员,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是战斗在那个村子里。几十年过来了,他们还是战斗在那个村子里,把村子当成自己战斗终生的岗位,跟农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们从来没有丢开过手里的劳动工具,而是把劳动工具看成是自己的战斗武器,把种庄稼跟革命的大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我见过许多这样的老同志,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包括他们的生命、青春和后代,对党却没有任何个人的要求。他们在近三十年的艰辛奔波中,从来没有领取过国家的一分工资,到远地开会、工作,得到一点路费补助,都觉得过分,而且把这看成是党对自己的关怀而念念不忘。他们这种大公无私、毫不利己的风格,永远值得我们这些年轻接班人学习。

还有,这些老同志久经革命锻炼,具有坚定的阶级立场,高度的政治水平,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智慧等等,都是我们最宝贵最生动的活教材。

……

我是在老同志中间生活过来的,如今还生活在他们中间;我像一株幼弱的小苗,在他们辛勤栽培下成长。他们对我每一次热情的鼓励,每一次严肃的批评,都使我前进一步;我的每一个脚印上,都渗进了他们的心血。我记不清了,在我短短的生活道路上,跟多少这样的老同志工作在同一个机关,战斗在同一个岗位,在一条炕上睡过觉,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又在同一块土地上劳动过;也记不清在这相处的日月里,他们给了我多少智慧和力量。我只能说出这么一点:我认识了党的伟大、革命的伟大,首先是从对这些优秀党员的具体行为的认识上开始的。我跟他们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正是我思想改造和觉悟提高的过程。

我热爱他们,崇敬他们,我想写他们。

说实在的,写《艳阳天》之前,我就跃跃欲试地想写一个以农村的老党员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把我在各种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老同志,和对他们的感情,通过它表现出来。可是由于自己改造得还不够,觉悟还不高,对他们了解得还不深,我不敢也不愿意草率动笔。当然,我比萧长春同志也相差很远,可是我们都是新同志,年纪又相近,我觉着,使足了劲儿,对他还是比较容易了解和表现的,这样,胆量也就大了一些。

为了朝着塑造老党员的光辉形象的目标去奋斗,我先试试步子,先从现在的“小”,奔将来的“大”;从现在的“浅”,奔将来的“深”,总有一天,我要完成这样一个应当塑造的形象。以上这些,就是我写作《老支书的传闻》这组小故事的动机。

这里的十一篇,是从我记录和草写出来的一批小故事中选出来的。选出这么十几篇,不是因为它们重要和生动,而是它们比我要写的很多小故事更小些,我对它们有所理解,又能够驾驭。这十几篇东西,在写《艳阳天》之前,差不多都草写出来了。后来,在《艳阳天》修改告一段落,请别人审稿和排字的空隙里改定的。其中大部分发表在《收获》上,一篇发表在《少年文艺》上,《一把草节儿》和《影响》两篇比较晚才整理出来,没有发表,就收进来了。这些篇结成集子的时候,都作了某些修改,有的标题也换了。全书表现的故事,不是集中在某一段时间,这个故事是这一年发现的,那个故事是那一年听说的,大概是发生在人民公社成立后的五年中间。

老支书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我希望在这些很小的故事里,尽可能表现出他的高大形象来。他是一个有着二十年革命历史的老支书,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实际上,他的工作经验、思想水平等等方面,都比我现在写出来的突出得多,也高大得多。同时,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即使因为写的是小故事,只能选取一些小片段加以表现,也还是有可能写得突出一些、高大一些、丰富一些。这说明作者的能力,不仅跟写老支书的长篇有很大的距离,就是写小故事也还差着一截儿。这将是鞭策我前进的力量。

最后,附带说说《长辈人》。这本集子里,只有这一篇不是直接写老支书的。我曾经想写一组《老贫农的故事》,可是没有全写出来。因为这件事发生在黄花峪,也为了经常提醒自己还有这样一个重要任务有待完成,就把它加在集子的后边了。

我很快又要投身到农村的火热斗争里去了,那儿的一切都在吸引着我。现在,把自己跟老同志学习的心得,点滴地记录下来,作一个小结,以便跟同年的伙伴们一起更好地向长辈人学习,在革命化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

 

                                   196571

 

收入《老支书的传闻》(1966年版)、《答初学写小说的青年》。编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19744月《浩然作品研究资料》、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11月《浩然研究专集》(改题《〈老支书的传闻 〉后记》,节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