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读后随笔》

(2018-12-21 10:39:24)
标签:

浩然

创作杂文

通州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读后随笔


    迈进八十年代的门坎儿,我几乎没顾上在亲友间做一点点思想酝酿,就匆匆忙忙地奔到运河岸边的通州镇,搞起落户安家的准备工作了。

    这块地方的空气新鲜干净,有利于我养息病体;这块地方居住着我熟识的农民和干部,方便我深一步理解变化着的生活形势;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举动。还没等我安定下来,文化馆编辑《运河》的同志,就来派任务,约我协助他们编看一下“通县风流人物”专栏的稿子。我当即欣然应允。当时只是出于一种尽些义务的愿望,并不曾把这差事跟我落户安家的那两个具体目的联结在一起考虑。

    我们的工作依着计划开始了,就有几篇描绘真人真事的特写稿子送在桌头。仿佛是一位接着一位客人,脸上挂着汗珠,身上披着尘土来到我的住所,跟我做着久别重逢地促膝谈心。早晨进来的是坚守革命“岗位”的池友德,晚上叩门的则是“重返火线”的王万柱;今天与女中豪杰张淑玉会面,明日又紧紧地握住李树文那粗大有劲的年轻人的手;刚刚送别了“不徇私情”的凤中,立刻又迎进壮丁屯养鸡场里那几位创造了奇迹的老英雄。……对于吕中,更是熟悉的了,在通州镇相识那年,我才是个二十二岁的小伙子!历史虽然曾经一度失去常态地泛滥,然而,不仅没有淤塞他那青春的心河,反把胸怀冲洗得更纯净、更博大开阔,这不能不令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我读着介绍他们事迹片断文稿,聆听他们的心声,他们教育着我,使我这个比较熟悉过去农村、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文学作者,开始认识他们的今天。他们的“过去”都是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过十年锻炼,这信仰的根子扎得更深更牢固。人们的“过去”都曾为社会主义事业积极献身,尽管个人的身心受到严重磨难,如今从事起革命工作则更加忘我。当我们听到吕中对那个差点儿把他“整死”的青年说出“我们都是受害者”这大度之言,听到王万柱对拖后腿的妻子宣布:就是离婚“也要干下去”的誓词,听到池友德那句“这儿需要我,这儿就是我的岗位”的耿耿忠心的流露,我们能不胸膛发热吗?当我们看到凤中梧维护集体利益执法如山、处罚至亲的非凡场面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张淑玉为坚持原则,面对刀子而不胆怯、不退步的大无畏精神光芒四射的时候,思想能不被震动吗?甚至读到邓淑兰和李树文结成美满夫妻那一段文字,我真想赶到皇木厂去喝他们一盅喜酒哪!

    总之,读了这一组写真人真事的特写,给我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不仅为搜集写新作品的材料开了个新的头儿,也让我对自己的境况深深地思索:一个精神境界高尚的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病体,以何种方式养息才是积极、有效的……

    最后,谢谢这一组别具一格的文章的作者们吧。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哪里会得到这些意外的、可贵的收获呢?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以后每逢揭开《运河》的封面,都能让我看到这样的文章,都能让我结识一些这样的老师和朋友——通县的风流人物们!

 

                             1980422日草于通州镇

由此以下提到的几个名字,都是这一组稿子中每篇所歌颂的人物。

 全文完

发表于《北京文学》1981年第1期。收入《小说创作经验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