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著作自序之《浩然文集自序》
(2025-01-08 06:52:16)
标签:
浩然文集自序文化 |
分类: 著作 |
浩然著作自序之
《<</span>浩然文集>自序》
今年,在我五十岁生日的前夕,在我迈进文学创作第一步的京郊土地上,闭了门户,生了炉火,一边熬棒子渣粥或煮挂面吃,一边整理起二十五年间所撰写的作品,这中间,我不能不思前想后,感慨万端。
我的童年时期在破产农民,即煤矿工人中间度过;少年时期,在正觉醒的农民,即基层干部、游击队员中间度过。我受到他们永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影响决定了我人生之歌的基调。我当了八年村、区、县基层干部之后才正式地学习写小说。以后又坚持八年业余创作,在修养思想、积累素材和磨练笔头这三个基本方面,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才转入专职的文学岗位。不论业余创作,还是专业创作,我一直跟京郊和冀东这块土地上的农民——社员及县、社、队干部,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年的多数时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结交了不少知心的、能甘苦与共的朋友。我的写作素材,绝大部分都是我亲身体验过,和直接从群众现实生活中吸取的。其中许多篇章,则是一边体验观察,有所收获,一边写成的作品。所以,对这些过去的小说、散文反映的内容,尽管可以用今天因时代前进而提高的政治水准,来评价它们的高与低,深与浅,乃至正与误,但我自信它们都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
我自学的文化知识,也是自学的创作。不识一字的母亲,是我第一位艺术启蒙老师。她用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在我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而滋润这颗幼弱种子的,是一伙伙流浪的评剧艺人和皮影艺人。中国的一些古典小说,接续了必不可缺的灌溉。这样的哺育与熏陶,在我的全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痕迹。对“五四”以来的作家,我崇拜鲁迅,喜爱萧红。有四位前辈作家的作品,给了我较多的影响。他们是赵树理、柳青、孙犁和周立波。为了冶炼出个“我”来,打主意从他们每个人的风格中学到一点我喜爱的特长:赵的故事性,柳的深沉,孙的优美,周的质朴,以及运用群众语言的技能。由于我没学好,过去从来未曾声张过这件事。
当我文学入门阶段,给了我最热情扶持和指导的,有老前辈叶圣陶、巴人,还有萧也牧同志。给予我帮助最多最具体的,是许许多多“无名英雄”,即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同志,还有冀东和北京郊区的老同志和老房东。我终生都不会忘记他们!
作品,是作家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脚印,也是他的灵魂,即信仰、思想、爱憎、品行与情操的脚印。
整理文集,实际上是对自己留在身后的一串脚印的回顾。在这回顾的过程中,常常使我从心底涌起欣慰和幸福的感觉。自以为没有虚掷光阴,没有把新时代赐给我的优越条件浪费掉,总算给养育我的时代做了些有益的事情。与此同时,脑海里不断冒出某种遗憾,甚至羞愧的情绪:我应当写得多些、好些。于是,胸膛里又生起强烈的规正和弥补的欲望,使我不肯停歇,不敢懈怠,督促我更勇敢地走下去,踩出新的、美好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