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
第三部
(145)
高大泉赶紧弯下腰,把那木桥从头到尾看一眼,并没发现有歪扭的现象。他小心地拽着野草和紫穗槐的棵子,试探地抬腿迈步,顺着堤坡走到水边。
滔滔的洪水,从北边滚滚而来,浪头撞着浪头,又合在一起拍打堤岸;旋转一下,相互攀登着、重叠起来,扑到桥下,挤过桥孔,摇撼着支撑桥面的立柱。立柱根根,在超过它抵抗能力的冲击中抖动。
高大泉仔细查看一遍,仍旧没有找到要倒的柱子,就又朝那边的李国柱喊:“喂,冲坏的柱子在什么地方呀?”
李国柱俯着身子回答:“靠我这一边。从东数,第七根!”
水边的浪涛声更大了。高大泉没有听清数目,又喊:“国柱,大点声,第几根?”
李国柱一字一句地喊:“第、七、根!”
高大泉终于听到了。他用手指点着,数到第七根,虽然离着远,看不太准,也能发现那柱子有点朝南倾斜。他的心,紧张地往上提起,两只脚不由得往下迈去。洪水挑逗般地涌了过来,飞起的浪花,打到他的裤子上。
站在路上牲口驮子旁边的人,一直盯着他,见他往水边走,几乎同声朝他喊叫:
“嗨,危险!”
“别往下走!”
“快上来吧!”
高大泉好像没有听见,心里边剧烈地翻腾着。他想,洪水把桥冲坏,不能走过去,这可怎么办呢?把驮粮食的牲口打发回村,等水小了,或是桥修好了再说。这是最平安保险的办法。可是,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做,任务怎么完成?天门镇被困着,那儿的人等米下锅呀!这跟敌军正在天门镇烧杀有啥两样呢?想到这些,他的眼前,闪起大雪纷飞的砖窑篝火旁,县委书记梁海山那严肃而又亲切的面孔;闪起李培林下通知的时候,给他描绘的天门镇的缺粮情景;闪起今天临出发的时候,男女社员一齐装粮食、备牲口的那个热烈场面——彩霞河的那一边,党在召唤着他带领这支队伍前进;几千名人民群众,期望着他带领这支队伍早点儿到达;而芳草地的乡亲们,又是那样信赖地等待他们胜利而归!没料到,眼前横着一条凶猛的大河,是一座随时就会坍倒的木桥,是生命的危险……
他呆呆地站在河坡上,两只发红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翻滚的河水。
风吹他,雨抽他,一股加重的寒气袭击着他。脚下的泥,被他踩进很深,泥水埋没了他的脚面。
他猛抬脚,急转身,回到驮子队伍跟前,人们几乎是同声叮问他:
“怎么样?出啥事了?”
“那边的路不通了?”
高大泉抬头看看,站在面前的,是这些可爱的社员,是跟他一起从过去那个灾难日月闯到今天的伙伴;是农业社的财产,是他们千难万难购买和繁育的牲畜;是宝贵的粮食,是他们用汗水一粒一粒浇灌出来的,是城镇的人们急需的东西……他的心又不由得翻腾起来。他想,能不顾这些群众和财产的安全,硬要往前闯吗?他相信,他只要下了决心,发出上桥过河的命令,这一伙里,不会有一个人反对。可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农业社的带头人,决心应当怎样下,命令又应该怎样发呢?
他把桥下的柱子被洪峰冲歪的情形,以及这样走过去的危险性,全都告诉了大家。
人们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以后,都像高大泉一样地紧张起来。
周善说:“这桥本来就是浮搭着的,全靠下边的柱子顶着,要是说倒,可就哗一下子呀!”
宋老五也说:“这种事儿,我早年可见过。桥塌比决口子还厉害。我们是得小心点儿。”
周永振有点发急,就说:“这会儿还好好的,能那么巧,正赶上咱们走到桥上它就塌?冲吧!”
吕春江看看高大泉那沉思不语的样儿,估计那桥的危险性不小。他说:“反正咱们一定得过去,怎么个过法,可不能冒着险硬干。”
周永振一把抓住自己那头驴的笼头,说:“你胆小,我先过。我就不信一个大木桥那么容易倒。”
吕春江一跃身子,张开两只胳膊拦住他:“别急,别急,听听大泉哥有啥打算。”
高大泉又把脸上的雨水抹掉,说:“我们一定要过去,还得快过。桥要是一倒,那就根本不能过去了。等把它修上,那得几天?镇上的灾难会变得更加严重!”
周永振说:“你快摆办法吧!”
高大泉说:“你们再等一下,我看看桥面怎么样。”他说着,转身又往桥上走。
七八只手把他紧紧扯住了:
“这可不行!”
“我们过不去,另打主意,不能让你冒险!”
高大泉抽出胳膊,严肃地大声说:“听我的命令,各人管好牲口,都不要动。”
小常胜脸都吓黄了:“大泉哥,让我去吧。我会水,掉下去也能游上来。”
高大泉轻轻地推开他:“别担心,我比你的水性好。听话,快到后边去等着。”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十分清楚,眼下必须有人到桥面上探查一下,才能打定主意;而探查的人,除了高大泉自己,他又怎能让别人代替呢?他们压着心跳,停住了争吵,惶恐地盯着高大泉已经开始的危险行动。
高大泉从容地跺跺脚上的泥,弯下腰,卷了卷裤脚,一直卷到大腿根;直起身,朝河那边看一眼,两只手同时抹着胸脯子上的雨水,便走上桥头,踏上桥板,一步一步地朝前移动。他的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承受过无数次人踩车轧,经历了无数次风雨侵蚀,已经呈现出糟朽痕迹的木板。雨水从木板缝流下去,跌进沸腾的河里,河里滚动着波浪,好像浓厚的乌云在眼下翻飞。
牵着牲口驮子的人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盯着他那两只脚。在浪涛翻滚的轰鸣声里,在雨注泼洒的烟幕中,谁也不知是虚是实,反正大家都觉得那桥面在高大泉的脚底下直颤抖,直摇晃,好像立刻就要哗啦一声倒塌……
高大泉没回头,没停步,一边往前试探着,一边仔细地察看。他终于走过木桥。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