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二十四)巴人(3)

标签:
浩然巴人梁秋川朋友们文化 |
分类: 资料 |
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二十四)
(3)

四月七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巴人撰写的《读稿偶记》,这是一篇向读者推介《喜鹊登枝》的文章。在文章中,巴人写道:
小说共十一篇。每篇都透露着新生活的气息,自己好像置身于新农村里,看到了一个个精神饱满、积极、勇敢而又活泼的青年男女,也看到了一些笑逐颜开、正直、纯良、从旧生活和旧思想中解放出来的年老的一代。所有小说的基调是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的,是新生活的颂歌。读了以后,好像自己也下一次乡了。
巴人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写道:
作者是一直受党培养长大的青年,作品也大都在报刊上发表过,结成集子一看,倒显出它一贯的乐观主义的基调和明净流畅的心情,略为加一些工,付印了。我希望不久,它就像新媳妇似的出现在读者面前。
事前,巴人并没有告诉父亲他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巴人给了父亲许多诚恳的鼓励,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对父亲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父亲把它作为前进的力量,而没有作为自满的资本。
在许多同事都为父亲高兴的同时,也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父亲的顶头上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别的同事为父亲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时,他说别人无聊。当巴人写了推介文章,他又说巴人的手段是卑劣、可耻的,写的文章言过于实;说巴人正搞小集团,培养私人势力,他要写信抗议;并且向别人了解:“梁浩然为什么写东西这么快,是不是有抄袭行为?”……然而,这位顶头上司既没有看过巴人的文章,也没有看过父亲的小说。
《喜鹊登枝》在一九五八年五月出版,这年的《读书》第十四期上就刊登出叶圣陶的《新农村的新面貌——读〈喜鹊登枝〉》一文。父亲对这一篇文章的写作、发表同样不知情,只是偶尔翻阅报纸时,看到登载的广告才知晓。巴人和叶圣陶两位文学前辈的热情推荐,如同给《喜鹊登枝》插上了翅膀,很快就在新华书店里销售一空。而在当时如上海的《萌芽》、武汉的《长江文艺》、西安的《延河》等等很有影响的文艺杂志,也都纷纷给父亲发来约稿信。原来几家有来往的杂志则对父亲更加信任,几乎是寄稿必登,大多数篇章都排在头条,或排在显著位置。父亲可以说是一炮打响。
小说集出版后,巴人仍关心着父亲,保持着通信联系。当父亲在创作的追求和迈越的时候,陷落难关,最后终于得以闯过,这跟巴人的提示是分不开的。报社的个别领导,对父亲写小说极为不满,不仅不给父亲提供各种可能的便利,还处处制造一些人为的障碍,使父亲与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发生脱节,素材仓库日渐干涸,这使父亲极为苦恼。有一次给巴人写信,父亲诉说了这种苦恼,也发了一通牢骚。巴人很快就回了信,对父亲进行了十分有力的指导。巴人是文艺理论家,他不作居高临下的姿态,不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同父亲站在一起,使用一些能听得懂、看得明白的语言,设身处地帮父亲得到切实的解脱。他写道:
你在写中篇很好。可是要避免其中的材料有在短篇里用过的,同时,人物的刻划也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未完待续