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泥土巢
泥土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07
  • 关注人气:5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一)张昌华(1)

(2019-08-12 10:06:06)
标签:

浩然

张昌华

梁秋川

朋友们

文化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四十一)

 张昌华 

1)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四十一)张昌华(1)

张昌华致浩然信件

19791127日上午,父亲迎着飒飒的寒风,来到15路月坛公园公交车站,等候着他的客人。

这是位什么客人,还需要父亲亲自到车站去等待、迎接?

来人与父亲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而且从未谋过面,仅仅通过两封书信。这个人就是来自南京的,年龄比父亲整小一轮,当时还是一位中学教师的张昌华。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还是让我从头开始说起吧。

1977年秋日的一天下午,张昌华到邮局去领取朋友从上海给他寄来两本《辞海》。就在这天下午,在这家邮局里,他用他心爱的,还不曾翻阅使用过的工具书——《辞海》,从另一个不相识的人手中换取了他更心爱的物品——“作家浩然”的一幅字。张昌华欢天喜地地拿着“浩然”的书法回到家,不久后又用他当时工资的三分之一装裱起来。有朋友看到这幅字后,半开玩笑地告诉他说,这幅字是假的,不是作家浩然的手迹。

1978年初,一些地方报刊开始发表“批判”父亲的文章,张昌华闻讯后,很为父亲揪心,但也无可奈何。这一年的11月底,张昌华看到了父亲发表在上海《少年报》上的一篇儿童故事《七月的雨》,这让他从心里感到高兴,为父亲的复出而高兴。但是自己手中的那幅字,到底是去的真迹,还是赝品,却依然是悬而未决。尽管他非常希望那是真的,但没有得到最终确认之前,心里总是有个疙瘩,感到很别扭。张昌华决定给父亲写信询问一下,因此不知道父亲通信地址的他,把信直接寄到了上海《少年报》。

出乎张昌华的意料,回信不到两周便寄来了。父亲的信是这样写的:

 

张昌华同志:

惠书收读,对您的厚爱,我十分感谢;您因此而上了当,又使我深为不安:我写字的基本功极差,从来不敢献丑,您得之条幅,是假的。现寄上《艳阳天》一套,希望它能起一点弥补作用。

除《少年报》那篇《七月的雨》之外,今后我将“偶尔”地发点小稿(主要给孩子们写);它们都不能代表我艺术思想的基本状况。我正在探索;其成果大概得几年之后方能有所显现吧?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放下手里这支笔:我自己没有权力放下,任何人也没有权力迫我放下!这方面请您放心。

顺颂

教安

                                       浩然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收到父亲的亲笔书信和作为补偿的《艳阳天》后,张昌华感到意外和激动,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

 

敬爱的浩然同志:

手捧赐书,激动不已。一位闻名全国的大作家,对我这个无名的小读者是如此之热情,怎不令我无比激动!您在百忙之中,抽空作复,不仅回答了我的难题,“考”出了我中堂上的那幅“咏梅”是伪作,且关怀入微惠赠《艳阳天》一套。吾深感受之有愧,不知何以感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张昌华将那幅赝品寄给了父亲,作为一个纪念。张昌华深知一个作家的时间宝贵,因而每次都在信中说明不必作复。但父亲只要有时间则总是及时回复。

父亲收到那幅赝品后,又给张昌华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的抬头,则不是“张昌华同志”,而变成了“昌华同志”。笔者想,这一小小的变化,不知张昌华当时是否注意到,但从父亲这方面讲,则表示两个人已不是“陌生人”了。

为了能和自己尊重的作家见上一面,1979年11月,张昌华好不容易才争得一个公费进京的机会,匆忙办完了公事,便赶到北京文联。父亲没有事情是不用天天到单位的,张昌华自然也没有在文联见到父亲。在文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昌华与父亲通了电话。当父亲得知张昌华正在北京时,十分高兴,立即邀请他到家做客,告诉他坐什么车从文联来,在哪一站下车,并询问了他的衣着和相貌特征,叮嘱他下了车不要动,在车站等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