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动听的笛声——给《笛声》的作者杨啸》(2)

(2018-12-09 13:06:52)
标签:

浩然

杨啸

动听

低声

文化

分类: 著作

浩然有关创作杂文

动听的笛声——给《笛声》的作者杨啸

2)

 你善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足以反映我们时代面貌的小事情,再加以描写和渲染,使它放出艺术的光彩。《笛声》、《二表哥的喜事》、《姐妹》都是这样,而《大字报》在这方面最使人折服。在这篇小说里,你写出一个和睦向上的新型家庭。这样的家庭在我们的社会里不论农村、城市,到处皆是,这是普通的事情。然而,你就在这“普通”中发现了“不普通”的意义,津津有味地对它进行挖掘和提高,把我们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时代家庭的特征,缩写在一个小小的农家里。你在众多的农民之中,挑选了四个人物,他们都是平常的,却恰好代表了今天农村里最先进的阶层:有新的一代,也有从旧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老一代。他们在不断地战胜困难(包括自己身上旧的思想影响和残余),推动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有意义的主题思想,你不是把它安排在公社化后这种或那种复杂的斗争场面去表现,你也没有使用惊心动魄的情节去展示你的人物性格;你只选择了一件平常的小事——这个小家庭内部对待学文化的态度正确和不正确的问题,达到了你的目的。秀芝和她婆母对老队长轻视学文化不满,最后写大字报给以批评,以及老队长勇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等故事情节,表面看是由“学文化”引起的纠葛,实际上是两代人对待集体事业和新生活的态度的压缩体现。你看得准,把得牢,因而得心应手,恰到好处。你像从汪洋大海里舀了一杯水,却使人们从杯水里联想到大海的波涛。由此可见,衡量题材大小的尺子,不是事件的表面价值,主要是作品的思想、艺术的含量;“大”是离不开高、深、透的。

用高、深、透这个尺子要求,你的作品并不是完全做到了。每逢读完你的小说,总像喝了一杯很好的汽水,甜辣适口,精神为之一爽。但它只是汽水,不像醇醲的葡萄酒喝下去那样,甜辣之后,给人留下久久回味的醉意。我想,这主要是作品的思想、生活的含量问题。你的小说,主题思想都是鲜明的,你想通过作品说出的话,很容易就被读者领会了,但放在心里掂一掂,又总觉得轻一些,浅一些。你在小说里注意写人物,单篇看来,这些人物都是清晰的、可爱的,但是许多篇连在一起一读,这种印象不是更加突出,反而有些冲淡了。我想,主要的原因,大概在于:人物类型不是那么丰富,这篇里的人物和那篇里的人物的基调差别和变化都不太大;就同一类型的人物来说,也还缺少历史的、社会的深度;他们像是作者画在纸上的,而不是刻在木板上的。

读过你的小说之后,总感到作者对我们生活中新的、美的东西很敏感,容易捕捉到手,又忍不住想告诉别人——写进作品里去;然而,又像是没有经过很好的消化。说你对生活“没有很好的消化”,并不是指你轻率或花的功夫少,而是指你对自己所掌握的生活的思想意义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有时,你对生活意义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又常常不能艺术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里。

据我个人的偏见来看,《二访李金花》和《相亲》不一定是成功之作。前者似乎只是一个没有加以提炼和消化的素材。读完之后,我曾这样设想过,你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李金花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是把握到了一些,但你对她的认识只是属于思想推理范畴的,并没有跟你对这类新人物的生活实感、你的生活仓库中最熟的细节积累融化在一起。尽管你在作品的布局上下了一番苦心,为突出你预定的主题思想,也选择了一些动人的事件,但这些都是你把它们“塞”进作品里去的,没有用活的、有血肉的细节跟人物的性格发展“密合”起来,因而有些游离的感觉。记得,夏天我们一起下去生活的时候,曾交换过这方面的意见,即是:作家有了表现某一种问题的愿望时,是先有了明确的主题思想,再去串连生活素材好呢,还是把大量的生活素材集中起来之后,再提炼出主题思想好呢?这两条路子我都经历过,都可以达到目的,后者应当是根本的主要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生活的“积累”和“认识”的程度如何。如果你写《二访李金花》是用前一种方法,你的口袋里又装着足够表现李金花这一人物的素材的话,你再多花些苦功夫,把这些素材加以提炼、艺术剪裁和巧妙结构,使它们符合于你主观意图的需要,那么,这篇作品,你仍然可以写好的。《相亲》这篇小说,似乎可以说明另一个问题。这篇东西写得很有情趣,很有生活气息,看得出,你写这篇作品的时候,首先是受到一些生活现象的感染,但你的认识又有些不太明确,或者说,你没有把你的生活感受的思想意义发掘得更深刻一些。你写一个老婆婆偷偷相看自己的未婚儿媳妇;媳妇以“劳动好”博得了老婆婆的喜欢。通过这篇作品,你想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是老婆婆关心儿女婚姻大事的新思想呢,还是这件有趣的巧合的事情呢?从作品所提供的基本情节看,相亲这件事只能作为表现主题思想的手段,是引子,塑造云芳(儿媳妇)这个新型妇女的形象应当是目的。你如果集中笔墨写云芳,不让“误会”和“解决误会”占去太多的篇幅,效果可能更好些。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误会”在这里只能起增加情趣的作用,不能本末倒置。我也用过“误会法”,有时用得不当,不仅会影响作品的深度,也会失于不真实。这些自然属于表现手法问题,但表现手法的基础是认识,认识的不深不透,也就难于表现得深透了。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