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长篇小说连载之《金光大道》
第一部
(117)
高大泉想到这些,觉着对秦富不能不打点折扣,必须多想几条门路同时进行,就又朝周家拐过来。
一片欢笑声引出一群女孩子。她们干了半天活计,刚回到家里吃过午饭。有的还带着一身黄土,有的边走边吃着东西。她们有的拿着报纸和用马粪纸做成的广播喇叭,有的端着粉笔盒子,要到大榆树那里去广播,要到各街道抄写新的黑板报。她们见到高大泉就更热烈地嚷嚷起来了。
“快让大泉哥给挑选挑选,看宣传哪段合适。”
“谁也不许事先说出来,让他自己挑,看他挑哪条。”
于是,高大泉被女孩子们包围在中间。这几天的报纸上好消息特别多,有工业的,有农业的,还有朝鲜前线的胜利捷报。她们看得眼花缭乱,究竟应当先宣传哪一条,从昨个夜里就争论不休;这会儿虽然把范围划了,只有四篇,可是,时间和版面都有限,其中得有三篇要割舍。
高大泉急着要去办事情,也不忍心推掉这个临时任务,使热情的女孩子们扫兴。他拿过报纸,粗粗地看看大标题,说:“我看哪,都好……”
女孩子们一定要求他帮着挑一条最好的。
高大泉说:“真的,我看这些条条都好,都让人从心眼里高兴啊。为什么非得一律呢?那么多的黑板报,这块抄这条,那块抄那条,让群众多看几样,内容多一点,不更好吗?”
一句话把女孩子们的纠纷解决了。她们嘲笑自己“当事者迷”,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竟然想不出来,就各抢自己最有兴趣的那篇材料,争着去占领黑板去了。
高大泉在女孩子们从他手里夺抢报纸的时候,看见报角上印着“人民政府关心人民的生活……”这样几个大字标题,因为被抢走,没有看到内容。这时候,恰巧周丽平从后边赶上来,他又问起周忠老头从地里回来没有。
周丽平搬着一只高凳子,那是用来蹬着抄写黑板报的。她回答说:“我爸爸听报告去了。”
高大泉还不知道这件事,就问她爸爸到哪里,听什么报告。
周丽平说:“在天门镇听的。是志愿军归国汇报团的同志介绍朝鲜战场上的战斗事迹。每个村去一个军属和一个贫农代表,村长让邓三奶奶和我爸爸去了。”
高大泉立刻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说:“你爸爸碰上了好事儿。他下午能回来不?”
周丽平说:“只开半天会。他说回来的路上拐个弯,接我妈回家。”
高大泉说:“种地大忙,大娘还没回来?”
周丽平说:“早回来啦,头几天又去的。我舅调了工作,到西北什么地方,那儿正开采石油。……”
高大泉感叹地说:“好消息真多,咱们真得加油干哪。”这时候,他想到报纸上那几个大字标题,觉着刘祥的耕地问题如果实在没办法解决的话,可以求政府帮助他一下。他想,上次发放贷款和救济粮,因为刘祥刚从北京回来,手头不紧,就没有摊给他,这会儿,遭了这么大的灾祸,政府一定会帮助他。于是,他决定马上去找村长;村长是政府在基层的干部,首先应当负起责任来。
他又往张金发家走。自从那次在拆墙场地闹了一回口角,两个人红了脸,还没有单独在一起商量过事情,春耕一开始,也没开过会,几乎连面都没见。高大泉这回找他,要把村里的一些情况心平气和地向他汇报清楚,一块儿想个解决的办法,把芳草地的春耕任务彻底完成。
张家的新房已经盖好了。青砖到顶,小卧檐,明桩厢,大格扇的窗户,新安上的玻璃,宽敞明亮,就像一只骆驼站在羊群里一样,威风凛凛地立在芳草地一片破旧低矮的土屋中间,特别显眼。
高大泉一临近那个小院子,就闻到一股子炒葱花的香味儿;到了门口,看到窗前一丛夹竹桃,开着白色的花朵,看到从新屋门口飘出来的蒸汽。他一边朝里走,一边喊着张金发。
陈秀花带着两手面,迎到门口,看清进来的人是高大泉,就故意笑着说:“喝,真稀罕哪!你今个怎么想起登登我们这个门坎子?”
高大泉也笑着回答:“太忙嘛。”
“今个就不忙了?那好,屋里坐吧。”
“金发在家吗?”
“他不在。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说。”
“他到哪儿去了?有急事儿。”
陈秀花走到高大泉身前说:“我先问问你,为啥好久不到我们这儿来了?上梁那天,我打发孩子请你来喝两盅,你都不赏脸,怎么啦?”
高大泉急于找到张金发,怕被她缠住耽误时间,就说:“那天我跟秦文庆他们几个编写演唱节目,抽不出身。再说,我也不会喝酒。”
陈秀花一摆手:“你不用给我打马虎眼。我听朱荣家的那个活电报在背后说,你们几个党员闹别扭。是真的吗?”
高大泉没想到她问这个,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合适。
陈秀花接着说:“为这个事情,我问过你金发哥好几回。他说你们挺好的,没有闹别扭。我有点纳闷,没闹别扭,怎么见不着你们几个像过去那样,常到一块儿说话儿呢?好多人心里也犯猜。你们到底闹别扭没有呢?”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