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
第三部
(178)
成群结伙的人,从彩霞河那边,通过梨花渡口的木桥,走过来了。有男也有女。先是一串骑自行车的人,后边是背行李的步行者。他们一边走,一边热烈交谈,全是一脸的喜气洋洋的神色。
周永振发现从身边过去的那几个骑自行车的人挺面熟。等到步行人到了跟前,他才认出,都是附近村庄的干部和积极分子。他心里一动,赶紧跳下车,跟对面走过来的人打招呼:“喂,同志,你们的训练班散了?”
好几个人同时回答他:“散了!”
“我们村的人回来没有?”
“你是哪村的?”
“芳草地的。”
那个人朝桥上一指:“那不是他们吗!”
周永振抬头一看,首先发现那一队人里的党支部书记高大泉。他急忙蹬上车子,迎上前去。
六十九
布置任务
党支部书记高大泉,率领着芳草地的一部分积极分子,从天门区公所返回村里。当天下午,他在农业社办公室里,召开了支委扩大会,给那些等他、盼他的人,带来一个振奋心弦的好消息。
他说:“我们国家的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啦!”
这个命令,对于几千年个体经济的农民的后代、刚刚迈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庄稼人来说,是多么新鲜哪!那些从区里受了训练回来的人自然早一天知道了底细,心里是有数的,乍听到这消息的人,几乎同时用惊奇的口吻问起来:“什么叫计划收购,什么叫计划供应呢?”
高大泉继续说:“这个命令,就是咱们这一年里,总在想,总在盼的那个章程。天门镇让水困住那会儿,好多人都吵吵,应当有一个由国家,由咱们自己管理粮食的好办法。过去的粮食,由着粮商粮贩投机倒把,随便坑害咱们劳动人民,随便掐咱们的脖子。如今,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我们农业,要一步一步地实现集体化。集体化了,就要按照国家的需要,实行计划种植。收了粮食,留下我们自己的吃用,交了公粮,就把剩下的余粮,全部卖给国家,不能再卖给私商和粮食贩子。这就叫计划收购。国家收买了我们农村的余粮,再按照工业人口、城市人口和军队的需要,有计划出售给他们。这就叫计划供应。这样上上下下都挂上钩,我们的国家,就把粮食这个宝中宝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支配粮食的大权夺回来。坏人再想捣乱,再想害人,像水困天门镇那样的事儿,就办不到了!……”
从旧社会挣扎过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又跟阻挡他们脚步的各种各样人进行了几次生死较量的芳草地人,对这样的道理,是极容易明白的;尤其是这些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对这个命令,也是极容易接受的。他们立刻变得兴奋异常,忍不住地热烈议论起来:
“党中央真是跟咱们心连心,处处事事都想到咱们心坎上!”
“盼什么,来什么,用邓三奶奶的话说,这又是一个水到渠成呀!”
“这样啥事儿,由国家给掌握着,心里边有谱地干,才像个搞社会主义的样子!”
“是呀,这一回,生产有人撑腰,遇上荒年,也有国库当靠山,咱们那条大道更明亮、更宽敞了!”
支委扩大会一直开到傍晚。他们决定,利用今天晚上文艺演出的机会,把这项命令向群众公布,把好消息告诉所有的农民。从明天开始,一面组织群众深入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随后成立统购统销领导小组,进行余粮摸底,发动群众向国家出售余粮。
会议散了以后,高大泉点名留下朱铁汉、周忠、吕春江和姜波这几个支委具体安排了晚上的活动计划。高大泉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
支部书记的心里特别激动。在训练班学习的这些日子,他一直是这样激动的。有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又有了这样掌握粮食权力的办法,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胜利,就是资本主义势力的一个失败;等到这个办法真正实行开,社会主义就前进了一步。他想,前进的这一步,不仅是给生产建设开了路,给破坏生产建设的人堵了路,最重要的,正像田雨同志在传达“命令”时候说的,把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上,这本身就是对农业的一个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他们的习惯,也改造他们的思想;唯有这样的改造成功,才是最大的胜利、最根本的前进。
他为了发挥同志们的积极性,把宣传政府命令的工作交给了村长朱铁汉和副社长周忠。他留在办公室,把几天来记的笔记看了看,心里反复思考,在贯彻执行统购统销命令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决定今晚上剧团搞演出的时候,到台下群众中走走,听听反映,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得周到些,使工作开展得顺利些。
黄昏时分,他走出办公室,来到高台阶的大门口。场子上已经非常热闹了。
周士勤一伙人,早把拖到高台阶前的八副大车轱辘,一对一对地绑在一块儿,像四个基石,托起翻扣在上边的大车。他们从各户借了二十几块门扇,铺在车上的顶端。一个很别致的舞台搭成了。接着,吕春江、春芳几个人又在台子的四角竖起四根高高的杆子:后边的两根撑起一块大红的布幕;前边的两根拴了一条粗粗的绳子。高二林把打足气、点燃好的汽灯提了来,吊在那条绳子上。
没等敲打锣鼓,好多年轻人和小孩就都跑来,围着新搭的戏台周围,放怀地嘻笑、跳跃。过一会儿,他们听到胡琴声,又往高台阶上拥挤。
朱荣和朱占奎两个人,在高台阶的大门口站着岗。他们一边喊,一边推搡,不让“闲人”进入。
万淑华和赵玉娥在高台阶的院子里忙得团团转,帮着演员们打洗脸水、梳头和化妆。
剧作者兼导演的秦文庆,这会儿又是乐队的主将。他正跟新手常胜坐在墙角给胡琴对弦定调。
邓三奶奶、铁汉妈每人搬了个凳子,互相扶着,从高台阶门口出去,往下挤,想赶快在戏台下边占一个看得清、听得准的好地盘。
过了一会儿,戏台前更热闹了。本村人差不多都集合来了,还有外村的观众,也一群一伙陆陆续续地赶到这里。围着台子的四周,是一片黑鸦鸦的不断骚动的脑袋。各种各样的声音掺加在一块儿,比翻河滚浪还要响。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