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第四部(32)

(2023-03-05 09:34:22)
标签:

浩然

长篇小说

金光大道

芳草地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

第四部

32

 十一  小插曲

 

    正在青春时期的小伙子朱铁汉,怎么会不想对象呢?

    他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在当时,早婚现象比较普遍的冀东农村,有人竟然开玩笑地叫他“老”光棍儿。他是村长,负责给青年男女开介绍信,到区公所领取结婚证书;一些家长出于尊敬和体面,也常常拉这位村长充当婚礼仪式上的主婚人。每当他眼看着一对就要成亲的男女,带着羞怯的表情,从他手里接过盖着大红印章的介绍信,并肩离去的时候;或者,每当他走进那拥满嬉笑人群、布置得花花绿绿的洞房里,向坐在一起的新婚夫妇祝贺的时候,羡慕的情绪,像火一样,一下一下地烧灼着他的心。常常在这个时候,他一咬牙地想:“找她去!到底儿成不成,说个痛快!”可惜,不是一个什么会议,就是一件什么工作,把他的两条腿给拦下了;一忙一乱,那个婚配的欲望,就给挤个无影无踪。有那么两回,他的两条腿很顺利地跑到天门镇,跑到那个女教师的面前。可惜,庄稼地的小伙子所独有的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和很削薄的脸皮儿,使劲儿捂住了他的嘴巴;一路上准备好的话,都被他封固起来,一字一句不肯流露,那婚配的欲望也就被他紧紧地摁住。回到家里,他还暗暗地埋怨自己:“没出息,干吗上赶着追人家呀!”就这样,他们之间的事儿,不冷不热,不远不近地拖到今天了。

    今天的黄昏时分,在他那个婚配的欲望并没有抬头的情况下,却按着高大泉的心意,急匆匆地跑到天门镇,来找他的对象了。这一回,他是为了工作的,为更快更好地实现改造大草甸子土壤、把大草甸子变成粮仓的宏伟目标,才来的。当然,还有一点别的因素:他挺奇怪,陈爱农为什么放寒假都没有回北京去探家?

    天门镇比秋天又扩充了,光是南街口,就伸展了好长一截儿。几家新建的小工厂,一家门面新式的饭铺,安着大玻璃窗的理发馆,排列成一条新街道。特别是那个卫生所,占了挺大一片园子地。几间主要房子刚修起来就开了业。四周菜畦里堆着砖头石块,那是准备开春垒砌院墙的。

    朱铁汉忽然想起,老社员宋老五因为着凉,又害起喘病。听说卫生所聘来一位名医,要是能求他给开一服顶用的药,那可太好了。

    他这样想着,放慢了步子;仔细瞧瞧门口有人出进,就转个身,奔了过来。他走得太慌张,迈门槛儿的时候,碰到一个人身上。

    那人叫了起来:“你瞎眼了?怎么往人身上撞呀?”

    朱铁汉本想道歉的,听到这难听的话,又吞住;定睛一看,不由得笑了:“是你呀!你跑到这儿干什么?”

    在区粮库当管磅员的朱占奎,手里提着拴在一起的两盒药丸,笑嘻嘻地打量朱铁汉,回答说:“我回家过节。顺便给宋五爷买了点药。”

    朱铁汉一听挺高兴:“嘿,你真想得周到。我也是为这事来的。”

    朱占奎说:“你应当想得更周到点儿。你是村长嘛!听说宋五爷病在炕上不能动了,日子挺难过……”

    “不缺粮,也不短柴,没啥难过的。放心吧。”

    “粮食、柴禾,自己个儿能变成往嘴里吃的饭吗?再说,上了年纪的人,再加上病,不方便的地方可多啦。上个集我爸爸到仓库看我,提到他,他跟我爸爸叨念过,想过了节,搬到他外甥那儿去住……”

    朱铁汉没听完,就赞成说:“哎,这倒是个办法。”

    朱占奎挺奇怪地看他一眼,说:“我看这办法不咋样。”

    朱铁汉解释说:“他外甥是党员,也搞起农业社;家里有娘们、孩子,准能把老人家伺候好……”

    朱占奎摇摇头,说:“我不这么看。宋五爷是咱们芳草地的,是东方红农业社的,老了不能干活儿,就推给别的村,别的社,这好看吗?”

    朱铁汉沉思一下,说:“你这话也有道理。等有时间,我们干部商量商量。县政府民政科,有救济孤儿老人的费用;想办法给宋五爷挂个号,问题就解决了。”

    朱占奎说:“咋解决,我没主意。反正你这村长得撂在心上。给他把药买了,咱们一块儿回家吧。”

    朱铁汉说:“我还得去找个人……”

    “我跟你一块儿去,有个伴儿,路上好说话儿。”

    “不行,不行!你头前走吧。”

    朱占奎莫名其妙地看着朱铁汉脸色发红,扭身便大步流星地走去,一会儿,便消失在苍茫的暮色里。

    朱铁汉已经进了南大街,本来要往街东边的胡同里拐,却不由自主地停在新华书店的大门口。

    他太慌忙,或者说太马虎了。刚才朱占奎给他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问题,竟被他丢在脑后。这会儿,他两眼盯住橱窗里摆着的两本书,一本《社会发展简史》和一本《政治经济学通俗讲话》。这是高大泉在县委举办的党员训练班上学习过的书。高大泉就是因为学了这些书之后,看事情,眼光尖了,望得远了。他不光想出那个改造大草甸子土壤的好主意,还没沾边儿,就瞧出那个“猪头事件”有错误,邓久宽的心思不对路。支委扩大会上把这程子发生的问题,一件件那么一摆,全证明高大泉的看法正确。朱铁汉口服,心也服。昨晚上散了会,他没有回家,故意留下来,要跟高大泉谈谈心。这两个伙伴儿,守着一个煤火炉,敞开怀地谈起来。他们谈的是多么痛快呀!高大泉有条有理地给他讲着许多特别新鲜的道理,给朱铁汉开了眼界,长了知识。高大泉让他回转头,看了看。他看到的,不是解放前几十年的事情,也不是解放后五、六年的事情,而是从几万年,一段一段地看到今天;又从今天,一截儿一截儿地看出去几十年,几百年,以至于更远的未来。他好像头一次想到:中国人民,从几万年以前到今天,所走过的是一条那么崎岖不平的路线图,同时,又是一条步步前进的路线图。他好像是第一次懂得了社会发展,也像火车走轨一样,有它自己的线路,不论拐多少弯,都得按着线路走,最后要达到它必然达到的那一站,这就叫“社会发展的规律”。他懂得了正在建设着的社会主义,还有正朝着投奔的共产主义,不论遇到啥样的灾害、困难、苦恼、麻烦,到终了,一定要实现,谁想不让它实现也办不到!他懂得了社会前进也有动力,像火车要往前走,得靠拿煤烧出蒸气发动一样。社会往前奔,就得靠斗争。要想斗争的得法,少走弯路,快当一点儿,又要靠人不断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会搞斗争,敢搞斗争,推动社会一截一段地朝着正前方移动。他还懂得了,社会像楼房一样,是由好多东西搭起来的,有政治,有经济,有文化,有法律,有军队等等,而经济里边包括着开工厂造机器的事儿,耕耘锄耪种庄稼的事儿。它们又是这座大楼的地基。他懂得了,地基不结实楼房就要倒塌;有楼房保护,地基又能不被风吹水冲,不能遭到破坏。……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